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如何做好高职学生思想道德教育

2009-12-31陈海滨

合作经济与科技 2009年1期
关键词:价值观高职教育

陈海滨

辅导员虽非一般意义上传道、授业、解惑的教师,却无时无刻不对学生的言行举止投入极大的关注,分析他们的思想动态,导正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使其能够身心健康地成长、学习。本文从高职学生的主要特点和辅导员应如何开展思想道德教育两大方面进行浅显的论述。

一、高职学生的主要特点

这些出生在改革开放年代的独生子女直接且单纯地享受着物质文明。同学间家庭条件的差距使他们更深切地明了金钱的价值和地位;社会上贪污腐败、营私舞弊现象的层出不穷,使他们不成熟的心灵过早地认识了黑暗;文化界空前的自由开放使虚妄、暴力、色情伴随着他们的成长。虽然他们从小就接受正面教育,价值取向主流呈健康向上的趋势,自立、竞争、公平、效率的时代意识明显增强。但由于他们尚未形成完整、稳定的人生价值观,又受到市场经济发展衍生的负面因素的冲击,使他们价值取向中消极因素呈增长趋势。具体表现为:

第一,他们的学习目的不明确或不正确。学生中很少人是为了真正的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充实头脑而来读书的。普遍的状况是迫于社会形势和家长压力,认为没有大学文凭找不到工作,所以他们最关心的是期末考试,而非日常学习中增长了什么知识,提高了哪些能力。这就导致他们旷课、迟到、早退和不认真听讲现象的频繁出现甚至屡教不改。法律专业的一个学生说“我学法律就是为了方便以后钻法律的空子,将来赚钱容易点儿。”当然,这并不是法律专业所有学生的想法,但这个学生为获取赤裸裸的金钱而求学的想法却具有普遍性,他们学习、奋斗目的是明天自己能够生活得更好。他们求学的动机与国家的振兴、社会的发展联系不多,主导思想是自我价值的物质实现,与党的培养目标,与“四有”人才的标准有较大差距。

第二,过分追求物质利益,相对而言精神追求比较贫乏。很多同学将人生目的定位在满足个人的物质追求和享受上。由于市场经济重利原则的影响和家长的溺爱,他们“勤俭节约,艰苦朴素”的传统道德观念淡薄,盲目追求物质利益。不少同学衣着入时,零食不断,有很多家庭条件并不富裕的同学出于攀比心理使用高档手机,他们享受着用父母的辛劳宠爱换回的那份“骄傲”;他们宁愿把时间花在娱乐和打扮上也很少用书籍来丰富自己的内心。

第三,学生的集体观念淡薄,缺乏责任感。如今的高职学生绝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从小就受到家长的百般呵护,比较任性,具有很强的主体意识。如我校的高职学生绝大多数是市内走读生,每天只是来学校上课,放学后便急于回家或去网吧,同学之间没有为共同理想努力奋斗产生的“革命友谊”,没有朝夕相处因鸡毛蒜皮引起的摩擦,更没有同甘共苦冰释前嫌后的深厚友谊,他们之间有的只是建立在“同学”名义下的君子之交,所以他们的集体意识比较淡薄。

第四,学生的自我期望值过高,无法给自己正确定位。虽不至于自命不凡,但或多或少认为自己有过人之处,认为自己的才华没有得到相应的认可。学生中偶尔出现的打架现象多数都是因为不服气,追问原因时,无非就是很小的事情引起,但觉得对方态度不好、很狂,便气不过乃至大打出手。他们不是不接受狂傲,而是不接受别人比自己狂,在他们的意识里自己就应该是中心,应该拥有别人的尊重、敬佩。他们这种只愿当主角,不愿做配角的心理势必导致他们的全局观念淡漠,对集体利益、班级荣誉漠不关心,团队协作精神下降,这也是他们无法组建一个团结、健康、向上集体的重要原因。

第五,很多学生从小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玩乐”在他们的生活中占有很大的比重。互联网的飞速发展对这一代年轻人的影响是十分巨大的,它占据着70%~80%学生的休息乃至学习时间。他们沉迷于虚拟的网络世界里,游戏、聊天,他们的课外书是各种游戏攻略、时尚杂志,那些原本可以在书本里、在社会上、在劳动中学到的知识、增长的见识、体会的乐趣、建立的情谊都被取代了。

