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下一个30年:中国向世界输出什么?

2009-12-29娄向鹏

创新时代 2009年11期
关键词:科学家世界文化

娄向鹏

“ 60年国庆大典”和“改革开放三十年成就展”在全世界的瞩目中辉煌落幕。中国再一次给世界带来了强烈的震撼和惊喜,如同无与伦比的北京奥运会,中国人再一次体味着扬眉吐气的自豪和快感。

是的,我们有足够的理由和信心:

中国养活了世界上五分之一的人口;中国GDP世界第三;中国的“世界第一”数不胜数……

用原美国商务部副部长、克林顿经济顾问罗伯特·夏皮罗在其新著《下一轮全球趋势》中的说法,“中国已经成为对世界所有主要经济体都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国家”、“中国如今差不多已经成为任何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关键贸易伙伴”。

尤其是今年,按世界货币基金组织的预测,如果中国GDP能够如愿实现8%的增长,这就预示着,中国对世界经济的贡献将高达50%。

可是,我们还有遗憾!

在《商业周刊》的“2009全球百佳品牌榜”上,中国企业无一入选。

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依据人均国内生产总值、预期寿命和教育三项指标刚刚发布的年度人类发展指数,中国大陆在全球人类发展排行榜上列第92位,虽与上一年相比上升7位,但仍居中下等水平,依然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

过去三十年,中国为世界输出了廉价劳动力、廉价商品和种种质疑;未来三十年,中国必然会成为世界经济老大,但要真正实现国富民强、和谐发展,推动世界进步,赢得世界尊重,我们还必须向世界输出先进文化价值体系、创新的机制环境以及足够强大的世界级品牌!

向世界输出文化和价值观

一个真正伟大的国家和民族必须向世界输出文化和价值观。

过去三十年,我们创造了举世瞩目的经济成果,但中国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明,并没有发挥足够的价值,更未能转化成强大的软实力和硬影响,与经济成就不可比拟,形成了鲜明对比和极大反差。

美国的好莱坞文化和极度品牌消费文化、欧洲的奢侈文化和贵族文化、日本的动漫文化和精益文化、韩国的饮食文化和快时尚文化,在中国迅速蔓延、横行,直至扎根。

我们赖以生存的优秀思想体系和价值观,在经济的洪流中被淹没、改造甚至变异,不仅不能影响世界,反倒被西方的文化侵蚀得遍体鳞伤。

现在,以美国为首的西方经济危机和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经济体崛起,让全世界重新思考和认识,东西方思想体系、价值观甚至社会、经济和政治体制的优劣及互补。站在历史看现在,站在现在看未来,站在世界看中国,站在中国看世界,这正是中国思想文化和价值体系去粕存真、奉献世界的绝佳战略机遇。马克思著作在西方的热销便是最好的例证。《大趋势》作者、未来学家约翰·奈斯比特新著《中国大趋势:新社会的八大支柱》中指出:中国在创造一个崭新的社会、经济和政治体制,它的新型经济模式已经把中国提升到了世界经济的领导地位;而它的政治模式也许可以证明资本主义这一所谓的“历史之终结”只不过是人类历史道路的一个阶段而已。

事实上,中国优秀思想文化的代表作《道德经》、《论语》、《中庸》、《易经》、《孙子兵法》、《黄帝内经》等,所创导的“道法自然”、“天人合一”、“上善若水,厚德载物”、“兼容并蓄”、“有容乃大”、“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上医治未病”等人类哲学论和价值观,恰恰是当今世界最为宝贵最为需要也最为适合的精神营养和和谐发展之源。

我们唯一要做的就是要把它有效地毫不保留地传承和发扬出去,恩泽世界。这需要中国以极大的魄力、勇气和力度,深化文化和教育体制改革、机制创新,重塑国人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重新唤醒文化的力量,培养文化软实力。

诚如著名导演陆川所言:“富强是我们国家的必然趋势。今后,我们对世界、对文明承担什么样的责任,是必须考虑的问题。”

