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普通高校财务风险的防范与控制研究
2009-12-29张淑玲
中国经贸导刊 2009年14期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和高校规模扩招,举债建设以及跨越式发展,高校教育经济活动发生了重大变化,财务工作的风险也随之增大,对高校财务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本文从高校财务风险的表现形式、成因出发,提出建立风险预警系统等防范及控制对策,探讨风险的防范与对策,运用现代财务管理手段实现高校稳定、可持续的发展目标。
一、财务风险与高校财务风险的表现形式
财务风险是损失与盈利的不确定性,原指经济组织或单位由于财务结构不合理、融资不当使公司可能丧失偿债能力而导致投资者预期收益下降的风险。我国高校(泛指普通高校,不包括社会力量办学)虽不是营利性机构,但随着上世纪末高校教育体制改革和不断完善,高等教育经费来源逐渐多元化,使高校财务风险不仅局限于由具体事务性工作所引发的支付、核算等风险,而逐步扩大到高校筹资、投资等资金周转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种类型:
(一)无力绩还债务的风险
随着我国高校整体招生数量的不断扩大,近年来,高校实行跨越式发展,大量的资金投入基本建设中,并依靠“负责经营”等现代企业经营策略来弥补由于学校办学规模的扩大而造成资金短缺。据教育部统计,高等院校扩招后累计债务2000亿元,另外,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褚朝晖等专家估计,全国公办高校贷款超过3000亿元,并有扩大趋势。目前,几乎所有的高校都有贷款,一般的高校贷款在4~10亿元,高的达到30亿元以上,尤其是获得财政经费有限的地方高校,主要凭借商业银行贷款筹集到大量资金填补教育,进行土地购置、新校园建设、购买教学及科研设备、引进技术科技人才,招贤纳士等。
然而,举债发展高等教育是把学校今后的收益提前预付。由于贷款资金一般都是用于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所需资金数额巨大,利息费用负担沉重,还本付息将成为高校的长期负担,高校因此背负了巨大的债务包袱。而我国高校属于非经营性单位,大多数高校都陷入了“以贷还贷”的困境,造成了高校的信用危机,增添了财政负担,不利于高等教育的持续、健康、有序和稳定的发展。
(二)无珐完成计划收入的风险
自上世纪末,我国高校开始建设并完善高等教育成本分摊以及补偿机制,将国家负担全部高等教育费用的旧体制转变为由国家和个人分担高等教育费用的新体制。1986年,全国高校的学费收入占全国高等教育事业费的4,6%,2006年占29,18%。而当前,全国各高校均出现了学生欠缴学费现象,而且日益严重,累计金额巨大。据统计,部分高校2004~2007年累计欠缴学费的学生占应缴人数的20%左右,金额高于计划收入的15%,折算金额千万余元,高校无法按时取得学费收入的风险日益突出,限制了高校支付能力。而为满足各项教学、科研事业的顺利进行,高校必须要保证日常的开支和资金周转,这使得学校在背负巨大经费压力,这就出现了“小马拉大车”局面。
(三)不能实现资金高效运用的风险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完善,我国高等教育鼓励国家宏观管理与高校自主管理相结合,高校的自主权逐步扩大。近年来,由于高校尤其是地方高校内部财务核算、财务监督与审计制度不健全,使得“小金库”现象的也时有出现。此外更加严重的是,在资金运用过程中,缺少科学的财务计划、预算、费用评估,而只强调投人,缺乏财务分析环节,导致高校资金紧张的同时伴随着大量的浪费现象,管理不到位,盲目投资、重复建设、国有资产流失等问题屡屡发生,上世纪90年代初,蜂拥而至高校办企业、公司,导致高校投入大量资金造成血本无归,高校资金运用过程中的风险不断加大,运用效益不乐观,这都给高校财务管理埋下了安全隐患。
二、高校财务风险形成的原因
综上,筹资以及资金运用过程中出现的风险构成了高校财务风险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形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般可分为两类,即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
(一)外部因素
外部因素是指宏观环境的因素,主要来自于两方面:
1、高校扩大办学规模的要求与国家财政对高校投入不足之间的矛盾
1996~2005年,全国各省普通高校大学生数量总人数平均上升20万人,在校生人数平均上升近200%,而相比之下各省对地方高校的投入只增加了12%左右,其占高等教育资金比重呈现下降趋势。这就导致了高校只能寻找其他筹资渠道,如过度举债,造成了高校巨大负担,诱发财务风险。
2、高校债务危机责任划定不明确
我国的大学基本上是公立的,资产属于国家所有,贷款的形成和资产自然也属于国家所有。但从目前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和《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对高校贷款形成的资产产权归属权没有明确的确定,高校的贷款行为没有纳入监管的范围,没有制定债务风险的预警系统,尚未明确高校债务危机责任划定。
