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开国将军中的安徽人(系列四)

2009-12-31本刊编辑部

党史纵览 2009年6期
关键词:战役敌人

本刊编辑部

董洪国少将(1910—2001)

董洪国,安徽省金寨县人,1910年生,192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1年参加工农红军。新中国成立后。历任河南省军区后勤部部长兼政委。武汉军区财务部部长、后勤部副部长等职。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1988年获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

董洪同1910年出生于一个贫苦农家。由于家庭贫困,他很小就开始了学徒生涯,饱尝艰辛。大革命时期,鄂豫皖地区的农民运动风起云涌,17岁的董洪国参加了农民协会。1928年,他加入中国共产党,走上了革命道路。1929年家乡立夏节农民起义爆发后,董洪国参加了赤卫军。1931年,他正式参加工农红军,被编入红军第四军第十一师三十三团五连任副班长,后任二营四连指导员。11月,红四方面军成立,下辖红四军和红二十五军,董洪国担任了十一师三十三刚机枪连指导员,先后参加了商潢战役、苏家埠战役、潢光战役等重要战役和战斗。1933年,红四方面军扩编,他被调任红三十军医院政治部主任,后参加了长征。先后担任三十军医院政治委员、三十军政治部党委书记、八十八师政治部组织科科长、红三十军卫生部政治委员等职。后随西路军西渡黄河,与国民党军马步青马步芳部展开激战。他被任命为红三十军八十八师二六八团二营政委,率部与敌拼杀。部队被打散后,他历尽千辛万苦找到了红军援西军,回到革命队伍中。

抗日战争爆发后,董洪国进入八路军随营学校学习。1938年5月,他担任八路军总部野战医院政委,参加创建了抗日根据地第一所野战医院。1939年2月,他奉命到中共中央北方局党校学习,经过努力,他的政治水平、军事理论水平均得到了提高。之后,董洪国先后担任八路军总部兵站部高平县康营第六分站指导员、八路军供给部军用制造厂材料科科长。1941年5月,日伪军对太行抗日根据地进行“大扫荡”,得到情报后,董洪国立刻通知军用制造厂各部门连夜转移物资,撤离人员。忙了一夜天已大亮,仍然有部分人员尚未撤离,这时,董洪国发现前来“扫荡”的敌人已经很近了,回去通知已经来不及了。在这紧急关头,他急中生智,拔出手枪向空中射击,鸣枪报警。大家听到枪声,连忙就近隐蔽。而董洪国却暴露了自己,将敌人吸引过来。幸好,他发现山上有一个石缝可以躲人,便钻了进去。这才躲过了敌人的搜索。敌人一无所获,然而,他们并没有就此善罢甘休,一连7天,天天出动。董洪国白天饿着肚子在山上和他们周旋,夜晚才悄悄潜回村子,用老乡泡在石槽里的黄豆叶子充饥。可即使再危险他也始终没有远离这里,因为这里藏有2000匹棉布、2万多斤棉花。日军“扫荡”结束后,董洪国将这批物资取出来为前线将士制作棉衣。

1943年2月,董洪国被派往延安中央党校学习。1944年他随南下支队南下,在湖北大悟山和新四军第五师会师,任五师供给部副政委。

解放战争时期,董洪国历任中原军区供给部副部长兼副政委,华东军区快速总队供给部部长,豫皖苏军区供给部政委,河南军区供给部党委书记、部长兼政委等职,为保证前线粮食、武器弹药的及时供给,他多次冒着敌机的狂轰滥炸,前往联系支前、组织调运工作,为战争的胜利提供了坚实的物质保障。新中国成立之后,他先后任河南军区后勤部部长兼政治委员,武汉军区财务部部长,军区后勤部副部长、代部长,1965年离休,2001年在武汉病逝。终年91岁。

徐其海少将(1913—1984)

徐其海,曾用名徐绍林。安徽省金寨县人,1913年出生,1929年参加革命,193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战争年代,徐其海英勇作战,屡建功勋,成长为我军的一位优秀指挥员。1955年他被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少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

