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发挥关键词句教学的杠杆作用

2009-12-31

关键词:范进词句语句

苏 毅

学生进入初中后,语文课时数减少到了每周五节,比起小学,课时数几乎减少了一半,但教学内容却增加了很多。针对初中语文教学时间少、内容多、教学任务繁重、升学压力大的实际情况,在不增加学生学习负担的情况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讲求教学效率、提高教学质量,是当前语文课堂教学亟待解决的问题,而抓关键语句教学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方法之一。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试验稿)关于阅读教学的课程目标明确指出:“阅读教学中要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达情意方面的作用。”所谓关键词句,是指在课文中能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重要作用的词句,它在课文中或准确表达文章主旨,或真切体现作者情感,是快速准确读懂课文的有效信息。语文教学的目的之一就是要使学生学会阅读,而在阅读中抓住关键词句细致品析,能快速而深入地理解课文,体会情感,在阅读教学中起到事半功倍的杠杆作用。

因此,在语文教学活动中,笔者努力尝试通过抓住关键语句进行阅读教学,以提高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

一、抓住关键词句进行教学设计,使教学过程清晰流畅、高效有序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关键词句来设计主问题,使之成为串联整个教学过程的线索。这样可以在纷繁复杂的教学流程中,使教学头绪简化,问题高度集中,教学环节清晰明了。

笔者曾在公开课上教学过《罗布泊,消逝的仙湖》这篇课文。教学时笔者抓住了文中描写胡杨树的一句关键语句“那奇形怪状的枯枝、那死后不愿倒下的身躯,似在表明胡杨在生命最后时刻的挣扎与痛苦,又像是向谁伸出求救之手!”来设计整个教学的流程。整个教学以胡杨树的痛苦、回忆、控诉、呼救来贯穿,一开始就让学生通过观察胡杨,快速进入文本情境,找到其中的关键句,然后以关键句为依托,把罗布泊的现在和过去对比,对形成罗布泊的悲剧的原因进行了深入的探究,最后以关键词“求救”来拓展文本。整个教学流程一气呵成,新颖别致,得到了听课教师的好评。

又如在陶渊明《饮酒》的教学中,笔者以南朝梁代萧统在《陶渊明集序》中说的“有疑陶渊明之诗,篇篇有酒。吾观其意不在酒,亦寄酒为迹者也”这句话来设计主问题,先让学生从诗中找酒意、读醉意入手,品读诗中的悠然避世、安贫乐道之情。再让学生以“渊明之意不在酒,在乎之中”来体会他借酒抒发的情怀。陶渊明的饮酒绝对不是一种“悠然”,而是寄托了不少愤激之情,所以,笔者要求学生读出一种复杂的情愫。这样,两个关键语句起到了很好的提纲挈领的作用,不仅使课堂教学流程更加流畅清晰,而且让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更为深入,情感领悟更为深刻,可以说是一举多得。

二、让关键词句成为打开文本的一把钥匙,帮助学生深度解读文本

刘勰云:“夫缀文者情动而词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汉语内涵的丰富性决定了语文教学要注重对词句的揣摩、品味,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扣住语言文字,特别是要抓住关键词句咬文嚼字。因为关键词句常常是作者用意所在,往往字字传神,在文章中牵一发而动全身,这些词句在文章中统领全文或全段,或提示中心,或蕴涵深意,可以据此引导学生步步深入文本,与作者、文本达成心灵的对话,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知识、发展语文能力的同时受到情感的熏陶、精神的洗礼。

(一)抓“题眼”

有的课文,题目中就是关键词句,它足以提挈全文、沟通文脉,我们称之为“题眼”。这类文章,我们可以抓住题眼作为学习课文的探究点,让学生轻松地通过“题眼”来总体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并且深入探讨文本的思想内涵。

笔者在教《生物入侵者》时,就以题目作为教学的切入点,当学生读了课题后,笔者让学生抓住关键词——“入侵者”——来初步感知课文:“文章介绍了那些生物?它们的共同点是什么?”学生通过快速阅读,筛选信息,很快熟悉了课文。接着,又围绕“入侵者”设计了第二个问题:“为什么称它们是入侵者?”学生马上在文章中找到了相应的语段和语句来回答,笔者相机引导学生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说明文的特点。第三个问题还是围绕“入侵者”:“你认为称它们为入侵者合适吗?”问题一提出,相当于确立了学习的探究点,学生学习的情绪立刻高涨,马上认真细致地开始读课文、讨论,并且进行了激烈而又深刻的辩论。有的学生认为这些生物确实占领了本地生物生存的疆域,应该称为“入侵者”;有的学生认为这些生物是无辜的,只是人把它们带到了别的地方,为了自己的生存,不得不占领了原生物种的领地,它们本身也是受害者。学生通过激烈的争论,明白了真正的罪魁祸首是我们人类,从而深入地理解了这篇文章的作者真正的写作意图。三个问题都是通过对关键词“入侵者”的反复品味,步步深入,实现学生认识由肤浅到深刻、由表层到深层的螺旋式转化。

(二)找文中关键词

语文课文中的某些词句在文中往往起着“牵一词而动全文”的举足轻重的作用。我们在教学中一定要不失时机地抓住这些关键词句,启发学生去发掘、去揣摩它在特定语言环境中所起的作用。

对初中生而言,小说教学最难的恐怕是如何让学生走出对情节的兴趣,从而理解小说的艺术,进而学会鉴赏文学作品。如《范进中举》这一课,篇幅长,人物多,内容庞杂,再加上学生生活阅历和认知水平有限,他们的阅读感受往往只停留在“热闹”“可惜”“好玩”的层面上,或者只是机械地理解“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的毒害”这一主题。所以教师要根据小说的特点与学情、教学实际的需要,相应选择要点,有侧重、有重点地剖析。换言之,就是要“长文短教,有的放矢”——简化教学头绪,引导学生学会抓住关键句,在语言文字的前后联系中自读、自悟、自得,走出烦琐的逐人逐句分析,直插要点,简洁明晰。以下是笔者执教《范进中举》的片段。

师:范进发疯前后,说了两句话,我们来分析一下这两句话。“噫!好了!我中了!”“噫!好!我中了!”

