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空军X试训基地自主创新纪实

2009-12-30

兵器知识 2009年1期
关键词:空军导弹基地

为实现人民空军转型建设和跨越式发展做出突出贡献的空军X试训基地,所经历的每一次成功、每一步跨越、每一个辉煌,都离不开自主创新。

2005年1月9日,航空兵某团副团长杨旭驾歼-10战机在X试训基地干净利索地完成了国产某新型空空导弹定型后首次实弹打靶,标志着中国空军完全自主研制的新一代航空武器装备形成战斗力,

这一天,距离1959年已整整46年那是中国航空武器试验史上具有标志性意义的一年。那年冬天,空军战斗英雄韩德彩在凛冽的寒风中驾机升空,首次在这片空域发射了第一枚苏制K-5M空空导弹,翻开了我国航空武器试验事业从无到有的崭新一页。

46年后,同样在这片靶场上。在人们为中国这个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大型现代化试验训练基地而自豪的时候,却很少有人知道他们走过的是一条从无到有,从机械模仿到独立完成先进武器装备科研试验的追赶之路。

1958年3月3日,毛泽东主席亲手签署命令,决定在巴丹吉林沙漠组建空军X试训基地前身之一——中国航空武器试验训练靶场。

1958年11月,工程兵司令员陈士榘率领数万大军开进沙漠。官兵迎风沙,斗严寒,不到一年时间就建成了当时亚洲第一大机场。随后,在苏联突然撤走专家,靶场先天条件不足、总体水平落后的条件下,基地在刚刚建场起就开始了从模仿到探索创新试验手段方法的艰辛追赶之路,

1959年12月,在我国空域成功发射了第一枚空空导弹:1964年,第一颗原子弹从这里运往爆区:1966年12月,基地成功放飞“长空一号”无人靶机……这些昨日的闪光航迹,是基地成立之初追赶跨越发展的见证。

改革开放以后,当我们放眼世界的时候,看到了巨大的差距,中国空军加速迈出了追赶世界航空防空武器发展的步伐,为基地建设带来了春天。

上世纪80年代初。为满足某型引进导弹靶试任务,基地靶场第一次扩建改造,建成了具有典型C3I功能的第一代装备试验指挥自动化系统。到90年代初,靶场再次扩建改造,顺利完成了某型导弹国产化试验任务。本世纪初,为满足打赢信息战争需求。历时多年完成了第三次改造,率先应用许多新技术,实现了基地大空域、大纵深、高精度、多目标保障功能,信息化建设实现新跨越。

30年,基地建设跨出了历史性的三大步,我国航空防空武器装备也实现了从第一代模仿到第三代自主研发的跨越,基地化训练实现历史性突破。

陈贵春用“时不我待”来形容加快追赶速度的紧迫和必要。这位从基地一步步成长起来的司令告诉记者,随着空军武器装备和训练转变的加速,基地追赶步伐加速成为必然。在这个艰辛的追赶路程中,每一次新的跨越,每一项新的试验,对基地来讲都是一次全新的挑战。面对挑战实现加速的助推器就是自主创新。

在不停追赶的脚步中,一个必须面对的事实是,有限的试验资源与不断增加的型号任务构成的试训矛盾。如何才能够最大限度地提高试验效率,缩短试验周期,使新武器装备快速生成战斗力,是摆在基地官兵面前一个严肃而沉重的重大课题。

2007年3月,某新型导弹进行远距离低空飞行试验。靶试条件协调会上,军队和厂方不约而同地提出,没有高精度的引导,地面雷达也难快速捕获和跟踪定位目标,地面将没有任何导弹飞行状态信息,指挥员将很难实施准确及时的指挥和决策。

解决不了这个难题,就无法进行高质量的试验。一区某站站长陈勇男凭着多年的知识储备和仿真研究成果。大胆提出了“仿真引导”的设想。

这是一个在国内尚属空白的新领域,一无经验借鉴,二无规律可循。陈勇男一边着手开始对仿真模型进行分析,一边组织课题组人员研发测控网络数据传输软件,并到北京航空科技集团等研制部门,联手攻关,终于实现了“仿真引导”的手段,使这一重要型号导弹顺利定型。