1929年5月6日,徐其海的家乡金寨爆发了立夏节起义,16岁的徐其海在革命思想和农民运动的影响下,毅然投身其中,他率领赤卫队员攻打民团,收缴枪支,打土豪分田地。起义后,他加入游击队,并迅速成长为游击队的领导人。1930年4月,徐其海领导的游击大队被编入红一军第一师第三团。1931年10月,徐其海调任红二十五军七十三师二一八团一营一连连长,次年任副营长。他参加了保卫鄂豫皖苏区的历次反“围剿”斗争,并多次立功。鄂豫皖苏区第四次反“围剿”斗争失利后,徐其海随红四方面军开始战略转移,为川陕边苏区的创立再建战功。

1933年2月中旬,四川军阀田颂尧组织38个团的兵力,分左、中、右三个纵队,开始了对川陕边革命根据地的三路进攻。时任七十三师二一八团一营副营长的徐其海率部防守通江北面之碑坝要地,阻击左路之敌。他组织部队坚守阵地,打退了数倍于己的敌人几十次的进攻。当子弹打光时,就率部队和敌人拼刺刀,肉搏。战斗中,徐其海受了伤,可他不下火线,带伤和敌人搏斗,和官兵一起打退了敌人,像钉子一样牢牢钉在阵地上。5月24日,第七十三师会同兄弟部队歼灭敌左纵队9个团,毙、伤、俘敌旅参谋长李汉城以下官兵近5000人,缴获长短枪3000余支、机枪20余挺、迫击炮50余门,继之乘胜发起追击,彻底粉碎敌人的“三路围攻”。

1933年年底,徐其海转任三十一军九十一师二七一团参谋长,指挥部队参与反“六路围攻”的战斗。二七一团在作战中因工作和战斗良好受到了表扬。徐其海也因屡立战功,由团参谋长晋升为九十一师参谋长。1935年徐其海参加强渡嘉陵江战役,率部击溃敌1个旅,直插到剑门关,歼敌3个团,取得战役的胜利。

1935年5月,徐其海随红四方面军北上开始长征。南于张国焘公然分裂党、分裂红军,四方面军不得不三过草地,付出了重大牺牲。徐其海和战友们一样,克服了无数常人难以想像的困难,吃尽了千辛万苦。1936年10月,红四方面军到达甘肃会宁,胜利结束了转战1年零7个月的长征。

抗日战争爆发后,根据中央军委决定,红四方面军第三十一军第九十一师改编为八路军一二九师三八六旅。徐其海任七七一团一营营长,参加了七亘村、黄崖底、神头岭、响堂铺等伏击战,歼灭了大量敌军。1938年,他调人军委通讯大队警一旅作战科任科长。1939年秋,调任八路军留守兵团绥德警备司令部科长,1943年3月,任关中警备司令部特务营营长,一边担任延安的卫戍任务。一边参加南泥湾大生产运动,为巩固陕甘宁根据地,打破敌人对我边区的封锁做出杰出贡献。

1945年战略反攻前夕,徐其海被调任冀察热辽军区炮兵第三

团团长,不久冀察热辽军区划归东北民主联军建制。他参与了东北战场的历次战役以及辽沈、平津战役。后任四野第十二兵团四十五军参谋处长,随军南下,参与渡江战役、湘赣战役、两广战役,解放了鄂州、阳新、武汉、常德等城市。

1951年10月,徐其海升任第四十五军一三三师师长。1953年入朝作战,任志愿军四十六军第二副军长。在1953年的夏季攻势作战中,参与指挥了三打马踏里战斗。马踏里东南山是敌人在三八线以北唯一的支撑点和敌人高浪铺里临津江渡口的屏障。这里不仅工事坚固,还由美陆一师的“王牌”军把守,系敌人在谈判桌上讨高价的主要筹码。从7月7日至24日,徐其海协助军领导指挥作战,组织兵力,三次进攻马踏里诸高地。我军经过英勇作战,基本控制了马踏里高地并打退敌人的无数次反扑。27日,敌人被迫签订停战协定。

