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课程开发的经济方式思考

2009-12-29唐锡海

职业·下旬 2009年11期
关键词:院校人才职业

唐锡海

随着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课程开发成为了高等职业院校一项重要的日常工作。课程开发是十分复杂系统的工程,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人力和物力。为了提高课程开发的效益,实现课程开发的可持续发展,高等职业院校有必要从经济学的角度加以考虑,选择适当方式来开发课程。

一、合作

1.校际合作

目前,大多数的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是由各高等职业院校独立开发完成的,这种封闭的个体作坊式课程开发模式,不仅在课程的开发、设计等方面会造成重复,而且对课程质量、规模和效益也是一种限制和障碍。高等职业院校整合课程资源,集中优势合作开发课程,不仅可以避免课程开发过程中不必要的浪费,有效地降低成本,而且还有利于提高课程开发的质量和实现课程开发的规模效应。

2.与课程专家合作

高等职业教育的课程开发不仅是一项极其复杂的系统工程,而且还是一项专业化的工作。课程开发对开发者的素质提出很高的要求,开发者的专业精神、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成为影响课程开发成功与否的重要因素。要顺利完成高等职业教育的课程开发任务,开发者不仅要有课程意识和先进职业教育理念,而且要掌握一定课程开发理论与技术技能。目前在高等职业教育的课程开发中,相当多的高职教师缺乏相应课程开发能力,难以胜任单独的开发任务,而实际上他们承担了课程开发的主要任务。与课程专家合作可以弥补教师在课程开发方面的不足。课程专家在课程领域有较深的造诣,掌握先进课程开发理论与技术,可以有效地指导高等职业院校教师进行课程开发,从而减少课程开发盲目性,提高课程开发的科学性,以达到提高课程开发质量目的。

3.与企业合作

充分利用学校与企业的两种不同环境和资源,引入社会和企业参与高等教育,共同培养适合社会需求的人才,是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高等职业教育的特色所在。产学合作不仅是高职教育课程有效实施的途径,而且是解决学校教学资源不足,实现学校与社会、企业有效链接,解决学生就业与企业技术用工问题,促进人才培养的良性循环的有效途径。产学合作在课程实施这一环节基础上,拓展到职业教育的起始环节——课程开发,进行校企全程合作和人才培养的无缝对接,则可以产生更多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学校企业共同开发课程,“理想”的学校课程与“现实”的企业课程更加容易融为一体,所开发课程将更有针对性和现实性,整个课程生态也更为平衡,从而有效避免不必要课程的“浪费”,更有利于高等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4.与课程开发机构合作

在国外职业教育发达的国家,课程开发往往由专门课程开发机构来承担,职业学校教师主要集中精力在课程实施和提高教学质量上,而我国高职课程开发任务基本上由各校教师来承担。在目前高等职业院校普遍师资不足、教师教学任务普遍繁重情况下,教师如何脱身兼顾课程开发且要保证质量?靠自身的力量一时是难以解决的。课程开发任务改由课程中介机构来承担则可以有效解决这一问题。课程开发机构凭借自身课程开发的经验和技术,可较快提供课程解决方案,从而可以为高等职业院校节省更多精力在课程实施的环节。

5.与教育行政部门合作

教育行政部门在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过程往往扮演“调控者”的角色,在规划、组织、监督、协调和控制各高职院校的课程开发与改革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如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可协同有关行业和企业集团为课程开发和改革提供必要的信息服务和资金、设备方面的支持。基于目前高等职业课程开发各自为战状况,有关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在宏观上作适当的调控是完全必要的,有了调控,就有利于避免或减少各高职院校课程开发过程盲目性和不必要的重复劳动,并实现有限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因此,各高等职业院校应积极配合教育行政部门,共同做好课程开发与改革的调控。

二、改编

课程的改编既不是简单地编写教材,也不是课程的 “增减”、“压缩”和“放大”,而是遵照职业教育课程开发的相关原理在已有课程资源基础进行的再开发。

1.改编学科本位课程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是近几年的事,而我国普通高等教育有几十年的历史了。高等职业与普通高等教育是两种不同类型的高等教育,两者既有区别,也有许多的共性。普通高等教育是以学科来设计课程的,注重课程的系统性和完整性,主要缺陷是偏重专业基础理论,忽视职业技能。高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校的区别,在于它培养的人才不是以从事理论研究和具有完整的、系统的基本理论体系的学科性人才,而是具有一定理论基础知识、有较强的岗位工作适应能力的应用技能型人才,即非学科性人才。高等职业教育强调的是教学内容突出基础理论知识的应用和实践能力培养,基础理论教学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需、够用为度,专业课程教学要加强针对性和实用性。高等职业教育现有的课程设置及体系结构的基本模式大多是从普通高等教育沿袭下来的,但高等职业教育不能不能办成本科压缩型,否则两者就没有区别,高等职业教育就没有特色可言。

