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英雄”的“小侠”背景

2009-12-31王清学

岁月 2009年12期
关键词:古典小说人物形象英雄

王清学

雨来是二十世纪中国儿童文学史上一个不可多得的人物形象,它生动鲜活,活泼可爱,既表现了生活在四十年代北方农村少年的质朴风貌,又反映了中国少年儿童反抗侵略者的英雄精神。从作品发表到现在,一直受到广大少年儿童的喜爱。

在雨来诞生之前,二十世纪中国少年儿童形象之林中有鲁迅的闰土、张天翼的大林和小林,那都是“五四”作家们对生活在旧时代儿童的遭遇的揭示,这些文学形象都是灰色和黯淡的。后来,在共产党领导的解放区,一批八路军文艺战士笔下诞生了一些与雨来相似的文学形象,他们是华山小说《鸡毛信》中的海娃,方冰歌曲《歌唱二小放牛郎》中的王二小等。与雨来一样,这些由解放区作家创作的儿童文学形象,再现了根据地人民反抗日本帝国主义斗争的现实,为二十世纪儿童文学奉献了一批不可磨灭的文学形象。这些形象有一个共同点,即都是与日本鬼子进行殊死搏斗的少年英雄,结局不是牺牲在日本人的枪口下,就是为了保卫根据地而光荣负伤。雨来的作者也是本着这种创作思维来塑造其笔下的人物。

然而,细细品啧一下,会发现雨来这个形象与上面所述形象存有某些不同点。其中最明显处是:上面的小英雄形象的共性是完美无暇,个性不甚突出;如海娃,小小年纪,心思缜密,竟然把日本人哄得团团转;虽然丢了鸡毛信时哭了,但总起来说还是处乱不惊,充分表现了革命浪漫主义的艺术创作原则。而雨来却不同,作者赋予他以鲜明的个性特征:他机智勇敢,又刁蛮顽皮;救八路军战士时英勇机智,走夜路怕鬼又心惊胆战。这还不算,小说第一章又设置了雨来不听话被妈妈追打的细节,展示了一个小顽童的形象。这个顽皮的抗日小英雄形象被后来的作家所继承,又催生了徐光耀的张嘎、王愿坚、陆柱国的潘冬子等革命小英雄形象。可以说,是《小英雄雨来》创立了革命战争题材作品中的性格化的小英雄形象的创作模式。

这个贡献并不偶然,它来自作者管桦对中国古典文学创作经验的汲取。有研究者说:作家少年时代就熟读《红楼梦》、《水浒传》、《西游记》、《三侠五义》等古典小说。研读作家的作品后也不难发现,中国古典小说特别是《水浒传》、《三侠五义》等书对管桦的影响确实存在。梁山泊李逵、鲁智深等英雄身上优点缺点都十分突出,《三侠五义》中的白玉堂等人也是个性十足。古典作家在塑造这些人物时,既充分彰显其英雄行为,也不忘展示其性格缺失。这样一来人物形象才丰满生动,真实可信。而完美的英雄却难免虚假抽象,空洞生硬;如宋江、包公、颜查散、展昭等。管桦创作中有意地吸收了这些人物形象塑造的技术元素,使笔下的人物平添了生气。如中篇小说《辛俊地》中的辛俊地,擅自伏击打死游击队的“关系人”,而被游击队开除;又后带领民兵打退鬼子,为保护群众挺身而出;后被特务打死。他勇敢无畏地反抗日本侵略者,但脾气执拗、争强好胜、自由散漫,并且阶级意识模糊,分不清敌我。作者通过这个人物形象的刻划,深刻地揭示了农民身上的小生产习惯的影响,及个人英雄主义和游击作风造成的悲剧。辛俊地的形象显然有《三侠五义》中无拘无束、好勇逞能、独闯铜网阵的锦毛鼠白玉堂的影子,也有梁山好汉的农民习气。作家设计这个人物时,显然对古典小说创作的这一条经验,即英雄人物的不完美有缺陷性有所借鉴。同样,在雨来身上的不完美性也罩着古典名著中人物的影子。如《三侠五义》白玉堂、蒋平等人物形象的复杂性,而最主要的是小侠艾虎形象的影响。

