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航天事业光耀太空

2009-12-29

创新时代 2009年11期
关键词:两弹一星航天事业中国航天

向 荣

2009年10月31日,中国航天事业的先驱和杰出代表,被誉为“中国航天之父”和“火箭之王”的科学巨星钱学森在京逝世。钱学森是中国航天事业的开创者和奠基人,也是中国近代力学和系统工程理论与应用研究的奠基人和倡导人。作为“两弹一星”元勋,钱老一生为中国航天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影响和带动了几代航天人的成长,给中国航天留下了一笔宝贵的精神和物质财富。

当钱学森先生离去后,我们在缅怀这位巨星陨落的同时,很有必要重新回顾和纪念中国航天事业所走过的53个春秋。从“两弹一星”到“载人航天”,是什么法宝一直在推动我国航天事业的不断发展?让我们沿着航天历史的印记,一起来探求辉煌背后的秘密。

中国航天的伟大历程

中国航天创建于1956年,已经走过了53年的历程。

1960年11月5日,东风一号近程导弹首次飞行试验成功;1966年10月27日,我国发射导弹核武器试验成功;1970年4月24日,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在酒泉发射成功;1980年5月18日,第一枚运载火箭发射成功;1988年9月7日,长征4号运载火箭在太原成功发射了风云一号A气象卫星。

当“两弹一星”的成功让所有中国人为之欢欣鼓舞的时候,中国的飞天梦也正在孕育之中,1992年9月2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召开会议,作出实施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战略决策。

1999年11月20日,我国成功发射第一艘宇宙飞船“神舟”试验飞船,飞船返回舱于次日在内蒙古自治区中部地区成功着陆;2001年1月10日,我国成功发射“神舟”二号试验飞船,于1月16日在内蒙古自治区中部地区准确返回;2002年3月25日,我国成功发射“神舟”三号试验飞船;2002年12月30日,我国成功发射“神舟”四号飞船。

2003年10月15日至16日,我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取得圆满成功,实现了中华民族的千年飞天梦想;2005年10月12日至17日,神舟六号飞船实现了两人五天的太空飞行,标志着我国跨入真正意义上有人参与的空间试验阶段,迈开了从航天大国走向航天强国的新步伐;2008年9月27日,中国航天员翟志刚从神舟七号飞船上进行了太空行走,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航天员能从本国自主研制的航天器上独立进行太空行走的国家。

从1999年起,我们见证了“神舟”飞向太空的每一次辉煌:飞船从无人到有人,飞船成员从一人到多人,飞行时间从一天到多天,航天员活动范围从舱内到舱外……一次次超越梦想的背后,是经过几代航天人的开拓创新、拼搏奋斗的结果。

上个世纪50年代,数以十万计的工程兵、铁道兵部队和建筑工人从四面八方秘密向大西北开进,开始了导弹、原子弹研制试验基地和工业企业建设的巨大工程。我国航天事业创建之初,几乎是一张白纸,在外国的技术封锁,苏联又中止援助,撤走专家的情况下,我国只能依靠自己的力量,通过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攻克航天技术难关,“两弹一星”的精神开始萌芽。中国的科学家们战胜了重重困难,仅用10来年时间成功地爆炸了原子弹、氢弹,研制了导弹和核潜艇,发射了人造卫星,书写了中华民族振兴史上最辉煌的篇章。

载人航天作为继“两弹一星”后我国尖端科技领域的又一重大工程,与当年白手起家不同的是,一开始就承继了无数前辈创业者留下的宝贵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西方发达国家一直对中国实行严格的技术出口限制,对载人航天核心技术更是严格控制。中国搞载人航天,只能立足自主创新,载人航天精神,正是“两弹一星”精神在新时期的发扬光大。航天事业培养了一批技术精湛、作风优良的人才队伍,培育了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航天精神、“两弹一星”和载人航天精神,都将激励着中国航天人不断前进,推动我国航天事业创新发展,谱写航天事业新的壮丽未来。

有梦就有未来

通过53年的发展,中国航天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仿制到自行研制,走过了艰苦创业、配套发展、改革振兴和走向世界等几个重要阶段。53年来,中国航天不仅研制成功了多种导弹武器系统、运载火箭、应用卫星,还成功地发射了载人飞船,实现了中华飞天梦,为国民经济建设、国防建设、社会发展、科学进步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了突出贡献。

目前,中国航天已经具备了五大能力,而此正是一个国家发展航天事业必不可少的条件。

一是进入空间的能力,发展航天事业首先要进入空间。我国研制了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现在一共有12种能够满足不同高、中、低轨道的要求。