这一创新试验方法在多种型号的导弹试验中发挥了独特作用。

正是靠着这种永不停止的创新,基地实现了惊人的跨越式发展速度,催生了一大批靶场信息化建设急需的成果,创造了中国航空防空武器装备试验和军队基地化训练史上一个又一个第一。

紧盯世界前沿

“试飞英雄”李中华自信地跨上战机,他即将完成的任务是我国自主研制的歼-10飞机低空大表速和颤振两个科目。

这是歼-10飞机试验定型前的一次重要试飞。

基地指挥大厅里气氛紧张。时任某试验站总工程师的黄剑秋和工程师汪江波正全神贯注地盯着显示屏,他们要通过监控指挥系统观测整个试飞情况。

飞机快速滑跑,起飞后,很快进入预定空域,一切正常。可当试飞进度过半时,汪江波面前的告警器突然响起,红灯闪烁。“不好,有情况!”

按设计,战机主油箱油料消耗到一定量时,副油箱便开始向主油箱供油。可此时主油箱剩余油量已接近极限,副油箱却因故障无法供油。这一切,正在空中驾机做动作的李中华却无法察觉,因为仪表显示的是飞机总油量。

万幸的是,这一故障及时被监控系统发现了。

“断加力,立即返航!”李中华接到地面指挥员命令后,凭着过硬的心理素质和精湛的技术,沉着冷静地驾机安全返回地面。

事后查明,如果再晚2秒钟着陆,油料就要耗尽,后果不堪设想。

这个立了大功的监控系统正是基地为缩短歼-10飞机试验定型周期,与地方科研部门历尽坎坷联合开发研制的,那段时间,科研人员没日没夜地干,仅设计告警系统,就攻下了17个子项目。这套世界先进的监控系统获得了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

歼-10飞机是我国自行研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的高性能、多用途第三代战斗机是在国外军事技术封锁的大背景下研制出来的。国人关注、部队热盼。基地对这一重大试验项目采取了特殊的措施,组成多个专家组,攻克了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世界领先的关键技术,仅用50%的时间就完成了歼-10飞机80%的试飞架次和95%的试飞科目,为空军部队早日装备新型三代战机发挥了重要作用。

歼-10试飞监控系统的研制成功,只是基地突破技术难关自主创新的一个缩影。近年来,他们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大胆创新,突破了试验训练中的一个又一个难题,使各类不同型号的新武器装备及时送到部队。在有了跨越发展速度的同时,基地最为人称道之处在于他们紧盯世界军事前沿的深远目光正是这种坚定不移的目光,才保证了跨越式发展的方向和高度。

在一次新型引进导弹试验任务中,国外专家以双方设备无法兼容为由,一再逼迫我方降低电磁设备功率或取消试验。基地高级工程师罗传庆带领科技人员连续奋战两昼夜,在不降低功率的前

提下,将我方的6种设备与外方的3种设备实现了兼容,打破了外国专家“不可兼容”的断言。

某新型测量雷达上的“多注速调管”,是价值10多万美元的重要进口部件,额定使用时间为1000小时。然而,在使用600多小时后,设备就出现工作不稳定的现象,面临报废。基地成立攻关课题组,大胆提出3种技术方案,对该型设备进行了多处改造,最终使其可靠工作时间延长至1300多小时。国内一位工业部门领导连连称赞,“你们攻克了这一困扰我国多年的技术‘瓶颈,打破了西方对我们的技术封锁!”

