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徽雕艺术中的传承与可持续性发展

2009-12-31朱米娜

江淮论坛 2009年6期
关键词:可持续传承

黄 凯 朱米娜

摘要:本文解析了徽州三雕所具有的深刻思想文化内涵,并对徽州三雕的发展、传承和保护以及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园等问题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徽州三雕; 徽文化; 传承; 可持续

中图分类号:J30文献标志码:A

徽州三雕是徽州地区明清建筑的装饰性雕刻,具有浓厚的地方文化色彩。木、砖、石“三雕”艺术可谓中华民族地域图形设计文化的一份极其珍贵的遗产。我国古代实现封建等级住宅制,不许用斗拱,饰彩色。使得富而不贵的徽商在住宅的布局和装饰上不得不有所顾忌,只好在封建贵族华丽的府邸之外另辟蹊径:走小而精的路子,使得秀丽精巧、玲珑剔透、淡雅清新的三雕艺术应运而生,加上徽州明清时“邑中多巧艺”,更为之蓬勃、辉煌发展提供了条件。三雕艺术应用十分广泛,涉及到明清建筑的装饰部件和家具用具等各个方面,融装饰艺术与建筑结构于一炉,互为连缀,相得益彰。三雕艺术表现形式以刀代笔,贵于一个“雕”字。徽州艺人不但具有浓厚的传统技艺功底,而且具有一定的模式化造型。造型表现手法主要有浅浮雕、高浮雕、透雕、圆雕、镂空雕等。徽州三雕作品数以万计,题材丰富多样,技艺高超绝妙。对它的研究与开发,将有利于了解徽州明清时的社会状况,有利于探视中国传统艺术的精神风貌;也有利于深入挖掘民族文化的精华,激发传统文化的生命力,传承中华文明,古为今用,服务现实。

作为徽州雕刻代表的砖雕、石雕、木雕,曾经是明清两代的辉煌。当时的徽雕艺人们创作了难以计数的“三雕”,给后人留下了极其珍贵的艺术瑰宝,更是当代徽雕艺人们所必须传承的文化遗产。正如曹篁生先生所说:“徽州雕刻艺术的传承与发展,应当从其社会功能和创作活动着眼,重视艺术对人们生活的影响和渗透,通过对人们进行艺术的熏陶和意识的改造,进而再作用到改造社会现实的活动中去。”徽雕艺术具有审美认识、审美感化、审美愉悦和美化生活等作用,它可让人们在进行审美欣赏的同时,潜移默化地受到教育。

