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PS监测滑坡体的应用研究
2010-01-01徐立军黄红日
田 野 张 峰 徐立军 黄红日
(辽宁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研究院,辽宁 沈阳 110006)
1 桑干河白马寺水库滑坡体概况
桑干河白马寺水库工程地质条件复杂,从坝轴线上溯8km 库区河段内,两岸倾向坡蠕变形的表面岩层发生拉裂倾倒,促使岩层长期缓慢蠕变破坏,岩层各向分离,发育成十几个大小不等的滑坡体。一旦这些滑坡体滑坡或坍塌,将对大坝施工及运行产生危险与影响,并对水库蓄水与库容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对这些滑坡体进行监测是十分必要的。
蓄水前,我们就对危险程度较大的1#、2#滑坡体和木底沟倾倒变形体进行了每月一次的连续跟踪测量,到目前为止,采用常规测量方法共进行12 次。
1 #滑坡体位于大坝上游约3.7 km,滑体方量约1100万方;布设监测点21 个,编号为101-121,按不同高程分4 层布设,以便随着水位升高带来的浸蚀影响,对滑体的渐次坍塌可以分层控制,细化变形量。
2 #滑坡体位于大坝上游约2.8km,滑体约410万方,布设监测点16 个,编号为201-216,分3 层布设。
木底沟倾倒变形体位于大坝上游,紧靠大坝,滑体方量较小,但是由于离大坝近,其危险性不可低估。布设监测点4 个,编号为301-304。
从前12 次的监测来看,滑坡体在水库蓄水前,变形量很小,但是,随着水库蓄水,水位升高,个别地段有坍塌现象,并出现较大裂缝。可见,由于水库蓄水,对滑坡体进行跟踪监测,实时为大坝施工提供准确数据,是十分必要的。
2 常规监测手段及其局限性
常规手段中,1#、2#滑坡体是从左岸工作基点 HG01、HG02、HG03 三点进行平面二维监测,高程向量,1#滑坡体从垂直工作基点G2-G5 联测,2#从G1-G6 联测。3#滑坡体从水平工作基点J1、J2 进行平面二维监测,高程向量,从G7、G8 进行监测。从前12 次的监测过程与有关变形监测理论分析,常规手段存在一些弊端和局限,主要是:
2.1 速度太慢。目前,由于水库蓄水,滑坡体受浸蚀严重,土质变松,含水量增大,变形速度大,每日的变化较大,但是目前观测一处滑坡体需在左岸三个平面工作基点上分别观测,三处滑坡体平面监测至少要三天时间,接着用几何水准方法进行高程测量,至少要7 天时间,这样下来,整个监测过程至少要10 天时间完成,这期间,最早观测的点位与最末观测的点位显然不能算是同一期成果,分析变形已失去“实时、同步”上的意义。
2.2 天气影响。由于水库蓄水,库区空气含水量增大,测区经常有雾,一个月难得有一、二个通视理想的天气,从左岸工作基点观测右岸测点很难看清,因此,一般无法按计划日期、时间提供实时监测数据。
2.3 工作条件困难。由于蓄水,从大坝到工作基点HG01-HG03的道路已被淹没,只好坐船前往,但有的地方船难以靠岸,给工作带来不便。
因此,常规手段已不能满足监测的要求,采用更加快捷,更加精确,更加科学的方法来监测滑坡体变形已十分必要。
3 GPS用于监测滑坡体的可行性
GPS(全球定位系统)是利用天空中的GPS卫星发出的信号进行定位测量,并借助先进定位软件输出点位坐标。GPS测量相对常规的监测手段,它具有定位速度快、定位精度高、可实时提供三维坐标等特点,是近年新出现的高新技术。国内部分单位也正尝试采用GPS对滑坡体变形进行监测:如长江委在重庆云阳县宝塔滑坡体监测时作过GPS试验,武汉大学在长江三峡库区的新滩滑坡、黄腊石滑坡开展过GPS监测的研究,并取得一定的成果。
但是,GPS用于滑坡体监测没有现成的规范可供参考,以前我委也没有作过滑坡体GPS监测工作,因此,能否在桑干河白马寺水库库区滑坡体监测中采用GPS技术,必需做一定的试验与研究,来探讨方法的可行性。
4 GPS监测滑坡体的试验与研究
在常规监测手段进行第10、11、12 次监测工作时,我们同时采用GPS技术,进行了对比测试,以探讨GPS技术用于滑坡体形变监测的可行性。
4.1 GPS监测方案
4.1.1 观测技术设计:由于滑坡体的滑动、坍塌,部分点位可能在监测过程中被破坏,同一个滑坡体上的点位由于受浸蚀程度可能不同,其变形大小、方向可能不同,因此,在GPS观测时,采用双基点法,同时对一个点进行监测,而不同监测点间不发生计算上的矢量关系。
4.1.2 工作基点的选择:三处滑坡体都采用相同的工作基点观测,这样可以综合分析滑坡体的形变。经分析,采用了库区地形变点DXBS06 和DXBS12 作为工作基点,DXBS06位于右岸坝轴线附近稍偏下游的山体上,DXBS12位于左岸大坝下游约700m的山体上,两点位置牢固,点位可靠,是理想的工作基点点位。
