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赤壁赋》和《念奴娇赤壁怀古》解读苏轼的战争观等
2009-12-29任金祥刘夕霞
任金祥 刘夕霞
从《赤壁赋》和《念奴娇赤壁怀古》解读苏轼的战争观
任金祥刘夕霞
1对“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一句的理解关键是解释好“不能”。不能,不行、完蛋。这就像我们现在说的“能不能”和“行不行”,两者意思相同。曾,曾经、有时。以,在。整句译为“那么天地万物有时在瞬间就完蛋了”。作者这里以瞬间死亡、灭亡这种触目惊心的突变为例,肯定了世间万物的动态变化发展,照应了上文“客”的“哀吾生之须臾”。
2从《赤壁赋》和《念奴娇赤壁怀古》解读苏轼的战争观苏轼的《赤壁赋》和《念奴娇赤壁怀古》都咏及赤壁大战,两文分别咏及作战的敌我双方,将两文放在一起,我们可以完整地看出作者的战争观:反对侵略战争,肯定保家卫国的正义战争。
赋中,“客”为曹操的赤壁大败而感慨:“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曹操立志统一全国,赤壁一战使他功败垂成,他原本一世之雄,最终和我们普通人一样归为渺小。“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可悲啊,人的生命太短暂了,否则曹操不就成功了吗?
苏轼的反驳可以归纳为三观——宇宙观、人生观、战争观。
要说人生短暂,确实如此。“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天地万物有时瞬间就完蛋了,这个突变可谓触目惊心。但是,“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宇宙永恒人生永恒,正是因为人类世世代代生生不息才有我们今天高度发达的文明啊,所以作者说长江之无穷“又何羡乎?”完全不必“哀吾生之须臾”。
曹操算不算英雄暂且不论,作者接下来否定了曹操发动的赤壁之战,表达了热爱生活,热爱和平的态度。天下私产“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言下之意,曹操进攻东吴就是侵略,是要掠夺东吴人民的财富(当然,三国之争是内战,统一是历史大趋势)。天下公产,像清风明月一样,“取之无禁,用之不竭”,何必去争夺?大家可以“共适”,和谐共享。
在《赤壁赋》中作者否定侵略战争,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作者肯定了保卫家园的正义战争。作者盛赞周瑜的年轻有为,“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问,樯橹灰飞烟灭”。在作者眼里,周瑜是“千古风流人物”,大英雄,因为在赤壁大战中,他率领东吴军民以少胜多以弱胜强,击退了侵略者。
作者赤壁怀古是为讽今。北宋时期,北方边地先后有西夏辽金扰边。作者痛斥侵略者的强盗行径,期望北宋朝廷发愤图强振作抗敌保护百姓,希望自己能像周瑜一样报效国家。大家知道,两宋三百多年问,科技发达,经济发达。但是,政治腐败,皇帝为了保住自己的皇位,实行了荒唐的文官领兵制度,削弱了军队的战斗力。这样,在与外族的军事对抗中,宋朝几百年间屡战屡败,一直实行屈辱的投降求和政策。作者报国无门,壮志难酬,满腔悲愤,“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只好“一尊还酹江月”。
改革课堂教学,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会学习
李志鸿
满堂灌、以教师的“教”为主的教学模式,阻碍了学生个性的发展,发挥不了学生的学习的主动性,更谈不上学会学习了。所以,改革课堂教学,是大势所趋。“先放后扶”,激活参与,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逐步掌握学法。无论是备课还是上课,不少教师常常习惯于从自己的角度去理解,把握教材,去“精心”设计教法,而对学生如何学,考虑却很少,甚至根本不考虑。课堂上也常常将谁为谁服务也颠倒了。教育理论告诉我们:教学的本质应是学生的认识过程,是学生认识客观世界的过程。学生没有自主参与的机会,学习热情会越来越淡薄,自信心越来越不足,能力也越来越差。要改变这种现状,必须:
1大胆地“放”“放”就是充分给学生以自主权,最大限度地在时间上、空间上给学生以自主学习的机会。课前放手让学生去凭已掌握的旧知识去探求新知识,让学生去摸索学习方法,发现问题,知不足而努力学。课堂上放手让学生充分去读,放手让学生去说,去写……这样在“放”中让学生进行听说读写思的训练。
只有大胆地“放”,才能让每一个学生得到练的机会,才能让不同的学生得到最好的发展,才能让学生带着自己学习成果,向老师和同学展示自己的成功,才能得到老师有针对性的帮扶。重要的是,只有大胆地“放”,才能唤醒学生自主意识,激活学生主动参与意识,使“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得到落实。也就是“变先教为先学”。
2精巧地“扶”“扶”就是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放”之后的“扶”才是有针对性的,才是学生需要的。“扶”要扶得精巧,要扶在学生的疑处,难点之处,“扶”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扶”不但要让学生“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可以是理解词语的方法,也可以是读懂课文的方法。例如,预习时,怎样抓题目审题,凭借课文内容不能直接解决的问题怎么处理,等等。教师要善于帮助学生掌握学习语言文字自身的规律,还要善于帮助学生掌握学习语言文字的一般方法。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举一反三,活学活用,才能让学生学会,会学。
主动参与,学会学习,学会创造,是素质教育的重要体现。教师应适应时代的发展,更新教学观念。在教学中,切实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既培养人,又发展人,为全面所谓提高人的素质而服务。为人师者,当以每个学生的终生发展为己任,多多探讨教育艺术,融洽师生关系,使学生在和谐、愉悦中把握自己,主动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