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媒体在世界发出自己的声音

2009-12-29

创新时代 2009年11期
关键词:新华社舆论

洪 红

日前,由全球9大知名媒体共同发起、新华社承办的世界媒体峰会在人民大会堂隆重召开。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在开幕式上致辞时表示,当今世界,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和科技进步日新月异,信息传递和获取日益快捷,全球传媒业经历着前所未有的深刻变革,媒体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世界媒体峰会的举办,只是中国在争夺国际话语权、占领国际舆论阵地过程中的具体行动之一。细心的读者一定早已留意到,自2003年以来,中国在这场世界范围内的“舆论战”中,一直稳扎稳打,并逐渐占据了很多优势和主动权。

没有硝烟的战争

回溯过去,我们会发现,在人类战争史上,新闻舆论战由来已久。拿破仑曾说:“报纸一张,犹联军一队也”,“一支笔,能抵三千毛瑟枪”,一语道破了大众传媒在战争中的重要作用。

在二战中的1941年秋天,由英国心理战专家精心策划和导演的针对德国的“马铃薯感冒症”,就是一个典型的舆论战案例。当时,盟军为了削弱德军的海上力量,在敌我力量差距较大的情况下,不敢贸然进行战事。在获知德国农业欠收、不得不用冷冻的马铃薯作为海军的越冬食物这一情报后,通过多家备受欧洲民众信赖的医学电台,在不断传授一些医学知识的同时,陆续向人们透露一些流行病调查报告中的信息,说连日来在某些地方出现一些怪病,而调查分析说明,这种怪病就是人们食用了一种冷冻马铃薯所致。并给它起了一个医学名字“马铃薯感冒症”。这一系列的广播在德军官兵中引起极大的恐慌和焦虑,造成德军食不果腹,元气大伤。这一段时间的广播大大削弱了德海军的作战潜力,同时为盟军赢得了充分的休整时间,为日后战胜德国提供了必要的条件。

在现代战争中,舆论战也为战争的推进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比如在伊拉克战争中,美国舆论为赢得美国国民和盟国的支持,起到了“煽风点火”的作用。美国《纽约时报》在2008年曾披露,他们取得了美国国防部8000页电邮讯息和文字记录。这些资料包括伊拉克战事进行以来,美国政府安排的私人简报会、访伊和古巴关塔那摩监狱的行程,以及国防部的广泛言论。这些资料显示,自美军筹备攻打伊拉克至今,美国国防部一直透过一批与布什政府和军火商有密切关系的军事分析员为政府造势,令舆论偏向支持政府的军事行动和反恐政策。报道引述相关记录和访问指出,布什政府利用掌握到的军事信息,透过军事分析员虚张声势,让这些分析师在电视和电台发表有利政府反恐政策的言论。

当时间推进到了信息传播全球化的当今时代,日趋激烈的国家间综合国力竞争也越来越多地表现为“软实力”的较量,国家间利益矛盾往往并不直接表现为军事冲突,而经常以经济战、外交战、舆论战等方式展开。由于新闻传媒对于信息的争夺,往往事关国家安全,其意义远远超出属于传统新闻传播的含意和概念。因此可以说,新闻舆论战是国家信息战发挥作用的重要手段,在现代战争中,如果没有新闻传媒的介入,要想取胜是不可想象的。

新华社对外部中国特稿社副社长、高级编辑熊蕾老师曾发表过题为《不战而屈人之兵——美国的全球舆论战》的讲座。她指出,能实现“不战而屈人之兵”,正是美国的全球舆论战。随着国家各方面的发展,中国的国际舆论环境确实有了改善。国际上愿意了解中国的人越来越多。但国际舆论格局中,“西强我弱”的态势还没有根本改变。我国仍然不能完全或者完全不能掌握国际舆论的主动。在美国等西方国家强大的舆论攻势下,中国往往是在被动接招。

在国际传播中,由于西方国家拥有强大的媒体软实力,掌握着话语权,我们的媒体不能有效地影响对我国不利的国际舆论,这是“舆论危机”发生的重要原因。要改善我国的国际舆论环境,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我国媒体传播软实力的提高。