高等职业教育要办出特色,一味批评普通高等教育课程的不足,完全舍弃普通高等教育课程,课程开发另起“炉灶”一切从头始,就高等职业教育现有人力和物力资源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所有课程的重新开发是难以想象的,也是一种极大的浪费。高等职业教育有效的课程开发策略就是充分吸收普通高等教育课程中合理的内核,并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和完善,在此基础上形成自己的特色。

2.改编中职课程

高等职业教育和中等职业教育同属职业教育的范畴,两者有共性也有区别。从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历史来看,中等职业教育是高等职业教育基础,高等职业教育是在中等职业教育的基础上逐步发展起的。从生源来看,目前职业学校以招收初中毕业生为主,而高等职业院校以招收高中毕业生和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的毕业生为主。从人才层次来看,中等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属于常规工艺,高等职业技术作为职业技术教育高层次,其培养的人才规格不是简单的操作工、技工和初级管理人员,而是以培养特定岗位或专业的应用型人才为课程目标的,培养人才介于工程型人才和技能型人才之间的复合型人才,这类人才要求既要有宽厚的理论基础,又要具备一定的实际操作能力。此外,两者在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等方面也存在一定区别。而他们的共性主要表现为以培养应用性人才为主,以市场为需求为导向,以职业能力为主线来设置课程。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中等职业教育致力课程改革,经过不断的探索和实践,课程体系改革取得丰硕的成果,已经成功地开发出大量涵盖各专业的课程,高等职业院校可从中获得诸多方面的借鉴,以加速自身的课程改革。

3.改编社会培训课程

为满足日益增长短期培训的需要,社会培训机构同步开发出大量的培训课程。培训课程最大的特点是完全以能力为中心,接近社会实际,围绕市场,及时反映行业的变化,职业岗位针对性强,突出了专业的技能训练。这些特点是职业院校的课程所不能比的。高等职业院校吸取社会培训课程的某些长处,从众多社会实用课程中选择一部分进行改编,作为高等职业教育开发的必要补充,不仅对学生的某些业务能力进行有效训练也是很有意义的,而且还可以达到缩短课程,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技术的进步,开发周期,提高课程的实用性、针对性和现实性的目的。

三、整合

经济与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不同科技领域的知识交叉和融合,使社会上出现许多跨学科的职业岗位和现代社会所需新兴职业,如机电一体化类的职业。新职业岗位要求高等职业院校及时调整培养目标,对相应的课程进行改革以培养适应劳动力市场变化的适岗、应变、创新的复合型人才。新的课程开发是依据“整合的能力观”,对已有课程进行必要的整合,而不是完全舍弃,否则将是极大的浪费。课程的整合在打破以学科和单一能力为中心课程体系的同时,按照突出应用性、实践性的原则,重组课程结构,更新教学内容,建立以职业综合能力为中心的课程体系。这一整合是以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作为整合方向,技术应用能力是由一些由知识和技能体现出来的能力要素整合成的,因而,经常伴随着旧课程的分解和新课程的产生。课程的整合不是将两门或多门学科课程内容简单地拼凑、合并,而是在确定能力目标后对应能力分析构建职业知识技能体系时创设一门“新课程”,是对相关、相类的职业知识、职业能力和素质等内容的综合。

四、引进

随着经济全球化一体化,教育的国际化,我国的高职教育必然要参加到国际教育竞争与合作当中,并在其中发挥积极的作用。特别是加入WTO后,“中国有可能成为世界加工制造中心”,需要加快培养出大批适应现代加工制造业需要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因此,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必须要满足经济全球化的需要,质量标准必须考虑国际竞争的需要,从而对学生的知识、能力结构提出了新要求,尤其是外语、计算机和职业综合素质方面。课程开发是高等职业教育的逻辑起点,要加快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国际化和缩短高等职业教育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最重要就要加快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西方高等职业教育十分注重课程开发,早在20个世纪60年代就开始进行课程改革,已取得丰富成果,如德国的以工作过程为导向学习领域的课程、英国的“三明治”课程、澳大利亚的职业培训包等。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历史比较短,课程开发也相对落后,直接引进先进国外的高等职业教育课程,可以越过漫长的实验与探索过程,加速与国际接轨,并可能加快课程的建设 “本土化”。引进课程不是简单的直接 “移植”,而是根据本国的劳动就业制度、职业体系、文化传统、课程价值观,对其加以必要的改造,使其既符合国际标准,同时又适合本国的国情。

(作者单位:广西省南宁职业技术学院)

猜你喜欢

院校人才职业
人才云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