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加强学生价值取向引导
2009-12-29蔡卡宁
人民论坛·学术前沿 2009年4期
[摘要]全国高等教育面临挑战。学生的价值取向呈现出多元化发展的趋势,存在认识的片面性、僵化性和功利性等误区。如何突出重围,加强地方本科院校学生价值取向的引导是十分急切的问题。
[关键词]高校 大学生 价值取向
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以扬州大学的合并重组为标志,在全国高等院校兴起了新一轮的合并高潮,使得我国高等教育的办学格局发生了新的变化,尤其是一些地方本科院校的合并或扩建。据统计,目前,全国有2000余所高等院校,在校生规模超过2700万,其中新建本科院校约占普通本科院校的1/3。新建本科院校数量的增多,已构成我国本科教育队伍中的一支新生力量,对我国整个教育体系、教育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伴随着高校的发展,学生教育管理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受传统学生教育管理思想观念影响,部分管理工作者已不再适应当前形势对高校发展的要求,传统、保守、陈旧的思想模式依然存在,同时,大学的新格局、新思想、新专业、新学科、新理念,导致学生教育管理工作观念滞后,学生教育管理效果差,对地方本科院校学生教育管理提出了新的挑战。了解和把握当前地方本科院校学生价值取向的特点,分析影响的因子和元素,提高对高校学生价值观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深化高校改革,树立良好的校风、学风具有重要的意义。地方本科院校学生价值取向的特点现状
1 知识和职业权重一致
高校学生的入学目的,作为一个具有较深层次价值观的因子,随着社会的变革,已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行为取向。据调查数据反映,“掌握知识,发展才能”和“获得一份理想工作”是高校学生入学的主要目的。在这个群体中,“求知”和“求职”两种人学目的并存,显示出其同等重要的地位,但这两种目的的比重却处于不断变化之中。与前几年比较,“求知”目的比重逐年下降,“求职”目的比重逐年上升(见表1)。
根据数据统计,在总体上,男女学生的入学目的呈现出较大的差异性。细分而言,男女学生对“掌握知识,发展才能”、“获得一份理想工作”和“受人尊重与羡慕”的选择有着显著的分歧。男生更多地趋向于“求知”,女生则趋向于“求职”,这与男女生不同的价值取向和抱负水平有密切的关系。
2 专业学习兴趣浓厚
根据调查统计,学生对所学的专业“很有兴趣”或“有兴趣”的占81.8%,对所学专业“缺乏兴趣”的学生占7.3%,“厌恶”的占017%。可见,学生对专业的兴趣浓厚。
调查数据也表明,学生对专业的评价和态度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功利思想的干扰。有57.2%的学生对于学习专业能够给予正确的评价,认为“专业无好坏之分,只要努力掌握,灵活运用,到社会上就有用武之地。”同时有37.7%的学生从功利角度出发作评价,认为“热门专业即好专业”占5.1%;“对口单位待遇优厚,可赚大钱即好专业”占5.5%;“本专业分配方向、趋势及前景有利于个人发展即好专业”占27.1%。
在知识与能力的关系上,有53.6%的学生选择应该更多地“培养社会能力”,只有19.0%的学生认为应该“学好专业知识”,有20.1%的学生将“社交能力”理解为一个优秀大学生应具备的首要素质,而把“专业知识突出”看作是应具有首要素质的只有7.3%。综观数据不难看出,学生在知识获得、能力培养上暴露出短视心态。
3 多元化课外活动
大学生课外时间主要从事哪些活动?问卷列举了11个选项,让调查对象从中选择3项,依主次排列,然后对之作加权处理。11个选项是:(1)专业学习;(2)校院任务;(3)锻炼身体;(4)勤工助学;(5)图书馆看书;(6)上网;(7)社交;(8)睡懒觉;(9)麻将棋牌活动;(10)无所事事;(11)其他。
从表2分析的数据可以看出,学生课外活动的取向表现出主次之分和多元化的特点。“专业学习”、“社交”、“图书馆看书”和“锻炼身体”等四项是大学生课外从事的主要活动,这四项的加权选择率相加达到64.5%,首选率更是高达73.4%。在这四项中,“专业学习”的加权选择率只居第三位,并不具有绝对的优势。由于某些大学生对学习的重视程度和努力程度的不同,而且大学生活更趋于开放、丰富、多彩,使得大学生的课外活动呈现出多元化的取向,不再局限于传统意义上的以学习为中心的“三点一线”。