媒体霸权下的警示

2008年3月14日,西藏自治区首府拉萨市发生打砸抢烧暴力事件,一些不法分子追打过路群众,冲击商场和政府机关,给当地人民群众生命财产造成重大损失。西藏自治区有关部门依法采取有效措施妥善处置,维护了西藏社会稳定,维护了法律尊严,维护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西藏“3.14”事件发生后,旋即成为全球媒体的关注焦点,国外媒体大多进行了客观报道。但是,CNN、BBC、《华尔街日报》、《华盛顿邮报》等西方主流媒体却对西藏“3.14”事件进行了连篇累牍的歪曲报道。这些西方媒体违背新闻的真实性原则,歪曲事实,混淆视听。他们攻击中国政府的处置措施和西藏政策,并且在中国媒体以事实披露拉萨打砸抢烧暴力事件真相后,仍然置若罔闻。CNN甚至把暴徒袭击军用车辆的图片剪裁成军车威胁路人的画面,而一些外国驻华记者根据事实撰写的报道,则被总部扣发或删改得面目全非。

西方媒体对西藏“3.14”事件的歪曲报道,可以被看做是近年来各种反华媒体“妖魔化”中国的最高潮。而实际上,早在2003年的SARS事件之后,中国已经开始认识到建立有效危机管理系统的重要性,“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系统应运而生,随后,一些中央部门和地方也都建立了重大事故及一些重大突发性事件应急机制。学术理论界在对SARS事件危机管理的反思中注意到了传媒的重要影响,而西藏“3·14”事件再次强化了这一认识。

自西藏暴乱事件发生后,达赖集团分裂国家、破坏奥运的行径,以及一些西方主流媒体,恶意歪曲事实,片面恶意报道,引起中国人民的无比愤慨,激发了中国人民空前的爱国主义热情。无数网友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表达自己的爱国情怀:他们组织了“反分裂·护圣火”活动,不断搜集达赖集团的作恶证据,揭穿“藏独”分子妄图分裂的狼子野心;他们自发组建了“反CNN”网站,引起了全球媒体的高度关注,“反CNN”的建立,是中国民间第一次向西方舆论界的出击;卡弗蒂公然辱华之后,他们发起了网上声讨活动,逼迫CNN正式道歉;奥运会期间,他们在网上倡议发起了“当好东道主,办好奥运会”、“爱中国、爱奥运”等一系列签名、投票活动。

中国人民的团结一心和聪明才智,不仅让真相最终曝光天下,同时也给了西方媒体有力的回击。德国《时代周刊》刊文指出:“西方媒体习惯了面对笨拙的、没有创造性的中国媒体。但这次他们遇到了一个新的对手,即中国国民。……中国人民以自信、有理有制、创造性的方式追求公正。西方媒体被中国人民的强烈不满和抗议惊呆了,至今仍没有找到合适的回应。中国的这股新鲜力量来自新一代,他们受过良好的教育,懂得如何获取信息、自信,最重要的是他们具有独立思考的能力。”

由上可见,西方媒体偏见式的报道本身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在国际舞台上只有一种声音。要根本上解决我国在国际传播和国际舆论中的不利地位,就只有打破西方媒介的话语霸权,在国际传播中发出自己的声音!

中国媒体积极融入世界

在北京奥运会开幕之前,美国五洲电视台在洛杉矶举行了开播仪式。这是首家在美开播的、以全面介绍中国为主要内容的国际电视频道。据介绍,该频道用英语或汉语配英文字幕的形式,每天24小时不间断播出有关中国经济、民生和文化、历史的节目。它通过卫星平台进入Dish Network网络,覆盖了1500万美国家庭用户,并将逐渐进入美国其它有线电视网络和欧洲、拉美等地区。

五洲电视台董事长刘刚介绍说,五洲电视台的宗旨是“把中国带给世界,让世界了解中国”,致力于成为一个不带偏见的美国电视频道,客观讲述中国历史和文化,推动中国和世界的交流。

今年的7月和9月,央视网分别推出了阿拉伯语国际频道与俄语国际频道,还计划到2012年建成英语、法语、西班牙语、俄语、日语、朝鲜语、葡萄牙语、阿拉伯语等8个外语语种的网络视频平台,并不断拓展新语种。未来几年内,中央电视台将形成中文(亚、欧、美三版)、英语(综合、新闻)、西班牙语、法语、俄语、阿拉伯语、葡萄牙语共7种语言、10个国际频道的播出格局,节目信号覆盖全球130-140个国家、近4/5的人口。

