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石评梅前期创作对妇女问题的现实关注

2009-12-29王小燕

名作欣赏·评论版 2009年12期

关键词:前期创作 妇女问题 现实关注

摘 要:石评梅是20世纪初中国现代文坛上颇具影响的女作家。研究者普遍认为她的前期创作多抒写个人消极悲观的思想感情,几乎没有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在美学特征上充溢着浓郁的悲哀意识。仔细搜读石评梅的文字,会发现浓浓的哀愁背后,是对社会状况、对革命、对青年思想、对妇女命运的关注与思索,饱含着作者追求进步、追求光明、改造社会的理想。

“五四”运动的大潮,曾将一批中国才女震上现代文学的星空,石评梅是继冰心、淦女士(冯沅君)等之后文坛上又一位活跃的女作家,有“北京著名女诗人”、“京都女才子”的美誉。从1921年第一首诗作《夜行》发表到1928年不幸病逝,短短六七年的写作时间,石评梅为我们留下了十分可观的文学遗产,翻翻20世纪20年代的一些报纸杂志——《晨报副刊》、《语丝》、北京诗学研究会出版的《诗学半月刊》、中国文学研究会北京分会编印的《文学旬刊》等,石评梅的作品会时常跳入眼底。

一、生命的燃烧

石评梅的创作大致以1926年为界,分为前后两期。研究者普遍认为石评梅前期的创作多是一些个人化情绪化的作品,抒写个人消极悲观的思想感情。囿于个人的内心世界,几乎没有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在美学特征上充溢着浓郁的悲哀意识。然而我们仔细搜读石评梅的作品,却发现在浓浓的哀愁背后,是生命的燃烧,饱含着石评梅追求进步、追求光明、改造社会的理想,她的作品“表现了‘五四时代青年知识分子彷徨与进取的精神……喊出了那个时代一部分青年的心声”{1}。

而这其中,石评梅对妇女问题的关注和思考成为她笔下最有力的内容之一。在《妇女周刊·发刊词》中,石评梅曾立下誓言,要使写作成为照亮人们的火把,发出进步的呼声。她的前期作品不仅有“孤魂”、“残泪”之类哀伤的语码,同时也“包涵了‘五四时代女性观察社会人生探索妇女解放问题的思考和感受”,“反映着当时的社会思潮和时代特征”{2}。

二、关注下层妇女命运

我国第一代女作家“较多注意妇女命运”。由于她们都比较年轻,基本生活道路都是由家门走出校门,再多一点不过是由校门走进教育界,即以教师的身份走进新的校门;另一方面当时还处在妇女解放运动初期,妇女解放思潮在进步知识界虽然相当兴盛,但在广大社会领域尚缺乏深刻变动,还没有造成众多机会使这一代女作家去深入地接触广大民众。所以“她们大多从亲身经历出发,大量描写新女性的感情和理智的冲突,事业与家务的冲突,自由恋爱和旧式家规的冲突”{3}。但石评梅却把更多的笔墨和情感倾注在那些受封建压迫的下层普通的妇女身上,在她的创作中,自觉地为处于“奴隶——弱者的地位”的下层女性代言。

《董二嫂》写了一位在封建家庭里被毒打残害致死的妇女董二嫂的悲惨命运,并为和董二嫂一样的如蚂蚁般被人践踏的农村劳动妇女而悲叹:“董二嫂死了!不过像人们无意中践踏了的蚂蚁,董二仍然要娶媳妇,董二娘依旧要当婆婆,一切形式似乎都照旧”,石评梅为自己无力“拯救这些可怜的女同胞”,在心灵上受到极大震撼,发出了“什么时候才认识了女人是人”的深沉慨叹!

《弃妇》是现代女性小说中最早的一篇正视妇女命运的作品{4},描写了被抛弃的包办婚姻的妻子的命运。表嫂十年前嫁给表哥,婚礼之后表哥就跑到了上海,这个名义上的妻子只有俯仰随人,十年后表哥回来要求离婚,可怜的被抛弃的女子随后服毒自杀。在这里,石评梅对“旧式婚姻的遗毒”的受害者——弃妇表达了深深的同情:“表哥他是男人,不顺意可以丢下家庭跑出去;表嫂呢,她是女人,她是嫁给表哥的人,如今他不要她了,她怎样生活下去呢?想到这里我真为这可怜的女子伤心!”但石评梅并没有简单地流于同情,而是进行了更深一层的思索,她看到了这个社会的不平等,看到了礼教对人的毒害——不顺意了男人可以逃跑女人却只能承受。并找到了问题的本质:“环境礼教已承认她是表哥的妻子了——什么妻,便是属于表哥的一样东西了。”“东西”自然是可以弃的,这就是那个时代封建压迫下的妇女的命运写照。