停战后,徐其海和军领导一起组织指挥部队在加强战备、巩固停战协定、帮助朝鲜人民恢复生产、重建家园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荣获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二级自由独立勋章。

1955年1月,徐其海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十六军副军长。1960年12月,徐其海调任中国人民解放军体育学院院长。1965年11月,调任广西壮族自治区军区副司令员。1967年,任广西壮族自治区副主席。1979年1月,任广西壮族自治区军区顾问。

1982年,徐其海离职休养,离休前,晋升为副兵团职。1984年8月24日,徐其海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享年72岁。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运动委员会于1985年追授徐其海“新中国体育开拓者”荣誉章。

林彬少将(1916—1994)

林彬,原名熊宗存,安徽金寨人,14岁参加红军。17岁加入中国共产党。曾在我党第一所特种兵干部学校——延安摩托学校学习。是我军培养的第一代装甲兵军官。1955年被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少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1988年荣获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

1929年5月,林彬家乡爆发了著名的立夏节起义,受革命运动的影响,他于次年4月参加了红军,被分配到红四军十一师三十一团二营当勤务员。土地革命时期,先后担任红军班长、副排长、军政治部团委书记、营政委等职,参加了一至四次反“围剿”斗争,并随同红四方面军参加了鄂豫皖苏区第四次反“围剿”斗争失利后的战略转移,以及川陕苏区的建立。

1933年11月,四川“剿总”司令刘湘纠集20万人,分六路对川陕苏区进行围攻。时任红三十军八十八师二六五团二营政委的林彬率第一梯队,夜袭庆云场,与兄弟部队密切配合,全歼敌一个旅。1934年2月,林彬率二六五团二营作为尖刀营,在夜幕的掩护下,冒雨奇袭楼门口,继而迂回马鞍山,经过2个小时激战,歼敌1个团。随后乘胜追击,直捣敌指挥部毛坝场,打得敌人措手不及。激战之后,消灭敌警备第三路副司令郝耀庭的司令部和所属2个团,击毙郝耀庭。同年8月下旬,在红四方面军西线反攻阶段,林彬率二营夜袭冷水垭,一举消灭敌团部和一个营,打乱了敌人的部署,继而顺利突破层层防线,为全军反攻吹响了号角。随后,又与兄弟部队一起,接连取得右垭口、古楼寨、九龙山等战役的胜利,为红四方面军打破敌人“六路围攻”作出了重要贡献。二六五团因而被红四方面军授予“夜老虎”团的光荣称号。

1935年1月,林彬在广昭战役中负伤,随后在陕南战役中再次负伤。3月,林彬随红四方面军开始长征,被安排在方面军卫生部工作,负责收容安置大批掉队的伤病员。长征胜利后,1937年1月,林彬赴延安抗日军政大学学习。4月,被调往刚刚组建的延安摩托学校学习装甲和航空专业,成为我党我军的第一批特种兵干部。

抗日战争爆发后,林彬奉命组建我军第一个汽车队——延安后方供给部汽车队,并任队长和政治指导员,负责接送党政军干部、爱国民主人士和国民党谈判代表并负责运送抗战物资,受到了广泛称赞。

1939年9月至1942年2月,林彬主要参与领导后勤、商业、工业和兵站工作。1942年2月,赴中央党校学习并参加延安整风运动。1944年10月,林彬随三五九旅南下,开赴湖北,尔后被任命为新四军五师四十一团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2个月后,林彬率18人的工作组到鄂南开辟抗日根据地,任嘉(鱼)蒲(圻)临(湘)中心县委书记。他带领工作组迅速投入到抗日宣传和发动群众工作中去,集中力量打击各种土顽和日伪军,并积极建立基层民主政权。仅过了半年多时间,人民武装力量就有了很大发展,期间还争取,广敌人1个县保安队起义,不仅有力的打击了敌人,还巩固和发展了根据地。

