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新海”事件,不应责怪媒体
2009-12-30
毕研韬
《环球时报》昨天发表社评,谈及中国被劫货轮成功获救,社评中提到,有媒体泄露了货轮投保金额,使海盗提高了要价,拖延了解决时间,似乎是因为媒体没有很好地配合政府的解救行动,所以才制造了更多的麻烦。笔者对此有不同看法。
媒体报什么不报什么,有其自身规律可循,违背了这个规律,媒体就会失去公信力。这也是中国媒体的声音传不出去的主要原因。
此次对索马里海盗绑架我船只的报道,有关“赎金”的数量一直未得到政府方面证实,国内媒体的报道也只能是抄外媒,显得十分被动。问题是中国媒体不报,不等于外国媒体不报,实际上,有关信息已经在国外广为传播,而中国媒体却无声无息。即便国外传播的信息有的是错的,或是有偏差的,中国媒体也无力去纠正。
一直以来,中国媒体的报道权在一些“敏感”问题上常常得不到保障。官方信息不够透明,往往导致境外资讯和小道消息大行其道。当前,中国新闻媒体在西方社会的可信度极低,与此相关。在国际关系上,中国媒体的影响力要提高,必须认清新闻媒体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一环,要按照新闻的规律来办事。
如果新闻媒体只报喜不报忧,会引发西方人的猜疑,反而加深“中国人都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的刻板印象,在很大程度上抵消了中国政府改善国际形象的努力。与此同时,在中国的互联网上,草根话语体系和官方话语体系泾渭分明,彼此对立也就不可避免。
有人担心信息流量过大会影响社会稳定。殊不知,流量过小同样影响社会稳定。当今,人们对优质信息的需求剧增,当常规渠道无法满足需要时,人们便会开发出种种非主流的信息渠道来。这时政府的权威和形象会受到伤害。
媒体能否在市场竞争中生存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依靠于充足优质的资讯。如果信息不公开不透明,人们就会对新闻媒体感到失望,对各种限制因素也就会越来越不满。传播学者把这种社会心理现象称为“唤起”。当不满情绪积累到一定程度,社会秩序就会受到一定威胁。
事实表明,长期暴露于西方媒体下的中国留学生更善于维护国家利益。中国留学生拍案而起捍卫北京奥运会就是明证。科学合理的信息控制能够提升国民对有害信息的免疫力。相反,生存于“理想”信息环境下的民众一旦接触到非主流信息更容易产生不良反应。不论是为了中国媒体自身的强大,还是为了提升国家软实力,抑或是为了满足公众的知情权,政府都应该让媒体担负起这种为民众注射疫苗的职责。
在传播作业中,技术正确和政治正确同样重要。如今的社会已经进入Web 2.0 时代,信息自由流通是历史潮流。在一些媒体和民众都急于了解的事情上,政府应主动提供信息来保障媒体的权益、满足社会的需求。▲ (作者系海南大学传播学研究中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