(二)内部因素
内部因素是造成高校财务风险的决定性因素,主要指高校自身因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高校缺少风险防范意识
由于我国普通高校为公立制学校,学校归国家所有,与企业相比,高校对投资项目活动重视不够,风险估计不足,前期又缺少可行性分析,使得风险很难从源头上加以遏制。此外,在举债扩大学校办学规模的过程中还会出现高校间互相攀比状态,出现“反正学校是国家的,银行的钱不贷白不贷,万一还不起贷款,国家不会见死不救”的心里,贷款自然是多多益善,导致高校没有树立财务风险意识,出现债务危机。
2、高校缺乏科学的财务风险预警方法
财务风险预警分析是通过财务报表及相关资料的综合分析、预测、即使利用财务数据和采用数据,在高校现有的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基础上,设置相关的指标,对高校经营各环节发生或将可能发生的风险发出预警信号,为领导提供决策依据,对财务风险进行有效管理。但多数高校由于技术、人员素质和管理方面的原因,都未建立财务预警系统,因此就不能仔细测算高校可能承担的债务极限。比如,财政拨款、学杂费和科研费用是高校收入的主要来源,其中财政拨款基本上用于高校人员工资的支出,收取的学费中,国家明文规定必须不少于25%用于返还学生,不少于20%用于弥补教学经费不足,不少于1%用于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只能将54%剩余学费收入用于贷款的还本付息。
3、高校内部财务管理制度不完善
由于高校财务管理以及监管制度不完善使高校资金利用过程中出现操作不规范、审核不严格、核算不合理的问题,造成了教学以及科研设备和资金使用低效等严重的浪费现象。另外,由于高校内部财务管理力度有限,对于由于过期而形成的呆账没有及时核对和催收,使得高校的资金运用缺乏有效监管,没有对财务风险做较早的控制和遏制。
三、高校财务风险的防范与控制措施
高校防范与控制财务风险是一项系统工程。因此,要求在财务风险发生之前及时预防、财务风险发生中及时化解和补救、财务风险发生后总结经验,通过要求高校采取措施严格控制高校的预算平衡,杜绝非理性扩张,强化对高校贷款流程的监督,积极支持高资金来源多元化,促进高校财务经营持续健康稳定发展。
(一)严格控制高校脊全收支平衡
高校的财务预算是确保资金高效利用以及资金收、支平衡的重要工具。在收入方面,高校应使其资金来源多元化,努力拓展筹资渠道,争取社会的捐赠与投资流入学校,通过积极的手段扩大学校知名度,增加与社会力量合作机会,不断扩大学校经济来源。而在支出方面,财务管理人员应首先明确学校长期、短期的资金投入目标,如改善办学条件、提高办学质量和科研能力、吸引高水平人才流入、树立学校形象等等,加大对财务预IaoOnRnDvIAj8RK25zOAJimqRhNlfvffA9DAh8kT6Wk=算管理的力度,分清主次,削减不必要的开支,突出高校经费使用重点,合理配置学校资源。确保资金的使用效率,尽可能将高校财务风险发生的可能性降低到最小。
(二)加强筹资和投脊论证
科学合理的筹资方式是预防高校财务风险的重要手段。各种筹资、投资决策都要运用财务管理手段,进行科学论证,坚持科学性、民主性、全局性、效益性、规范性原则。结合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方法,认真预测、决策、预算、控制和分析,避免少数人主要决定重大问题以及决策对象对决策后果不负责的情况。
1、强化学校贷款流程的管理和监督,有效控制筹资风险。
在筹资过程中,学校应坚持适度规模,筹资及时,来源合理,方式经济的原则,要认真分析自有资金和负债比率,避免因资金筹集不足影响学校的整体发展,防止自己筹集过多,造成资金闲置,分析金融市场环境,选择筹资方式,以降低高校的筹资成本,从而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
2、加强学校对外投资的过程管理。
在投资过程中,应根据高校发展规划,对所有投资项目分轻重缓急进行分配和使用资金;合理预计预期收益,确定投资方向;对投资项目的立项、评估、决策、实施等环节进行财务控制和审计;合理编制标书,实施公开招标制度,做到公开、公平、公正,杜绝徇私舞弊现象,确保投资收益,防止投损失。
(三)加强高校资金集中管理
高校作为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债务人,是财务风险的直接责任人,必须加强资金集中管理,以防范高校财务风险。首先,严格制定财务管理制度,做到资金支出事前严格审查、事中严格控制,保证资金有效流动;其次,严格按照财务制度规定控制多头开户和资金帐外循环,保证资金管理和统一;第三,利用科学的方法,建立高校财务风险预警机制,采用定量的方法测算高校还贷的空间和贷款额度的警戒线;第四,建设校内财务风险准备基金,按周一定比例预提一部分专项资金作为财务风险防范准备金,在风险发生时可避免情况的进一步恶化,同时也能增加高校的信用度;第五加强高校财务内审工作,建立完备的资金活动的监督检查制度,尤其是对利用学校公共资源私设“小金库”现象要严肃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