解放战争期间,林彬先后任中原军区第二纵队十五旅四十五团副团长兼参谋长、冀中军区第七独立旅二十一团团长兼政委、华北军区第六纵队十八旅副旅长、十五纵队四十三旅旅长、十八兵团六十二军一八四师师长等职,参加了胜芳保卫战、张家口保卫战、清风店战役、石家庄战役、寿阳战役、太原战役等多次重要战役,并根据中央军委部署,参加了解放大西北和大西南的战略进军。

1948年9月,林彬率部攻打太原外围的“硬钉子”——淖马要塞。起初,部队很快突破了敌右翼防御阵地,向主阵地逼近。此时,敌人凭借防御工事和优势火力负隅顽抗,我军正面进攻受阻。于是,林彬亲自带领1个机枪连和1个迫击炮连于次日凌晨5点重新投入战斗。经过一天激战,全歼敌守军,占领淖马要塞。之后,林彬又组织部队击退了敌人的十几次反扑,巩固了阵地。此役,击毙、俘虏敌人2000余人,担任主攻任务的十五纵队四十三旅一二七团也被华北军区第一兵团授予“能攻又能守,天下无敌手”的殊荣。

1949年6月后,林彬率部按照军委部署,进军大西北。8月,林彬所部奉命进军甘肃、青海,历时70余天,行程1500多公里,期间翻越了高达数千米的关山,克服了种种困难,出色完成了任务。同年11月,林彬所在的六十二军挺进大西南。接受任务后,林彬和部队挥师南进,一路所向披靡,目标直指成都。此时,成都已处于解放军重重合围下,不久即宣告和平解放。西南主要地区解放之后,林彬又率所部到川西参加了建国初期的剿匪运动,经过半年多的斗争,歼灭土匪1.2万余人,有力的巩固了新生的人民政权。

1951年1月,林彬进入南京军事学院高级速成系学习。1952年6月,任解放军第二坦克学校校长。在任上,林彬带领教职员工白手起家,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很快把学校建设成为粗具规模的新型军事院校。1959年10月,林彬

被任命为解放军装甲兵司令部副参谋长。“文化大革命”期间,他与林彪、“四人帮”进行了坚决的斗争。1969年,林彬任装甲兵副司令员。改革开放后,任全国政协第六、七届政协委员,他不顾年老多病,仍然关心着党、国家和军队的命运,积极献言献策。1988年,林彬荣获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1994年5月22日,林彬在北京逝世,享年78岁

陈宜贵(1916—1997)

陈宜贵。又名冯少堂,安徽金寨人,14岁参加红军。17岁加入中国共产党。经历了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逐渐锻炼成长为一名优秀的军事指挥员。1955年被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少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88年荣获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

1929年,13岁的陈宜贵加入家乡的少先队,配合办卫队打土豪、分田地。第二年,他报名参加了红军,被分配到红一军六连当通讯员。参加了麻埠、独山、东西鲜花岭的战斗。1931年,陈宜贵加入了共青团,随后参加了苏家埠战役,在战斗中轻伤不下火线,表现出一个坚强的革命战士不畏牺牲的精神。因为作战勇敢,被提升为副排长、排长。之后参加了鄂豫皖根据地一至四次反“围剿”斗争。

鄂豫皖苏区第四次反“围剿”斗争失利后,陈宜贵随红四方面军参加了战略转移和创建川陕革命根据地的斗争,期间,先后任连政治指导员、团参谋、团部书记等职,参加了反“三路围攻”和“六路围攻”等重要战役。陈宜贵所在的红三十军八十八师二六五团是全军赫赫有名的“夜老虎”团。这个团在长期革命战争中练就了一身夜战近战的过硬本领。1935年,强渡嘉陵江战役打响,时任二六五团参谋的陈宜贵率领夜袭队,在大雾的掩护下潜过嘉陵江,占领了敌人的碉堡群,为大部队过江扫除了障碍。红军长征后,他先后任师政治部秘书长、政务科长、军保卫局局长等职。