在小说《三侠五义》中,艾虎是黑妖狐智化的徒弟,拜北侠欧阳春为义父。他五短身材,高七尺,平头顶,圆脸庞,鼓鼻梁,大嘴巴,浓眉大眼,颇有男子汉的气概。艾虎是作者比较喜爱的人物形象,书中除对其英雄壮举的渲染之外,还有很多描述其贪酒误事,莽撞粗鲁的情节。而这些缺点的描写,并没有贬损这个人物,反倒增添了他的光彩。有意味的是,《三侠五义》中刻意描绘的完美形象,如儒士出身的大官颜查散等,举止儒雅,品行端庄,读来却没有滋味,面目模糊一团。雨来的调皮顽劣,恰如艾虎的贪酒任性,虽可笑可气,但更可亲可爱,一点没有隔膜。而小说中的另一位英雄人物——游击队长杜绍英则不免落入颜查散、展昭式的完美模式窠臼,给人以可敬而不可亲的印象。

抗战文学中的英雄主义,除了主要成份的无产阶级革命精神外,也不排除中国古代社会的侠义精神。可以说这种古代侠义精神就是雨来式的英雄主义源头之一,也是建国以来抗战文学表现的英雄主义精神的源头之一。如朱老忠、肖飞、史更新、张嘠等人物形象,都不免点染着古典小说的传奇性。雨来作为中国无产阶级抗战文学的先驱形象之一,也逃不脱古典文学的这份影响。

然而,把雨来形象的文学传承仅仅归入中国古典小说根据也嫌促狭,因为成功作品的作者必然具备一定的艺术积累。创作成就可以“一本书主义”评定,艺术修养却不可依仗“一本书主义”。《小英雄雨来》的人物形象与小侠艾虎等古典小说人物形象固然有联系,但不可视作唯一联系,因为此“小英雄”非彼“小侠”,二十世纪的无产阶级文学与几个世纪前的封建文学在本质上必然有差别。那么,“雨来”如何区别“艾虎”,作家管桦是如何从中国古典小说的影响走向无产阶级文学,这也是理解《小英雄雨来》的又一思考路径。

关于管桦的文学阅读接受史,作家的战友、电影《董存瑞》编剧之一董晓华说:管桦的文学基础是中国古典小说(《水浒传》、《西游记》、《三侠五义》)、五四作家作品和苏联文学。依此门径进入《小英雄雨来》确也合适。

《小英雄雨来》的初稿题为《雨来没有死》,是定稿本的第一章,写于1947年,1948年发表在《人民日报》的前身——《晋察冀日报》,当时仅有五千字左右(原文见载于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年版《解放区短篇小说选》)。据资料记载,初稿经周立波热情鼓励后,作者将其写成中篇小说。现在摆在我们面前的定稿本篇后所标注的时间是1962年。从1948年到1962年中间相距14年,这14年所包含的社会文化历史内容复杂至极。中间经过新中国成立,中国社会的新民主义到社会主义的改造,大跃进,三年自然灾害等等重大历史事件。文艺界形势也由解放初期的百花齐放过渡到50年代末60年代初的相对整饬,出现从解放初期的外国文学影响的多元局面到苏联文学一面倒倾向。故此,《小英雄雨来》的文本演变史不能不留有此阶段的历史痕迹。

初稿本的《雨来没有死》中雨来受古典小说中侠客形象影响,人物性格特征明显,优缺点兼而有之,生动鲜活,真实丰满。到了50年代末期和60年代的定稿本,雨来的形象便一面倒,成为风行一时的革命英雄,完美高大,几成完人。考察其文学传承,一方面可从古典小说中的理想化形象中见诸端倪,另一方面还能从大量译介的苏联文学中找到母本。50年代国内翻译了大量苏联儿童文学作品,其中影响大的如《小儿子的街》、《雾海孤帆》等作品都是战争题材的。其中《小儿子的街》中的主人公伏洛佳•杜比宁在抗德战争中英勇牺牲,是苏联文学中的雨来形象。这部作品也是完成于1948年,1956年由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汉译本。这些苏联儿童小说的译介对作家管桦在50年代后期修改《小英雄雨来》过程的借鉴作用绝对不能忽略。

综上所述,可以结论如下:《小英雄雨来》的文学传承有二,一是中国古典小说的影响,初稿中特别明显地带有《三侠五义》中小侠艾虎形象的影子;二是苏联儿童文学的影响,在1962年修改稿中染有《小儿子的街》等苏联儿童小说模式化倾向。

(本文为河北省社科联2008年度河北省社会科学发展研究课题成果,课题编号200804007。作者单位:燕山大学文法学院)

猜你喜欢

古典小说人物形象英雄
中国古典小说文献整理与研究
英雄犬
如何做好表演中人物形象的塑造
论近年来中国网络剧人物形象创新
巧用侧面描写,丰富人物形象
重走英雄路
中国古典小说序跋语篇之互文性研究
精神分析视域下古典小说中梦的阐释——以唐传奇为中心
自古英雄出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