二是卫星的制造能力。到目前为止我们已经自行研制和发射了80多颗人造地球卫星,包括通信、遥感、导航定位、科学实验卫星等几大系列,为国民经济各个领域提供优质服务。

三是载人航天能力。从1999年我们国家发射了第一艘无人飞船之后,连续发射了神舟2号、神舟3号、神舟4号,在此之后我们又发射了神舟5号、6号、7号载人飞船并取得圆满成功,使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

四是空间探索能力。“嫦娥一号”探月卫星的发射,是继人造地球卫星、载人航天之后,中国航天事业又向深空探测迈出的重要一步。

五是航天的基础与保障能力。已经形成了完善的运载火箭和航天器的设计、制造、试验和测试能力,这些都是必不可少的基础设施。我们在现有航天北京、航天上海、航天陕西、航天四川等四大科研生产基地基础上,将新增航天天津、航天内蒙古、航天香港(深圳)、航天海南四大基地。

强大的实力正是宏伟计划的有力保证。神舟、北斗、嫦娥、萤火、天宫、夸父……中国近年一连串重大太空计划的名字,大多出自中国传统神话故事,在这些计划的基础上,根据中国科学院今年6月公布的《中国2050年科技发展路线图》,2030年左右将载人登月并建立月球基地;2050年左右载人飞向更远的行星,可望登陆火星。

中国载人太空计划“神舟”。

从1999年以来,共发射七次神舟飞船。前四次是无人飞行,神舟五号首次搭载中国人杨利伟进入太空。去年九月发射的神舟七号,共搭载三名太空人,完成太空漫步。神舟八、九、十号目前正在研制,三艘太空船预计将在未来的太空飞行中,与中国自制的太空站衔接。

中国的全球定位系统“北斗”。

古人以北斗七星指引方向,中国的全球定位系统也取名“北斗”。中国的北斗计划,加上俄罗斯的Glonass系统、欧盟的伽利略系统、美国的GPS系统,未来的全球定位系统,将出现四强竞争的局面。

中国的全球定位系统,将由30多颗人造卫星组成。根据先区域、后全球的原则,初期将发射10颗左右的导航卫星,首先在亚太和中国上空提供区域定位服务;在2015至2020年间增加人造卫星,建成全球系统。以中国现在的卫星技术水平,地球轨道上两颗北斗卫星的位置,可以定格在几公分的误差范围内,有助于未来建构完整可靠的卫星网路。

中国探月工程“嫦娥”。

预计在2007至2017年间,按“绕”、“落”、“回”的顺序,完成卫星绕月、月球车降落、采探月球土壤返回地球三项任务,为将来的探月、登月、驻月预作准备。第一步的嫦娥一号前年升空,在绕行月球轨道14个月并搜集大量资料之后,撞向月球定点自毁。

火星探测计划“萤火”。

中国古称火星为“荧惑”,“萤火”取其谐音。萤火一号卫星预计今年11月搭俄罗斯火星探测器的便车升空,将在11个月后进入火星轨道,绕行约一年,搜集火星磁场、电离层和地形资料,将是中国探测火星“绕”、“落”、“回”三步骤的起点。

太空站初级计划“天宫”。

美、俄、日、欧盟等国共同推动的国际太空站,起初并未邀请中国参与,中国决定发展自己的系统。天宫一号重约九吨,预计明年底发射,将成为地球轨道上的太空实验室。后继升空的神舟八号无人飞船,将和天宫一号对接。其后的神舟九号将搭载太空人与天宫一号结合,进行一些实验。与此同时,中国载重25吨的长征五号火箭同步研制(现有长征四号只能载重九吨),配合在海南文昌新建的大型发射基地,将在2020年左右,完成可供太空人长驻的太空站。

领先全球的探日计划“夸父”。

取自中国神话“夸父逐日”,这项计划目前仍在构想阶段,利用2012年太阳活动高峰,运载三颗人造卫星,到距地球150万公里外的太阳与地球引力平衡点上,观测太阳风暴等活动。由于这项计划难度极高,中国已邀请德国、法国、比利时、加拿大等国十多位科学家参与。

猜你喜欢

两弹一星航天事业中国航天
“两弹一星”民族骄傲
从“两弹一星”研制历史看“国之大者”
传承“两弹一星”精神中国青年英才论坛在青海举行
有一种浪漫叫中国航天
让我们为祖国的航天事业奋斗
“两弹一星”元勋钱学森 五年归国路,十年两弹成
“中国航天日”来了
中国航天
中国航天
“东方红一号”之后中国航天事业为何沉寂2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