比较良好的行动之一是把中国教育推向全球。2004年以来,中国在64个国家开设了226所非盈利性的孔子学院,传播汉语与中国文化。目前,全球有4000多万外国人在不同程度地学习汉语,接近100个国家的8000多所学校把汉语纳入了课程大纲。

世界上最有影响力的第61届法兰克福书展近日开幕,国家副主席习近平出席开幕式,并与德国总理默克尔分别致辞,厚重、恢弘、大气的中国主题馆,纸张、活字、书、墨滴四大中国元素登场,以及铁凝、莫言、余华、苏童、李洱等中国作家群亮相,成为书展中最大的亮点。的确,书展是世界思想交流的集市,也是展示中国文化最好的载体。这是很好的开始,我们还要更加系统和主动地持续下去。

北京奥运会和上海世博会,也是崛起的中国向世界敞开的两扇文化之门。绝不是简单的体育和博览,也绝不可以用纯经济的思维来评判它的利弊得失。

与此同时,我们还要客观公正地毫不留情地剔除掉那些曾经或者正在桎梏我们的精神枷锁和文化疮痍。就像柏杨在《吾国吾民》里的直言不讳,就像约翰·奈斯比特举例所言:“论资排辈与家长制思维是中国从世界工厂转变成一流创新国家的最大障碍。”

而近期温家宝总理关于教育改革的重要谈话,让我们看到了变革的巨大推动力,令人鼓舞。

向世界输出创新的机制环境

在刚刚揭晓的2009年度诺贝尔物理学奖上,英国华裔科学家高锟折桂。此前,已有7位美籍华裔科学家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化学奖。当人们为华裔科学家获奖而高兴时,中国籍科学家至今仍无缘诺贝尔奖,不免让人感叹。

新一轮的“中国科学家离诺贝尔奖还有多远”的大讨论沸沸扬扬,其实问题的本质和核心是科技创新机制和体系的建立与完善。

江泽民曾精辟而深刻地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诺贝尔奖是一个缩影,也是最好的镜子。反射出我们在观念、教育体制、科技创新机制等方面的软肋和不足。

我们的近邻日本,至2008年已有11位科学家获得诺贝尔三大科学奖,与奥地利同列第9位,另有不少美国籍日裔科学家获奖。这些事实充分说明黄色人种的亚洲人,在科学技术方面的创新能力,不比白色人种的欧美人逊色。

既然民族和人种方面没问题,以中国人的勤奋好学,人口又占到世界的五分之一,为什么就不能取得被诺贝尔奖的评委承认的科学成就?把各种可能的原因一一列出来,列在第一位的,恐怕要算是科技创新体制存在的问题了。

正如学者洪振快所言,人们常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实际上制度更是第一生产力。正是一语中的。因为制度会影响科学技术的发展。制度能否以知识为本,体现对学术自治、学术自由的尊重,制度能否以人为本,体现对科学家独立人格、自由精神的尊重,使科学家个人价值的实现方式摆脱行政权力的支配,都是看不见却在实际发挥作用的“软动力”。在这方面,如果科技制度不能根本变革,我们离诺奖只会越来越远,而不是越来越近。

美国的诺贝尔奖获得者居世界首位,在世界财富500强中也占据了半壁江山。美国成为一个创新性国家,并不是因为美国人比其他人聪明,而是因为美国社会允许错误,鼓励创新,把错误看作是学习的机会,欢迎失败者从头再来。

以《竞争优势》一书闻名于世的迈克尔·波特在美国国家竞争力委员会所发布的《竞争力指数》中不无骄傲地写道:“占主导地位的经济将偏爱那些欢迎不同文化、吸纳多样化思想以图创新的国家。不同技术和创新领域的融合,学术、创新、艺术和前沿思想的繁荣将大大推动它的发展。这些概念都是美国的长处和我们的竞争优势。而且这些概念为美国所独有。”

事实上,这段话写给未来之中国,再贴切不过。中国三十年改革开放所取得的

猜你喜欢

科学家世界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假如我是科学家
谁远谁近?
彩世界
奇妙有趣的数世界
世界上所有的幸福都是自找的
与科学家面对面
文化之间的摇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