在《沁》一文中,石评梅不仅深深地同情在封建家庭中饱受煎熬的陈君,更明确地把批判锋芒直指旧的社会制度,她激愤地指出:“中国法律本来不是为女子定的,是为了保障男子的强暴兽行而规定的。”并把妇女问题与整个社会制度的改造联系在一起,表示“我们不知道的沦陷于此种痛苦下的女人自然很多,因之我们不能不为她们去要求社会改革和毁灭那些保障恶魔的铁栏而努力……”

三、妇女解放意识

石评梅以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自觉的妇女解放意识,主动担当起了女性代言人的重任。在《露沙》一文中她写道:“一想到中国妇女界的消沉,我们懦弱的肩上,不得不负一种先觉觉人的精神,指导奋斗的责任。”这既是对友人的劝勉,也是对自己肩负社会责任的认定。在《爆竹声中的除夕里》,石评梅进一步抒发着自己的心志:

悲愁乞怜,呻吟求情,岂是我们知识阶级的女子所应为?我们只有焚毁着自己的身体,当后来者光明的火炬!如有一星火花能照耀一块天地时,我们也应努力去工作去寻觅!

为了改变黑暗的社会现状,石评梅向妇女姐妹们发出热切的呼唤。在《〈妇女周刊〉发刊词》中,她呼吁:“相信我们的‘力可以粉碎桎梏,相信我们的‘热可以焚毁网罟!”要“粉碎偏枯的道德”,“脱弃礼教的束缚”,“拯救沉溺的弱者”,要“创造未来的新生”。充满理性的觉悟,极具力的爆发。

在《致全国姊妹们的第二封信》中,石评梅指出“男女两性共支的社会之轴,是理想的完美的组织;妇女运动,与其说是为女子造幸福,何如说是为人类求圆满”;“女子由过去梦中惊觉后的活动,不是向男界‘掠夺,也不是要求‘颁赐,乃是收回取得自己应有的权利。”她系统地总结了造成中国女性地位低下命运悲惨的原因:“由于生活历程的变迁,由于职业种类的分歧,由于教育设施的不平等,由于结婚生育的牵制,由于政治法律制度的支配;垄断了我们的权利,蒙蔽了我们的智慧,沦落到现在这种奴隶——弱者的地位。”指出了根本症结之所在,“教育是人类精神独立的动力,经济是变化人类生活的条件;女子不受平等教育,而受物质束缚,是永沦奴域,一切坠落的总因”,并进而提出了解决妇女问题的途径:“教育平等运动,开辟女子职业生路,以谋精神自由,经济独立,实为现代妇女运动的治本计划。”在这里,石评梅全方位多角度地深刻地思索了中国妇女的问题,从中也可以感知作者心底熊熊燃烧的生命之火。

结 语

20世纪初期,各种西方思潮涌入中国,冲击着中国传统的文学观念和民族审美意识,日益严峻的民族、社会、个体的生存危机,使“五四”作家开始认同尼采、萨特和叔本华等人的哲学思想,并形成了对现实人生的悲剧性认识。面对沉浊的社会,石评梅无奈地发出哀叹,“埋藏在过多的风花雪月的词藻的悲哀创作”{5}中去。

但石评梅的悲哀并不是无病呻吟或毫无意义的吟风弄月伤春悲秋,她的悲哀是基于对社会对人生的关注和思索,是对时代的反映与折射,“是根植于丑恶的现实,基本精神是反封建的。她并不是沉溺在悲哀中,而是在生活的‘苦海里奋斗着,前进着。”{6}“在‘五四女作家中,石评梅同时代思潮的距离最近,卷入最深”{7},她的创作表露了对旧社会、腐朽现象的憎恶,对新的社会、新生事物,对光明的向往,真实地反映了那个时代的思想、文化、社会现状,反映了青年的现状,尤其是反映了一批追求光明的女青年的思想特征,又具有石评梅独有的个性特征,“是堪称真正用心传递‘五四落潮时代社会心理、气息、精神的”{8}。

作者简介:王小燕,硕士,河南周口师范学院新闻系讲师,主要从事现当代文学研究。

{1}尤敏.屈毓秀.编后[A].石评梅选集[M].山西人民出版社,1985:456,459,470.

{2}{6} 张衍芸.心灵的袒露真情的绝唱——石评梅的散文创作[A].春花秋叶·中国“五四”女作家[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

{3}杨义.中国现代小说史(1)[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6:223.

{4}艾小妮.寻找文学史中的石评梅[J].文艺研究·2002年专刊·石评梅研究.

{5} 月如.评梅的死[A].石评梅作品集(戏剧 游记 书信)[M].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85.

{7} 刘思谦.石评梅:生命的燃烧[A].“娜拉言说”[C].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2.

{8} 韩正宝.穿越风雨的孤鸿——石评梅精神世界探析[J].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02,(1).

(责任编辑:赵红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