在不断突破和激情超越的同时,基地人没有满足,他们始终盯着世界军事前沿。

从海湾战争到科索沃战争,当世界还在为先进的武器装备眼花缭乱之时,中国空军的目光看得更远——强国空军凭以制胜的,决非仅是先进的战机和精确制导武器,看不见的背后,是先进的训练。

要打造中国空军的信息化实战场。基地围绕这一目标加快了创新的步伐。

几年时间,无数个不眠之夜,他们边学边建,攻克一个又一个科技难关,解决一个又一个训练难题,硬是靠自己摸索建起了开展训练必需的“战场环境、仿真目标、导调指挥、监测评估、综合保障”等五大系统,逐步形成了具备指挥控制、远程导调、战场感知、监测评估、电子对抗等主要功能的战场保障体系,建成了全军首个具有实战效能的电子战综合试验训练场,解决了空军部队在复杂电磁环境下训练的重大现实课题。

基地人仍不满足。他们的目光早已盯上了世界最高等级的演习,他们要在戈壁大漠上演中国空军的“红旗”演习。

不久,一个大范围、高仿真、高信息化的“陆、海、空、电”多维立体战场环境系统宣告建成,中国空军信息化演兵平台在戈壁深处迅速崛起。从此,空军多机兵种的各路精锐部队飞越千山万水来到这里拼杀,各型战机、雷达、导弹来到这里研练战法,这里成为中国空军演练打赢明天战争的信息演兵平台。

“基地化训练现在已成为各主要空军强国基本的战术训练模式。”参谋长吴志清告诉记者。今天,基地信息化能力和训练水平都有了质的飞跃,尤其是近年来,“未知条件”、“电磁对抗”、“体系对抗”等紧贴未来战争的基地化训练、组织重大演习演练任务已成为常态,空军95%以上的航空兵和大多数地面防空兵部队曾在这里进行训练。

吴志清说:“基地的战略使命决定了我们必须始终紧盯世界军事前沿。”

坚持自主创新

1995年4月13日,是中国航空史上又一次辉煌的一刻,我国第一架无人驾驶超音速飞机在基地试飞成功,实现了我国国防尖端技术的又一次重大突破!使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拥有超音速无人靶机的国家。

基地是为导弹签发“准生证”的地方。没有经过基地的试验,再先进的航空防空武器国家不买、军队不要。基地的使命之一,就是要经过无数次导弹实弹靶试,从庞大的试验数据群中寻找问题、调试参数、完善系统,将高性能的武器装备交到部队。

部队在等新装备,打仗需要新战法。基地深感肩负使命责任重大。

国产某新型地空导弹是部队急需的武器装备,基地科研人员在对工业部门研制的导弹进行试验测试后,感到该型导弹还有延长射程的空间。他们对各种复杂的试验参数进行分析后,研究提出了延长导弹射程的技术方案,与地方工业部门一同攻克了只有西方少数几个国家掌握的关键技术,最终取得了将导弹射程延长35千米的可喜成果。总部一位领导高兴地讲:“这个成果太了不起了!”“这35千米,使空军的战斗力跨越了一大步。”

为使各种新型号导弹早日试验定型装备部队,尽快形成战斗力,基地官兵夜以继日,忘我试训。

2002年,某新型导弹在后期试验中,因关键技术问题导致试验失利,整个型号面临下马的危险。该部和工业部门同舟共济,决心背水一战。高级工程师杨选春主动请命,“此型号是我全程参与的,最有资格承担这项重担!”他带领课题组翻阅了国内外所有相关资料,到国内几家权威研究机构取经交流,最终在对试验数据反复比对和仿真试验的基础上,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新思路,攻克了这个世界性难题,使该型号导弹起死回生,为国家避免了重大经济损失,为部队增添了打赢的新装备。

自主创新让这个戈壁荒漠充满生机。“一靶两弹”、“三机联试”、“模拟试验”、“复杂电磁环境”等,一个又一个创新成果被应用,为中国航空防空武器装备研发和部队基地化训练注入“新鲜血液”,部队战斗力实现了一个又一个跨越。建场50年来,一代代官兵用智慧、汗水及至鲜血孕育了“忠诚报国、自主创新、科学务实、艰苦奋斗”的“空军试训基地精神”。正是在这种精神激励和鼓舞下,才有了基地不断创新发展的崭新局面。

猜你喜欢

空军导弹基地
岁末话“空军”
神奇的纸飞机(四)
正在发射的岸舰导弹
超星二号维修基地
发射导弹
空军八一飞行表演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