4.1.3 观测作业:为了能精确地监测滑坡体的变形情况,投入了六台GPS,WILD-200GPS三台,WILD-300GPS三台。
外业观测前,对卫星情况进行了卫星星历预报,选取最佳观测窗口进行外业观测,具体作业时间为每天北京时间9:00-16:00。每个滑坡体,均可在一天内完成观测工作,三个滑坡体仅用三天时间就可以完成数据采集工作,达到了实时跟踪形变趋势、同一个滑坡体上的点同步监测的目的。
以桑干河白马寺水库库区GPS地形变监测网点DXBS06、DXBS12两点做为工作基点,监测1#滑坡体上21 个变形测点,2#滑坡体上16 个变形测点,木底沟倾倒变形体上4 个变形测点。由于1#滑坡体上101、102、103、104、已被水淹没,105、106 虽未被水淹没,但离水边只有几米,故在初始值观测时只监测107-121,15 个测点;在第一次和第二次复测时只监测验112-121,10 个测点;2#滑坡体上第一层201-205 都在坎边,且正在塌陷,故只监测206-216,11 个测点。木底沟倾倒变形体4 个测点。
外业作业时,有两台GPS接收机置于DXBS06、DXBS12两点进行连续观测,其余四台GPS接收机分别在1#滑坡体、2#滑坡体、木底沟倾倒变形体上置于一组测点,观测两小时后,再迁至下一组测点。三次观测均采用了同样的观测方案,并在初始值观测时,制定了监测仪器与监测点名对照表,后来复测时均严格按照对照表执行。
4.1.4 GPS观测中一些特别注意点:接收机天线量高采用游标卡尺精确量取,精确到0.1mm 级,并且在开始与结束时各测量一次,取其中数;接收机应有充足的预热时间;天线指北线要指向正北,左右偏离应在5 度内;GPS应备有充足电源,严防中断;严禁在接收机运行期间改变运行参数;禁止在接收机运行时在附近10m 内使用无线电报话机等。
4.2 GPS监测数据处理
采用GPS专用软件进行基线计算,数据处理中有关技术要求是:计算在WGS-84 系统内进行;大气延迟系数(电离层、对流层)改正:标准模型;基线解算中在难以获得IGS(精密星历)的情况下,可以采用BROADCAST(广播星历)处理;计算时同一时段观测数据的剔除率<10%;基线重复性检验应<2 标称精度;异步环闭合差限差为Wx,y,z<3 σ(σ=),同步环限差要求为异步环的50%。
4.3 GPS数据处理结果与常规手段监测结果的比较
将GPS计算结果与常规手段测量的结果进行比较,分析它的形变。
GPS在三次监测中,都能达到最弱点点位中误差<3mm的要求。从GPS测量位移量与常规测量位移量的比较,85%的位移量差值都在10mm 以内,且位移方向基本一致。高程部分的偏移量70%在10mm 以内,94%在20mm以内,可见,用GPS监测滑坡体变形能够达到精度要求。
4.4 GPS监测方法的进一步探讨
从以上分析可知,采用GPS技术对滑体监测是可行的,我们优化下一步观测方案,以便更快速完成每一次监测任务。
为此,我们对每次观测两个小时的数据分2*1h、1h、0.5*2h 三种情况分别进行计算处理,下面仅对初始值观测时的成果分为两个时段,时段长度为1.0 小时;两个时段,时段长度为0.5 小时进行了比较,从比较结果可以看出,采用GAMIT 软件进行基线解算,武汉大学POWERADJ 软件进行平差,两个时段,时段长度为1.0 小时的坐标精度比两个时段,时段长度为0.5 小时的坐标精度普遍要好,这符合GPS观测的特点,且两个时段,时段长度为0.5小时的坐标精度已能满足滑坡体监测的需要。
5 结论
用GPS技术代替常规测量手段进行桑干河白马寺水库库区滑坡体监测是可行的。GPS监测时可采用1 小时观测,分2*0.5h 计算的方法进行。
试验的成功,为GPS技术用于桑干河白马寺水库工程上其它方面的监测工作提供了科学的依据和实践基础。
[1]黄声享,尹晖,蒋征.变形监测数据处理[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
[2]杨文府,孙保国,张阳芳等.全站仪在城市数字测图中的误差分析与估计《矿山测量》.2007,38(2):12-13
[3]贾琇明,杨文府.基于“3S”的物探测量系统[J].涿州:中国煤炭地质,2009,21(10):57-62.
[4]杨文府,崔玉柱.GPS-RTK的技术方法探讨与对策[ J].哈尔滨:测绘工程,2008,22(4):50-53.
[5]田野,贾晓堂,包德高.GPS高程测量精度的探讨[ J].长治:煤,2009,18(5):42-44.
[6]田野,周健伟,徐汉超.建筑物变形监测的作业方法探析[ J].太原:山西建筑,2009,36(15):349-3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