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胜利会师后,时任红九军政治部保卫局局长的陈宜贵随同西路军参加了一系列战斗。西路军失败后,陈宜贵组织游击大队一路与敌人周旋,向延安方向突围。1937年5月,他在与敌人战斗中不幸被捕。1937年抗战爆发后,陈宜贵被国民党军队押往淞沪战场,在同日军作战中负伤。在江西治疗期间,陈宜贵偷偷跑到八路军办事处,找到了朝思暮想的党组织。不久,被党送往延安抗大学习,毕业后留校任学员队政治指导员兼政治教员。

1938年12月,中央军委决定成立抗大二分校,陈宜贵被任命为校第一大队党总支书记,随队挺进晋察冀边区。1940年6月,陈宜贵任校第三团政治处主任,进入敌人的心脏——冀中地区办校。在严酷复杂的环境下,陈宜贵和其他工作人员边战斗边学习,培养了大批革命干部。1942年2月,陈宜贵任新成立的抗大二分校陆军中学政治处主任,后任政委,积极为提高晋察冀边区的部队干部素质而努力。1944年7月,陈宜贵调任冀晋军区三分区副政委兼政治处主任,他与分区其他领导带领全区部队,与日伪军展开激战,取得了多次胜利,扩大和发展了抗日根据地。1945年8月,时任冀晋军区野战旅副政委的陈宜贵率部西进,参加了正太线战役,为我军抗日阶段的大反攻做出了重要贡献。

解放战争时期,陈宜贵先后任冀晋军区三分区政委、司令员、华北野战军二兵团四纵十一旅政委、十九兵团六十四军一九一师政委等职,参加了正太路战役、保北战役、清风店战役、石家庄战役、辽沈战役、平津战役、太原战役、扶眉战役、兰州战役、宁夏战役等重大战役战斗,立下了赫赫战功。1948年5月,陈宜贵在参加完太原战役后,又率所部进军大西北,与兄弟部队一起,追击胡宗南残余部队。尔后又展开陇东追击,以风卷残云之势,连续行军20余天,前进上千里,解放20余座城市和广大地区。8月,在兰州战役中,陈宜贵率一几一师作为十九兵团六十四军尖刀师挺进宁夏,行进400多公里,浴血奋战,消灭了马鸿逵的主力部队,解放了宁夏。

新中国成立后,陈宜贵任一野十九兵团六十五军政治部主任,后任宁夏军区政治部主任,奉命在宁夏剿匪。他认真执行军事进攻、政治争取和发动群众三原则,采取灵活的民族政策,分化瓦解敌人,经过一年的努力,平息了匪患,保障了新生的人民政权。

抗美援朝战争爆发后,1950年11月,陈宜贵再次担任六十五军政治部主任,负责动员部队广大士兵军官做好入朝作战准备。1951年2月,六十五军奉命入朝参战。同年4月,陈宜贵和六十五军参加了朝鲜战争第五次战役。在战役第二阶段结束后,由于敌人依靠优势兵力和先进装备连续发动进攻,六十五军阵地受到了极大威胁。在这危急时刻,陈宜贵发出紧急动员令,号召全军官兵同仇敌忾,发扬不怕牺牲的大无畏精神,英勇打退敌人的疯狂进攻。部队士气受到了很大鼓舞,出现了很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经过13昼夜的浴血奋战,最终取得了战斗胜利。1952年,陈宜贵任六十五军副政委,率部坚守开城南线。抗美援朝战争结束后,陈宜贵被朝鲜政府授予一级国旗勋章和一级自由独立勋章。

1955年回国后,陈宜贵历任华北军区后勤部副政委、政委、北京军区后勤部政委等职。他十分重视后勤部门的政治工作,经常深入基层,了解部队实际情况,为部队积累了丰富的政治工作经验。“文化大革命”期间,陈宜贵受到林彪、“四人帮”的迫害。1975年获得平反。1988年荣获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1997年6月23日,陈宜贵在北京逝世,享年81岁。

猜你喜欢

战役敌人
作战时间横跨开国大典的是哪一次战役?
稀奇古怪的敌人
稀奇古怪的敌人
敌人派(下)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敌人
重现战役
英国黑斯廷斯战役
远东战役中的和平天使
骑着激光炸敌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