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中等职业学校会计教学改革的探索
2009-12-29王冬梅
王冬梅
中职财会专业类教育,应以培养德才兼备、综合素质较高、管理能力较强、操作水平熟练的应用型人才为目标。但是,调查发现,虽然绝大部分中等职业学校都在不同程度上开展了会计教学改革活动,但是许多中等职业学校会计毕业生的综合能力不理想,普遍存在基础不扎实,实践能力弱的特点。笔者现结合中职会计教学的特点和十几年的教学实际,提出会计教学改革的两点建议。
一、会计教学要以实践性教学为主
会计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涉及面较广、与社会实际紧密结合的学科。高素质劳动者的标志是拥有很强的动手能力,这就要求会计教学要面向市场,以就业为导向,加强实践性教学, 提高学生的应用技能。学校在专业教学计划制定上对实践性教学要给与足够的学时保证,坚持学以致用;在教学环节上要强化实践性教学,采取分段实习,定期考核的办法,加大实践性课时的比重。
会计是一门操作性很强的专业,在讲课时尽可能多做实物演示,减少抽象性,避免空洞性。在单项实务技能训练的基础上,还要进行综合实务模拟训练。在此基础上,还应把学生安排到实习单位去进行实际操作,感受会计工作的氛围。教师通过与实习学生的沟通,来解决他们在实习中遇到的问题,实现教与学的良好互动。经过这一系列的实践性教学,能大大加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向高素质劳动者的目标迈进。
二、在具体的会计教学中,推行模块式教学
模块式教学(简称MES),就是按照教学过程的基本环节,把课程结构、教学内容按多元目标进行系统综合的教学方法。旨在把一个复杂、相互交叉的课程结构分成若干个基本课程或教程模块,把相互渗透的教学内容组成系列知识模块。通过优化组合,使教学尽可能适应不同层次和目标的需求,以达到现代综合教育的目的。
1. 《基础会计》教学模块
《基础会计》是财会专业的基础课程,下面以该课程为例具体分析会计课程的模块化。在设置教学模块时,首先要考虑中职学生的入学基础,根据学生素质低、基础差、好动等特点,结合为使学生具备一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的目标,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的比例应设置为3∶7,即理论课占30%左右,实训课占70%左右。致力于突出会计操作能力的培养,使学生认为枯燥无味的理论知识在实践中加以消化。
根据《基础会计》课程的特点及其在财会专业课程中所处的位置,应设置如下实训模块:《基础会计》应知应会(理论知识)模块;会计凭证填制和审核实训模块;会计账簿建立、启用、登记和错账更正实训模块;会计报表填制和审核实训模块;账务处理程序实训模块;工业企业主要经营过程核算实训模块。
教学课程模块主要是根据基础会计的课程特点,按照总—分—总的思维模式,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机地交叉、结合起来。把比较抽象的理论知识通过分解转化为单项技能训练,再把每一项专业技能模块科学、有机地排列起来,形成各自的教学流程图,按流程图顺序逐一实施,就会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2.需要注意的问题
(1)为了更好地适应财会专业学生的就业需求,应在教学模式上大胆创新和改革,以社会的需求为导向,以培养学生的职业技术能力为目标,寻求适合本专业特点、学生乐意接受的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实施互动式教学、提问式教学、启发式等教学方式,建立教师与学生平等对话的平台。教师和学生以交流和对话作为教学实施的核心,使学生成为教学环节的主体和积极参与者,以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培养自我建构知识和发展创造性思维的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2)教学形式要多样化,即围绕模块教学的技能标准采取分层教学、项目教学、案例教学等不同的教学方法。会计专业课的教学过程中,无论是知识的获得、智力的开发、能力的发展,还是情感、意志的培养,思想品德的提高,都必须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和不断探究来完成。只有尊重学生的积极性、自主性和独立性,启发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才能促使学生在知识、能力和思想方面取得进步。教师一定要从学生的“学”出发,真正做到“以学论教”、“为学而教”、“以教促学”。避免教学方法死板或千篇一律,使学生能够充分地动脑、动手,否则会适得其反。
(3)模块教学对教师素质要求较高,需要的是理论、实训一体化的复合型教师。因此,各中职院校应该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能够胜任此种模式教学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否则再好的模式也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作者单位:河北省承德市隆化县第一职业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