课程设置模块化在学生职业能力培养中的应用
2010-01-01赵应艳林卓彬
赵应艳 林卓彬
(长春职业技术学院,吉林 长春 130033)
课程设置是根据当前社会技术的先进水平和职业岗位资格要求,学校教师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实施教育教学活动的重要依据。根据每年就业导向、社会需求的不同,改革旧的课程体系,形成适合学生发展、能够满足高等职业教育培养要求新的课程体系是非常必要的。
1 加强机电专业课程设置的动因
对于机电专业来说,近两年社会需求量的不断加大。学生毕业后主要面向各企业、公司,从事加工制造业,家电生产和售后服务,数控加工机床设备使用维护,物业自动化管理系统,机电产品设计、生产、改造、技术支持,以及机电设备的安装、调试、维护、销售、经营管理等等。但是在我们乐观的看到机电专业就业前景的同时还要警惕在实际体系中还存在理论与实际脱离的问题。企业急需的是机电专业理论与实际操作兼备的人才。这几年,相对来说高职院校的就业情况较好于大学的就业情况,主要是因为高职院校的学生在实际操作上略好与大学生,可以直接上岗。所以在课程设置上就要切实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特别是解决生产中实际问题的能力。紧密结合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科学合理地调整和设置专业。建立一个以培养实用型、技能型人才为出发点,瞄准企业实际需要,以培养实际操作能力为基础,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既有较强针对性又有一定适应性的课程体系。
2 课程设置的改革
根据专业需要可将机电专业课程设置分为主要的三个板块。
第一板块是基础板块。主要是文化基础课,这部分是本专业的必修内容,是培养学生思想教育、综合能力和全面素质的基础课程。重视外语与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培养,可以相应的加大这两门课程的课时。
第二板块是专业板块。各类课程都要增加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信息,可以适当开设选修课或者组织专业教师定期或不定期地举行讲座,介绍本专业的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以及发展新动向,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增强学生对本专业发展的信心。各校还可以结合本校的办学特色添加相应的专业课程。加强特色专业的建设,这样有利于学校以主干专业为龙头带动专业群的建设。
第三板块是技能板块。“职业教育教学必须与生产实践、社会服务和技术推广紧密结合起来,加强实践操作技能的培养训练,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高等职业院校主要以就业为导向,以培养高技能人才为目标,切实地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所以对于技能板块就要特别重视,学校要将职业道德教育与职业素质教育内容融入课程教学中,加强对实习教学的改革,加大实习工作的力度,能使学生经过车工、钳工、数控机床等多工种的实习扎实地掌握操作技能。大力推行校企合作,实现“双赢”共同发展。青岛职业技术学院设立海尔家电培训中心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学校为海尔集团培训维修人员,海尔集团为学校不断提供最新的家电设备供培训使用。加强学生职业能力与职业养成教育,大力推行“双证书”制度,“双证书”制度实质上是培养模式的改革,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促进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通过这三个板块的学习,学生掌握相应的知识技能,以满足社会市场需要。
3 教学内容的创新
在教学内容上,要注意针对性、实用性和创新性。
职业教育课程的针对性,是指课程应该紧扣专业培养目标,对应生产岗位对知识和能力的需求,培养的是“具有直接从事某一职业(工种)知识和技能”的实用型人才。为了强化基本职业能力训练,提高学生对就业上岗和职业变化的适应力。在教学内容要从岗位技能的要求、综合职业能力的需要,来确定教育内容的深度和范围。在教学师资配备上,重视提高教师质量和师德师风建设,制定适应学校发展的教师队伍建设规划及相关政策。重视培养具有双师素质的中青年教师。除此之外为了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形成以社会人才市场和学生就业需求为导向、以行业、企业为依托的校企合作产学研结合的教育机制。针对机电专业的社会需求,重视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可以由来自企业的兼职教师根据行业、企业的要求重点培养学生。积极开展校企合作办学,走异军突起的发展之路。现代社会的职业岗位体系是一个动态系统,社会人员就业的经常变动也必定会影响到职业教育的目标和内涵。可以相应的调整专业教学,打破一些既有观念,扩大学生掌握实用技能的范围,培养出真正的能力的通用型人才,使学生能够达到“一专多能”。
在教学内容上职业教育课程实用性有两层含义:一是指课程能基本满足多种岗位或岗位转换甚至岗位工作内涵变化、发展所需的知识和能力。要求新课本体系必须有足够的知识范围,使得培养出来的学生有较强的适应性。岗位不稳定性的客观存在,就业的市场化,迫使我们必须增强学生对岗位变化和职业转换的适应性和接受继续教育的可能性。二是指有较宽的基础,使学生具有知识内化、迁移、继续学习的基本能力。高等职业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培养高技能人才。所以在教学中要处处体现应用型,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内容上更加实用,培养出的学生既会动脑,更要能动手,经过实践的锻炼,在工作中能迅速成长为高技能人才。
在教学内容的创新上,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专业设置与培养人才的目标方案的创新、教学内容和方法手段与考核的改革的创新、职业技能能力培训的创新以及职业素质教育的创新。
专业设置及人才培养目标方案的创新。专业设置要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切实地根据社会行业的需求,开展人才培养目标、教育模式的改革、教育思想的转变。充分调动全体教师教书育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参天大树是栋梁之材,弯曲盘桓的藤条是雕塑之才,奇花异草是令人青睐的盆景制裁,它们各有可取的价值。对于学生的培养,要满足学生个性需要和自我发展的空间,确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高等职业学院教育培养的是“实用型”人才,不仅要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还要培养学生具有实干、创新、创业的精神。
教学内容和方法手段与考核的改革的创新。根据实际需要在实践实训上,由具有双师素质的教师和来自企业的兼职教师实际培训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在教学方法手段上,要加强现代教学手段的应用,注重高科技手段和最新科技成果的运用,提高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但不要盲目的追随,要适合本专业本学科的特点。严格各主要教学环节的质量标准,加强教学质量监控与管理。抓好“教风、学风、考风”建设,通过考核反馈,促进教学内容的改进,充分发挥考试导学促教、信息反馈、质量检测控制与鉴定功能。
职业技能能力培训以及职业素质教育的创新。面向企业、行业和社会需要,产学研相结合,培养高技能人才,一定要让学生动手,有真本事。对于机电专业的学生来说能,使学生经过车工、钳工、数控机床等多工种的实习扎实地掌握操作技能。在重视学生教学的同时要注重学生的品德修养,职业道德的培养。
[1]薛彩龙.基于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高职教育模式研究[J].河北工业大学,2008-0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