师:范进为什么用“噫”字,我们极度高兴时会用什么感叹词,能不能换成这些感叹的词语?

(学生兴趣被激发,纷纷议论争辩后明确:“噫”有表示悲痛、叹息,又有表示惊异之意。)

师:范进为什么要悲痛、叹息?或者说范进的悲痛体现在哪里?为什么又要有惊异?

(学生讨论。教师引导分析范进中举前的文章内容,结合具体语句如对话描写等,得出范进的悲痛体现在以下几大方面:胡屠户的冷言嘲讽;众邻的不理不睬甚至嘲笑;几十年来自己的努力;妻子的漠不关心;不能尽孝;自己的地位低下,受人踩踏。)

师:那么范进中举之后,这些情况是不是有所好转呢?我们能从范进的话语之中感受到吗?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好了”一词中的“了”字:“了”表示事情完成,说明范进之前的悲痛将在他中举之后发生变化,那么他真的“好了”吗?然后再分析范进中举之后人们对他态度的变化:胡屠户的变化;众邻的变化;妻子的变化;能尽孝;有人送钱送屋……)

师:那么第二句话中,为什么只用了一个“好”字?

(经过前面的讨论,学生很快明确,这个“好”字,表示范进沉浸在中举的快乐之中,是对自己成就的一种满足。)

师:两句话不变的是“我中了”,究竟有什么深刻含义?

(引导学生得出:“我中了”说明范进一生就为这个“中”,完全是为了功名而不舍不弃。所以当他疯醒之后,依然记得的还是“中了”第七名。再引导学生读范进发疯时的片段,感受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精神的异化。最后根据周围的人对范进态度的变化探讨科举制度对整个社会的异化。)

这个教学片段,紧紧抓住范进的一句话,不仅将教学内容有机地串联在一起,走出了以往教学零散分析的枯燥,而且紧扣文章的主要人物范进,一步步深入探究人物心理变化的原因,探究封建科举制度不仅毒害读书人而且也在异化当时社会的现实。

从文章中的关键字词入手对文章进行分析,可以极大地提高教学效率,使学生快速而深入地进入文本,从而对文章进行深度而高效地解读,并在“感”“悟”“析”“理”的过程中,不断提高自己的语文分析能力与水平。

三、通过对文章关键词句的圈画与品读,培养学生的阅读鉴赏能力

理解能力是阅读鉴赏能力结构中最核心的因素。阅读中的理解是对课文中的词句、段落、篇章、写作方法以及所表达的思想内容的理解。朱熹说:“读书比如饮食,从容咀嚼,其味必长,大嚼大咽,终不知其味也。”从关键语句入手,经过判断和推理、分析与综合、抽象与概括达到对课文的理解,是学生必须要掌握的基本阅读方法。

学生对关键词句的把握和理解能力,并不是靠几节阅读辅导课所能提升的,而是要靠平时课堂教学中的有效训练。泰戈尔说:“不是锤的打击,而是水的载歌载舞,才使鹅卵石臻于完美。” 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更是需要循序渐进,而决不是一蹴而就的。学生在体验揣摩词句的妙趣时,离不开教师关键时候的点拨引导。只有通过对关键词句的探幽析微,品味作品的艺术魅力,感受文本的内在韵味,学生才能真正提高阅读能力。比如在《竹影》教学中,笔者有意地要求学生找出文中最能表现孩子们对竹影感受的句子,结果,学生很快就找到了:“啊,好看啊,中国画。”接着笔者要求学生读两个“啊”字,并体会语气上应该有怎样的区别。学生朗读并品味以后,发现了孩子们的惊喜和赞叹的语气,并且从“好看”中体会到对竹影的喜爱和童真童趣。在后面的教学中,笔者又设计了这么一个问题:“父亲对竹影的看法和我们一样吗?”学生又从文中找到了一个关键语句:“这么‘依样画葫芦,终究缺乏画意,不过好玩罢了。画竹不是照真竹一样描,须经过选择和布置。”在文中,这句话点明了父亲对艺术的看法,从而将内容由对童心童趣的体会上升到对艺术人生的欣赏。学生通过寻找中心句,品味中心句,提高了阅读的能力。

总之,抓住关键词句进行课文教学,能使教学过程更为清晰、教学重点难点更为突出、对文本的理解更为深入、情感领悟更为深刻、阅读能力得以提高,可以说是一举多得。这样的探讨只要我们坚持做下去,相信一定能实现“轻负担,高质量”的目标。只有这样,语文课堂才会焕发出真正的魅力,学生也才会真正爱上语文。

猜你喜欢

范进词句语句
范进中彩
重点:语句衔接
范进一日游
如何搞定语句衔接题
范进减肥
作文语句实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