一、徽雕艺术中深刻的思想文化内涵

徽州三雕作为建筑中最常见的装饰物,它的教化作用也就显得更为明显,实际上它已成为当时儒家思想传播的工具。在徽派雕刻艺术中,其审美特征可以归结为一个“儒”字。首先,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及仁、义、礼、智、信这三纲五常和三从四德等封建社会的宗教伦理观念都能从中得到充分印证。岳母刺字,表现“忠”;卧冰求鲤,表现“孝”;苏武牧羊,表现“节”;孔融让梨,表现“义”。儒家思想的价值观念几乎渗透在所有的雕刻作品中[1],这些作品成为我们窥探当时人们心灵的窗口,透过这个窗口,我们感受到了博大精深的中华“儒”文化。而对于现在的人们来说,尤其是对于现在的年轻人来说,已经是越来越少的人知道这些极具有教育意义的故事,现在充斥在人们生活中的是娱乐性强的各种动画片,因此,如果我们能把徽州雕刻中具有教育意义的题材拍成动画片,这样既可以给徽州雕刻艺术中的徽文化找到一个有效的传播途径,同时也可以令前来观看动画片的人强烈地感受到徽文化。徽文化中的徽州教育恰是有助于民族思想道德素质提高的优秀文化传统,这是历史赋予我们的厚爱[2]94。其次,我们还可感受到它其中所包含的和谐思想,如古徽州绩溪龙川胡氏宗祠这座祠堂二进、三进及厢房、楼上楼下共有八十八扇屏门阁扇,且每扇屏门均分为上半部透雕镂空花板,中间的束腰、下半部的裙板全都是由花卉、动物、器皿浅浮雕组成[3]109。刀法细腻,惟妙惟肖。如正厅左右各有十扇画面各异的荷花图:有的平铺在水面上,有的舒展如一把伞,有的低垂若一顶帽子,真可谓是千姿百态,栩栩如生。其中一扇荷花图格外引人注目,画面中的荷花有的微微绽放,有的已完全盛开,还有的早已带蓬,叶大卷小翻,在荷叶下面有一泓池水,微波粼粼,给人“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的感觉[3]110,且在池水中有两只肥蟹憨态可掬,形象生动,雕工精良,着实让观者赞叹不绝。这扇被雕刻成“荷蟹”图的木雕,向人们表达的寓意就是“和谐”。另外,在徽州雕刻中,狮子的造型是丰富多样的,比如,木雕里的倒挂狮,石雕中的狮子滚绣球,大狮小狮在一起翻腾对舞,各种姿态,应有尽有,但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地方,就是在其细处眼睛的刻画上,徽雕艺人们把徽州狮的眼睛大都雕刻成了一字平眼,一字平眼表示笑,让人感觉到亲切和友善,不自觉地令人感受到徽州狮有一种亲和力,给前来观赏的人们带来一种亲切之感。而徽州狮之所以被雕刻成一字平眼,与当时人们所受到的儒文化影响是密切相关的,它体现的是儒教的理论核心:仁爱。“仁”是儒家文化的核心[4],是儒家文化用以教化人类,培养各种道德修养的核心,“仁”是道德范畴,“礼”是儒家文化的外化形式,是施教的手段。“仁”是核心,“礼”是方法,但不是目的,目的是“和谐”。 可见,徽雕艺人们赋予狮子所要表达出来的就是和谐传统文化思想。“和谐”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理念和根本精神,千百年来,对于和谐、和睦、以和为贵、和为美、和气致祥、政通人和、家和万事兴等等理念的美好翼想与孜孜追求,成为中华民族的一大传统,且追求和谐是儒家文化的理想目标之一[2]124。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儒家认为人是自然的产物,人类必须热爱自然,遵从自然界的规律,有节制地开发自然,以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在人与人的关系上,儒家主张“爱人”,由爱亲人扩展至爱一切同类,要宽厚处世,协和人我,创造和谐的人际关系。“和谐”自古以来都是我们人类所追求的理想境界,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谐思想极为丰富。儒家和谐思想是在肯定个体存在价值的前提下,追求多元融合,反对同而不和。为此,对传统徽文化进行认真的剖析,将其传统美德加以传承创新,并注以新的生命力,从而成为今天中华民族素质中的主干,也是我们当今的责任[2]94。

二、徽州三雕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徽州雕刻之所以可以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和流派,不仅在于其深厚的文化底蕴,更在于魅力无穷的艺术吸引力。它是特定历史时期中的特定产物,也是社会对繁荣艺术创作的召唤。对于徽州三雕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继承中进行创新

首先从生态学的角度分析徽州雕刻艺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开发价值,强调现代科学技术手段与文化生态保护法则融合;研究新的商业文化观及应用价值观对徽州雕刻艺术“原生态”发展的影响。对于徽州三雕,我们要抛开单纯的继承,围绕活态文化发展的特点,从全新的角度诠释传统文化与现代传承的关系,总结徽州雕刻非物质文化遗产所蕴含的共性和个性规律,在优化系统结构的基础上,提高传承与创新的实践性和创造性。通过对徽州雕刻艺术的研究,在继承中进行创新变化,为现代设计提供素材,保持和发扬地方的文化特色,开创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装饰艺术品和旅游纪念品。此外对徽州雕刻艺术的价值研究分析,有利于进一步挖掘徽州的装饰表现素材、传统民俗及寓意特征,为现代设计传统风格的运用提供丰富的参考资料。我们还可以吸收中外研究成果,在更广阔的人类文化背景中整合保护和传承徽州三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新资源、新途径,以推动信息时代、经济全球化格局下民族本源文化的可持续发展研究。加强徽州三雕的保护和传承对于徽州文化生态区域的整体性保护具有重大的、特殊的意义,对于我省建设和谐社会、建设文化强省具有重要的意义,对于徽州三雕走出安徽、走出国门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让全国、全世界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它、了解它,使其为人类文明的进步与发展做出更多、更大的贡献。