另一方面,从调查数据也表明,只有14.6%的学生认为自己学习“很努力”,认为自己努力程度“一般”的占56.2%,认为自己是“平时不努力,考前抱佛脚”的占26.6%,余下的2.6%的学生则干脆表示自己“不想读,混日子”。可见,大学生对自己努力程度的评价是相当低的。诚然,大学的学习更强调学生的自主性和自觉性,如果学生没有充分利用课外的时间进行学习,是很难保证高质量完成大学阶段繁重而艰巨的学习任务的,然而,相当部分大学生似乎对此并无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值得一提的是,“社交”位居大学生课外活动取向的第二位,这表明大学生已经意识到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和提高人际运作能力在当前生活和未来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和深远性,对社会型价值观的认识正在提高。斯普朗格提出的社会型是指注重关系与友爱,为人处事公平正义;关心他人,乐于助人,诚实可信;喜欢民主有效的集体,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传统文化中倡导人际和谐,强调人际规范,注重群体本位或集体意识的价值观念,已为多数大学生所推崇,前几年在大学生中表现出来的个体本位和实用主义取向到当前已经彻底地转变。
4 关心国家大事
收集信息、关心国内外大事是在校大学生的特点,特别是对当前我国一些热门的重大政治、经济决策等话题,大学生都给予了高度的关注和重视,对“对国家民族和前途的盛衰”的选择时,有75.5%的大学生表示会“强烈参与”,有21.2%持“保守思想”,仅有3.3%的大学生认为“事不关己”。但调查也显示了大学生对政治实际的疏离,在“人生最大的幸福”一栏设问中,只有3.6%的大学生将“加入党团组织”认为是最幸福的,有16.2%的大学生认为“金钱”是最重要的。总之,大学生政治价值观取向具有突出的现实主义倾向,既表现了对国家大事的关注,也显示了对政治的疏离,这也许是当前学生社会理想性不明显,缺乏贡献精神的一个表现。
在大学毕业的择业上,经济因素成了最大的诱惑力因素,有13.2%的学生选择了“赚大钱”,有60%以上的学生把经济收入列为选择工作的重要条件之一,其中选择“进国有大企业”和“合资企业、私营企业”的占54.7%,而选择“服从人民利益,党叫干啥就干啥”的仅有4.0%,这表明当前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在人生价值目标选择中有一种重眼前轻未来的反理想主义倾向,这是值得深思的一个重要问题。
5 恋爱凸现随意性
从恋爱的目的、择偶的标准方面看:认为大学生谈恋爱是“选择伴侣”和“取经”的分别为13.9%和5.5%,认为是在“消遣时光”的占13.9%,而“为寄托感情”的高达48.9%,需要“看今后发展”的为17.9%。由此可见,谈恋爱为真正选择伴侣的人数仅为19.4%,为了慰籍解闷,寄托感情的近80.6%。通过上述调查发现,大学生由于在校期间缺乏充实的生活,而且存在好奇、跟风等心理因素,为了打发时间、排优解闷才进行恋爱,缺乏对爱情的真实认知和相应的责任感,这也是目前思想政治和素质教育中最值得关注的问题之一。
思想政治教育要解决世界观、人生观问题
大学生价值取向的形成与发展受多种因素的制约、影响而且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在调查中发现,主要集中在文化因素、社会因素和自身成长因素几个方面。而且,这些因素还蕴涵了众多的子因素,对学生价值取向的影响也不是孤立发生作用的,社会、学科和性别因素的不同,其中在社会文化因素显示了优先效应,它们在大学生价值取向的形成及演变过程中相互渗透、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构成了一个有机整体的因素系统。
必须指出的是,大学思想政治教育要解决的问题,归根结底是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问题。即人对自然、社会和人的总的看法和态度。必须根据当前地方本科院校学生价值取向的实际特点,结合影响价值取向的各种因素和因子,按照社会发展形势和大学生全面成长的要求,开展切实有效的教育工作,以形成大学生自觉的、积极的、具有一定向心力的价值取向,使之成为德才兼备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