第六,城市里问题家庭越来越多,这种家庭中成长起来的孩子心理都不是十分的健康。有些学生因为父母离异便认为无人关爱和管束自己而任意胡为、自暴自弃;有些学生因为父母工作忙较少与其交流直至现在彼此陌生,无法正常地交流;还有一些因为父母的溺爱而任性不懂事理……这些学生心理承受能力比较脆弱,稍有挫折他们就像受伤的刺猬一样或者竖起全身的刺等待进攻,或者蜷起身子躲起来。他们对待师长缺乏礼貌和尊重,对待同学缺乏关心和帮助,对待他人缺乏宽容和忍让。

二、辅导员应如何开展工作

总的来说这些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主体是好的,他们的人生价值观还不够完整、稳定,需要的是正确引导。

辅导员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以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教育当代青年学生,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革命的人生观、社会主义的道德观,以及求实进取的事业观。通过卓有成效的思想道德教育工作,使大学生逐步掌握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并培养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不断提高他们的内在素质,使他们成为有才有德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第一,要坚持进行爱国主义、社会主义和集体主义教育。爱国主义教育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是铸造民族精神的一项基础工程。我们必须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力度,使青年学生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要通过屈辱的中国近代史和现代中国国情教育,激发他们建设祖国、振兴中华的爱国热情,增强建设祖国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更好地发扬艰苦奋斗、勤俭建国的创业精神。坚持爱国主义教育与社会主义和集体主义教育相结合,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处理好国家利益、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三者的关系,克服市场经济给价值观念带来的负面影响。

第二,向学生灌输如何“做人”的思想。其思想内涵包括:学会生存、学会关心、学会合作、学会共事、学会发展、学会处理各种矛盾、学会辨别各种是非,明确历史使命,坚定理想信念,以高尚的情操和审美情趣,自觉抵制不良思想的侵袭。随着各种竞争的不断加剧,加上各种社会思潮和社会现象的综合作用,青年学生心理压力和心理负担日益加重。面对竞争,要加强青年学生的心理健康和人格训练,化解他们的思想矛盾和心理障碍,塑造大学生完美人格,使其适应社会的发展。

第三,着眼于大学生时代精神的塑造。时代精神包括创新精神、敬业精神、进取精神、合作精神等。我们应注重激发大学生探索不止的改革创新精神、脚踏实地的工作态度、锐意进取的竞争意识和团队作战的协同精神,不能满足于过去那种对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用精神的力量促使大学生坚定信念,树立理想,确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自我控制能力,自觉地把自己培养成为适应知识经济时代需要的人才。

第四,加强对社会实践的指导。参加社会实践是践行思想道德素质的突破口。加强对青年学生社会实践的指导是当今社会时代人才的创造性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一项重要工作。参加社会实践,可使他们进一步认识和理解社会,加深理解所学的思想道德理论知识,逐步摆正个人与社会、个人与人民的关系,克服骄傲自满和自视优越的心理定式,逐步把自己的命运同祖国的富强、人民的幸福和民族的振兴联系起来。他们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深入到人民群众中,体验人民群众的幸福和艰辛,了解国情和民情,就能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找到努力的方向,树立正气,为祖国和人民服务。

第五,发展校园文化,使学生在校园文化活动中形成积极向上的团队精神。校园文化反映社会大环境的变化,并能够影响学生的思想品行修养。我们要特别抓住校园文化核心的校园团队精神,激发学生奋发上进,团结互助。要从学生的吃穿住行中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克服那种“小事不愿做,大事做不了”的不良心理和习惯;要从日常生活学习中营造有利于培养学生进去进取和求实精神的文化氛围,使优秀的民族文化得以继承和发展,进而在文明的环境里有效地激发大学生的使命感、责任感,增强他们的主人翁意识,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第六,严格校规校纪,强化行政管理。要把教育和管理双管齐下,同时把管理引到规范化、制度化的轨道上来,在教育中有管理,在管理中有教育,使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真正落到实处。

大学生具备高尚的思想道德修养,就会为了这个目标继续努力,力争把工作做到实处、细处,对学生负责,对自己的工作负责。使高职学生在步入社会的时候有健康的心态,完善的人格,良好的道德修养,成为真正的人才,做到于国于民有用,是我们辅导员毕生不懈的追求。

(作者单位:大连广播电视大学)

猜你喜欢

价值观高职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改革与创新
价值观就在你我的身边
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探讨
关于提高高职人才培养质量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