(二)保护传承人

培养广义传承人是目前抢救徽州三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有效途径,分析师徒口传心授的传承手段对于民间美术和传统手工艺繁衍发展的影响,可提高保护与传承的实践性和创造性。实践证明,传统工艺是一种“潜学”,少有文字记载,因此传统的子承父业、师徒相传、言传身教的以物传承的方法确实是传统工艺最佳的传承方式。这点在现代社会中显得更加弥足珍贵。基于此,徽派雕刻研究所以人为本,个人筹资200万元,并在人民政府的支持下,集结当地民间艺人及爱好徽雕的青年数十人,在一起进行徽雕创作活动,并使其受到了系统的艺术教育。此外,在发展三雕的过程中,应提倡各地区间的工艺交流,学习外地雕刻经验,借鉴其他艺术之长,开展艺术交流,取长补短,努力使徽州三雕的传承在融会贯通中得以长足发展。最后,我们还要加紧做好徽州三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雕刻工艺研究,只有把传统的徽州雕刻技艺进行档案记载,才能更有利于徽州三雕的传承和发展。

(三)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园

现如今徽州三雕已列入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它们不仅是安徽人的文化瑰宝,是东方文明中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亦是全人类的精神财富。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徽州雕刻艺术不仅体现着中华民族的杰出智慧,而且展示了安徽乃至整个中华民族的艺术创造力和生命表现力,更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然而,随着现代文明的高速发展,这些宝贵的非物质文化资源在经受时光磨砺的同时,更遭遇到全球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冲击,由于传承的特殊,保护的不易,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正面临着严峻的生存考验。拯救非物质文化遗产,不是拯救某个行业或企业,而是拯救安徽乃至整个中华民族的根文化。因此,保护我们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是保护我们的前世与今生,从而可以达到守住文化之根、民族之魂的目的。

徽州三雕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它的发展离不开徽文化的土壤,是安徽的根文化,与社会经济的发展有着千丝万缕、不可割裂的关系,其保护和传承工作是一个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的系统工程。2008年8月,中国(合肥)非物质文化遗产园奠基仪式在安徽省合肥市长丰县举行,这是全国第一个经过正式立项并投入建设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专门园区。我国大量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现代化进程中有逐渐被边缘化的危险,拯救非物质文化遗产十分必要。建设中国(合肥)非物质文化遗产园已经被列入到安徽省人民政府重点建设的“861”计划中。非物质文化遗产园主要是利用当地生态环境优势,依托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特别是安徽境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集中统一规划和开发,建设核心区、拓展区、产业发展区三大区域,抢救、保护、传承、发展中国传统文化。核心区以保护原生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主要内容,建设中国传统与民间艺术、民俗民风、餐饮、园艺及盆景、书画等文化园。这个非物质文化遗产园并不是一个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简单罗列的公园,它拥有非常丰富的功能,包括对一些具有产业开发前景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商业上的开发,着手保护一些生存基础薄弱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并将其发扬光大,对非物质文化展开系统的研究等等。我们可以以中国首个非物质文化遗产园(合肥)为实验基地,对徽州雕刻艺术进行集中抢救、保护、传承和创新的实践研究。通过剖析安徽省徽州雕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艺术特征、造型手法和制作工艺,展现多彩表层下的内在文化特征,把民间装饰艺术的元素和现代设计法则有机结合,为“本土化”的现代设计艺术提供借鉴和指导。从而力求达到突破传统研究思路的窠臼,寻找有效传承徽州雕刻艺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最佳手段的目的。

徽州三雕艺术源远流长,现代艺术标榜的就是宽容与和谐[5],在现代艺术当中注入民族传统文化元素,既增添中国民族韵味,又使其具有国际性。而传统又是现代的基础,我们只有从各个方面去保护、继承、发展徽州雕刻艺术,使徽州三雕有更多更好的生存机会,并获得新的持续发展的舞台。

参考文献:

[1]张俏梅,齐皓.徽州“三雕”艺术的文化解读[J]. 科技信息, 2008,(29):464.

[2]王启敏.徽文化新论[M].合肥:黄山书社, 2007.

[3]李乡状.雕刻技法与指导[M].长春:吉林音像出版社、吉林文史出版社,2006.

[4]胡良平.谈儒家文化与和谐社会构建[J]. 巢湖学院学报, 2009,(2):19~20.

[5]叶柏风,赵丕成. 木雕——镂琢纤巧[M].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6:227.

猜你喜欢

可持续传承
基于公益讲座在本土文化建设的创新模式探析
房地产业调控在经济结构调整中的意义和作用
十八届五中全会五大发展理念之坚持“绿色发展”
十八届五中全会五大发展理念之坚持“绿色发展”
浅论吕剧艺术的传承与传播
江西武宁打鼓歌保护和传承的路径探讨
“互联网+”时代出版人才培养的传承与突破
新媒体时代下的蒙古族文化传播研究
青年怎样传承长征红色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