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中教师“过敏行为”的消解
2009-12-31王福显
王福显
在中小学课堂教学实践中,我们经常会发现一些教师特别是年轻教师在课堂上对学生的问题行为或不合“己意”的鸡毛蒜皮之类的小事反应都特别强烈,随心所欲地对学生大发雷霆,训斥责罚,根本不顾及师德及师表形象,也极少考虑学生的感受以及自己这种失常行为的严重后果。其结果自然是课堂陷入混乱、教学节奏失调、正常教学氛围和进程遭破坏、教学难以推进乃至中断,最终影响课堂教学效果和质量。究其原因,这主要是教学中教师的“过敏行为”造成的。
一、课堂教学中教师“过敏行为”阐释
(一) “过敏行为”及影响
“过敏行为”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对课堂之事或学生的问题行为十分敏感,情绪反应过度所产生的失态行为。有“过敏行为”的教师往往表现为在课堂教学中警惕性过高,处处设防,总是将学生课堂上正常的反应和表现当成敌意,把学生偶尔调皮的行为看做敌对,反应过敏,小题大做,哪怕是一个小小的课堂问题也看成是严重的冒犯,甚至于对课堂内所有轻微的刺激如学生的咳嗽、细语等都会作出强烈反应,动辄“横眉冷对”,“不分青红皂白”地给学生以严厉地责罚,殊不知责罚学生越厉害后果也越严重。这不仅无助于课堂秩序的维持和问题的解决,而且还会大大降低教师的威信,引起学生对教师的反感、怨恨、对立,师生交流受阻,师生关系恶化,甚至学生课堂问题行为不减反增,最终导致课堂教学的低质低效,学生发展受阻。
(二)“过敏行为”归因
1. 教师职业压力大
教师职业特殊性强、压力大,教师很容易产生焦虑过敏、职业倦怠等多种“易感性”心理问题,而且,作为平凡之人的普通教师很多时候也会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而出现心烦、压抑、空虚、愤怒、忧虑等不佳心境,从而很容易在教学中产生“过敏行为”。而且,教师的思维一般都具有浓厚的“自我中心主义”的特点,过分强调自我,内心特别希望学生时时处处都要注意维护教师的形象,但极富个性的青少年学生不可避免地也会时不时地危及或偏离教师的自我中心,从而诱发教师过激情绪,产生“过敏行为”。
2. 教师的期高过望
希望自己的学生尽快成长并学有所成,是教师的普遍心态。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往往对学生要求很高,甚至想在一节课里把自己的所学倾囊传授给学生,殊不知这种高标准严要求反而会使学生无法应付,无所适从,继而出现问题行为。当教师面对学生问题行为与自己的期望背离时,则容易产生“恨铁不成钢”的心理反应,遂做出“过敏行为”。
3. 教师自身的人格缺陷
一些教师自尊感过强,岂不知过分的自尊在现实中却不易满足和实现,反而还会滋生不安全感,以致对外界事物极易产生过敏反应。还有一些教师怀有自卑心理,甚至个别教师的自卑心理特别强,这种自卑的心理状态也极易导致人对许多刺激物产生过敏反应状态。而且,长期的自卑心理还可能会形成退缩性人格,自我感觉欠佳。一旦自我感觉不佳,就会产生极强的自卫意识,头脑中紧绷着一根严阵以待的防卫神经,时时处处都提防着别人对自己的“不尊”。心理学研究发现,自卑与自尊既对立又相通,有些自卑感强的人又恰恰是自尊过分的人。所以,有这种人格缺陷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仅没有以一种平常心态来对待课堂及学生之事,反而在强烈自卫意识的支配下似乎总认为学生对自己有看法不尊重自己,“伤自尊”,于是心理失去控制,产生偏激情绪,做出“过敏行为”。
(三)“过敏行为”非教学敏感
我们都知道,教学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作为一门艺术不能没有敏感。因此,课堂教学要求教师具有教学敏感而非过敏行为。教学敏感是指教师根据课堂教学情况和学生反应对自己的教学活动做出最佳调节和修正的灵敏程度,它是一个教师必备的职业素质,也是做好教育教学工作的一个基本条件。因此,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有一颗敏感之心,能够及时灵敏地观察、感应、发现、触摸和把握课堂之事、学生之为以及教学之情,快速捕捉课堂上动态生成的教学资源或稍纵即逝的教学契机,以更好地服务学生、服务教学。
二、课堂教学中教师“过敏行为”消解
(一)优化“保健环境”,缓释职业压力
全社会都应认真贯彻落实《教师法》、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等法律法规和政策精神,明确各级政府的责任,建立长效投入保障机制,优化教师生存状态,积极参与并主动介入教师的精神生活做其精神呵护者,给他们以实实在在的关怀、支持、服务、指导、期望与评价,在全社会积极营造教师职业良好的公共信任氛围,建立社会支持系统;教育行政部门要变程式化、事务化的管理为人性化管理,以教师为本,尊重他们的权利、主体性地位和个体价值;学校管理者要根据教师在职业发展中容易出现职业倦怠的阶段以及教师专业发展的需求,大力营造宽松、和谐、民主、合作、奋发向上的校园文化,引领教师进行教育科学研究和高效休闲等,以有效缓解和克服教师的职业倦怠。
(二) 强化自我维护,健全健康人格
教师的心理健康直接影响着学生的课堂生活体验和心理健康发展,所以,教师应自觉维护好自己的健康心理,积极锻造良好的心理素质,主动健全健康乐观的人格。为此,要努力端正自己的认知思维方式,克服偏见思想,树立正确的教师职业观、学生观、师生观、学习观、评价观和教学价值观等教育理念;要增强心理保健意识,掌握心理调适方法,学会控制、调适和优化自己的教学情绪,提高自制力;要增强自信心,正确认识和对待失败与挫折,提高自我认同度、抗挫力和神经过敏性焦虑的能力;要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有意识地培养和完善自己豁达乐观、热情真诚、情绪稳定、理解包容、意志坚强等良好的个性,健全健康的人格,展现自己的人格魅力。
(三)加强情感互动,构建和谐师生关系
众所周知,师生关系对于师生双方情绪情感的影响是十分明显的。就教师方面而言,若师生关系处于紧张、对立或冲突,则教师的情绪情感必然是怨恨、苦闷、压抑、恼怒和焦虑的,其教育行为易表现为敌视、拒绝、苛责和惩罚等。苏霍姆林斯基曾指出:“我坚信,常常以教育上的巨大不幸和失败而告终的学校内部许多的冲突,其根源都在于教师不善于与学生交往。”所以,教师应重视师生交往中的情感因素,促进师生情感交融,发展和谐师生关系。为此,教师要注意在生活和工作中主动与学生多沟通多交流,不断加强情感互动;要关爱、尊重、理解每一个学生,公平、公正和民主对待每一个学生,感知、感悟、体验每一个学生,信任、支持和赏识每一个学生;要以平常心并根据学生的实际状况及其最近发展区给他们以合理、适切的期望,不要过多、过高、过难地去要求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