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我国素质教育背景下的德育创新

2009-12-29王丽娜

人民论坛·学术前沿 2009年4期

  [摘要]在大力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德育工作作为学生跨入社会的基础和纽带,其作用尤为重要。新时期的德育工作要求面向学生的全面发展,引导学生学会选择、学会分析,最终落实到自己的行动中去。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关键词]德育 创新 素质教育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和社会发展的日趋信息化,我国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各种社会问题更加突出,矛盾更为错综复杂。透视青少年中出现的一系列社会问题,会发现与我们忽视德育教育、德育实效性不大有直接关系。因此,创新德育工作,培养新时期具有创新精神及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尤为重要。
  
  传统德育教育为何要适应素质教育而创新
  
  德育创新是指在遵循德育自身发展规律的前提下,德育工作者观念、德育内容及方法的创新。德育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现阶段,我国德育工作的现状与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还有一定差距,加强学校德育工作的实效性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迫切要求,也是学校德育工作的基本任务和归宿。学校能否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校德育工作的开展。为了提高德育的实际成效,充分发挥德育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整体育人功能,培养素质型人才,必须加强对学校德育工作创新性的研究,努力提高德育质量。
  
  创新德育工作
  
  21世纪,人的主体性需要得到进一步弘扬,学校培养的人需要更具有自尊自信、自我控制、独立判断、自立自理等独立的人格,要有创新意识、创造性思维能力、动手实践能力,能适应社会。因此,研究德育工作的创新,应在德育观念、方法及途径方面突破传统德育教育观念,德育工作的创新是现今德育工作面l临的新课题。
  德育创新首先要做到德育工作者观念的创新。改变传统的德育教育观,形成德育主体的转换。传统德育教育观的基本特点是以教师传授为中心,教师作为德育教育的主体,决定着德育工作的内容及教育方向,由此形成了教师以教材和课堂讲授为中心的德育教学模式。这种传统封闭式的德育教育方式培养的学生往往循规蹈矩、四平八稳,传统的德育教学思路忽略了学生的主体能动性,学生缺乏自身行为的主动性。这些学生虽然在德育工作中容易管理,但是当今社会,他们缺乏适应现代社会需要的具有创造性的素质和特征——21世纪的学生除了应具备专业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以外,还应具备全面优良的素质。新时期的德育教育观不应再以道德经验的机械传授为主,而应转向发展学生健康的个性,德育工作者在德育过程中要始终坚持学生的主体地位,保证学生独立自主地行使、支配自己的权利,培养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力。形成有强烈学业进取心、强烈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实践动手的能力;不但能勇于接受挑战、参与竞争,而且具有抵御挫折的心理素质。在主体地位转换过程中要注重主体意识和主体能力的培养: 一是培养学生道德的主体意识,把学生看作是自身学习和发展的主体,使主体在自我实践的过程中,通过搜集信息,分析选择,及时调节自我道德取向,使自我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指向有意义的德育目标,从而实现道德的自我完善。
  二是培养学生道德的主体能力,即在实际生活中,在发挥主体能动性的同时有能力辨别是非,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这就要求德育工作者在在德育过程中,尽可能支持和满足学生的合理需要,并积极引导学生进行实践,使学生逐步意识到合力的需要在实践中是行得通的,也是被社会大部分人接受的,从而使得道德需要与自我教育相结合,使学生的道德实践过程中逐步具备分析问题,选择道德目标的能力。
  总之,在德育创新的实践中我们进一步认识到:学生只有在当家作主的实践中才能促使学生主体性的发展,锻炼成为真正的素质型人才。
  德育创新离不开德育教育内容的创新。
  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德育教育往往是把某一时期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作为主要甚至唯一的内容进行灌输,在德育过程中总是以一个或多个实际的内容为目标加以解读,因而被片面地理解为对社会的顺应,未能充分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新时期的德育教育应以培养学生改造社会的创新能力为主要内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善于思考,敢于在实践过程中对现实提出问题并探索解决问题的新途径、新思路,从而培养适应新时期发展要求的高素质型人才。新时期的德育内容包括:
  第一,对学生进行创新能力的培养。创新能力包括具有较扎实的科学文化基础、有较宽广的知识面,有本专业扎实的基本技能,有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和社会实践经验。
  第二,对学生进行创新素质的培养。创新素质教育就是要对学生进行道德素质、人格培养。
  德育的方法创新重在使德育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实践三者形成教育合力。
  在以往的德育工作中,德育工作者往往采取注入式的方式传授经验道理,不注重积极引导并调动学生勇于实践的积极性,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受到不应有的限制和束缚,兴趣爱好得不到充分发挥,无法培养学生主动思考问题的自觉性;个性差异得不到合理的承认,独立人格得不到应有的尊重,无法全面分析、正确对待有个性、有创造才能的学生。其结果,我们所培养的人常常表现为处在被人支配的地位,被动地顺应社会,而不能根据自己的需要、愿望和爱好自主地选择适合自身的教育;常常表现出缺乏进取精神、害怕困难和回避矛盾,表现出盲目从众,不善于独立思考,追求循规蹈矩,缺乏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随着社会日新月异的变化,学生接触信息的渠道多种多样,如果单靠学校教育来引导学生步入正轨也是很困难的,新时期的德育教育应注重学校德育教育、家庭教育与社会实践的密切配合。
  学校德育教育固然重要,但家庭是学生成长的第一站,如果学校引导的德育方向与家庭引导的方向背道而驰,学生则会产生困惑,在其人生观价值观尚未形成的时期,如果对外界教育产生不信任感,那势必会造成严重的后果;如果外界教育只是凭经验传授,重在讲道理而不让学生从实践中真正认识并分析问题,选择是非,那么德育教育也往往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因此,这三者的关系应该是相得益彰,缺一不可的。
  第一,学校德育教育要求培养学生具有人格魅力,老一辈的教育家就曾指出,“我们的人格教育第一个要素就是诚实。社会上许多罪恶都生于虚伪。待人不诚,于是有欺诈凌虐;待己不诚,于是有失节败行。这种风气,学校教育要负大部分责任,因为种种繁琐的条文,形式的奖惩和敷衍的手段都是培养虚伪的祸根”。
  第二,为适应学校德育教育工作的需要,家庭教育要理性化,不可拔苗助长、过分溺爱,德育工作者要多与家长沟通,交流学生在校和在家的表现,从中互通有无,在教育方法上取得共识、形成合力,共同为学生的健康成长、为教育的成功创造条件。
  第三,组织学生参加各类实践活动,引导学生从小事中悟出大道理,让学生走出校门,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指导学生接触社会,服务社会,从社会创造活动中感受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为大力实施素质教育,德育教育要注重实效,体现以人为本,以人的发展为核心的教育价值导向。
  素质教育是以提高民族素质为宗旨的教育,着眼于受教育者及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宗旨,以注重培养受教育者的态度、能力、促进他们在德智体等方面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
  当今时代,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面对新形式、新情况,学校必须全面贯彻执行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德育工作更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为确保素质教育的大力实施,不断创新,以新的德育观念来拓展德育思路和德育实效,坚持以人为本,以德育人。这正如十五大报告所指出的:“我国现代化建设的进程,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国国民素质的提高和人才资源的开发。国民素质的提高必须依靠教育,人力资源的开发所指就是教育。”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优先发展教育,而德育教育又是尤为重要的内容。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发展教育的根本任务,提高民族素质。
  在德育教育过程中我们要坚决克服“轻德育、轻素质、轻过程”的思想,学校德育工作能否做出实效,评价的标准就是能否培养出适应素质教育要求的人才,能否使学生掌握如何正确处理人与社会的关系。引导学生正确处理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辩证关系,教会学生学会先做人后做事,做人做事相统一;要求学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要提倡相互协作的团队精神,教会学生学会合作,善于共事,以求得事业的发展;倡导学生自我教育、自我调节;加强人文素质教育,把知识的传授与道德精神和熏陶结合起来,促使学生追求自身的完善。
  在大力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学校德育工作的创新是一项艰巨而复杂的系统工程,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们有责任为营造宽松开放,有利于素质型人才脱颖而出的德育环境而不懈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