通过开播更多语种的国际频道,中央电视台正在不断完善全球新闻采集网络,提升新闻制作水平,扩大海外落地,进一步提升在海外的影响力,掌握在国际新闻领域更多的话语权。

而近日,一个关于“新华社要办电视”的传闻也正喧嚣尘上,有分析人士指出:“新华社电视”2009的起步快跑,或将影响中国的电视新闻格局。据了解,“新华社电视”的概念既包括向各类媒体机构供稿,也包括以后要做的各种终端,电视台、手机台、网络台、大屏幕等。

实际上,早在2008年下半年,新华社要办电视的消息就已经不胫而走。2009年初,原新华社音像部调整为新华社音视频新闻编辑部,同时原总社直属企业——新华音像中心也成建制划转给音视频部管理。这些都为“新华社电视”在2009年日渐活跃打下了坚实基础。新华社副总编辑兼音视频部主任吴锦才表示,“新华社发展电视业务的最大优势在于国际传播能力,最大的舞台、最大的出路在于参与世界新闻竞争。”

在新华社社长李从军的设想中,新华社的英语电视新闻线路不仅仅是把新华社自己拍摄的内容向海外推广,还应广纳国内各个电视台及其他机构的电视节目,成为一个中国电视新闻的全球供稿平台,成就一种更高层次的媒体竞争。

“中国声音”奏响世界和谐曲

从封闭走向开放,从一穷二白变成一个对世界经济、国际政治举足轻重的大国,中国的发展吸引世界目光。同时,作为一个自信、成熟、负责任的发展中大国的媒体,开放、透明是时代对中国媒体提出的必然要求。因为,“中国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繁荣稳定也离不开中国”。

2003年非典期间,中方对疫情的及时公布使民众恐慌心理得到缓解。2007年元旦中国颁布《北京奥运会及其筹备期间外国记者在华采访规定》,明确境外记者只需经被采访单位和个人同意就可以进行采访。北京奥运会期间,中方给外国记者来华采访携带采访设备入境和简化签证程序提供了便利。自2008年5月1日实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后,中国各级政府加紧行动,信息公开的步伐越来越大。

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和平、发展、合作的时代潮流更加强劲,在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的进程中,中国媒体将继续充分发挥积极的建设性的作用,中国媒体已成为客观报道事实、反对“舆论霸权”、维护世界稳定与和平的一支重要力量。

世界舆论场里的声音纷繁复杂。有理由相信,中国声音的加入,将秉承着“君子和而不同”的千年理念,奏响一曲和谐乐章。

相关链接

中国媒体60年发展轨迹

60多年来,中国媒体伴随着中国国力的增强和社会的进步不断发展壮大。在这一过程中,世界舆论场里的中国声音日渐吸引世人的关注;开放、透明成为中国媒体所秉持的态度和不懈追求的目标;中国媒体的声音汇成一股推动多元交流、倡导世界和谐的力量。

作为中国媒体国际传播的中坚力量,新华社经过70多年发展,目前已建立起117个驻外机构,每天用中、英、法、西、俄、阿、葡、日文播发对外文字稿1600多条,新闻信息产品在海外的有效用户达1.6万多家,覆盖了世界上所有主权国家。

成立于1958年的中国中央电视台,发展至2009年9月已形成中、英、法、西、阿、俄6种语言和8个国际频道的国际传播新体系。中央电视台目前已在140个国家和地区实现落地入户,卫星传输信号基本实现了全球覆盖。

中国国际广播电台自1941年创办以来,已形成53种语言广播、22家境外整频率电台、153家调频/中波合作电台、3158个海外听众俱乐部、覆盖全球6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对外广播体系。

全英文的《中国日报》在1981年6月诞生。2009年2月,《中国日报》正式推出美国版。

由人民日报社主办的国际新闻报纸《环球时报》创刊于1993年。2006年4月创办《环球时报》英文版。

猜你喜欢

新华社舆论
再创新高
视界
应用“8K+5G”技术创新国庆阅兵报道——新华社的实践与思考
阿桑奇突然被捕引爆舆论
“刚刚体”走红,新华社“小编”如何专业卖萌
新闻报道在舆论引导中的作用
西方舆论观的历史沿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