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教育工作中的“道、德、仁、艺”

2009-12-29张志伟

人民论坛·学术前沿 2009年4期

  [摘要]孔子的教育思想可以用《论语·述而》里的这样一句话来概括:“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我们当今大力提倡的高校素质教育就是延续了孔子的这种育人思想,即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大学生具有扎实的文化基础知识、高尚的思想道德修养以及健康的体质,这些都是实现自己远大理想的前提和基础。
  [关键词]孔子 传统教育 人生观
  
  1988年,75位诺贝尔获奖者在巴黎发表联合宣言,提出“21世纪人类要生存,就必须汲取两千年前孔子的智慧。”由此可见孔子思想之伟大。孔子的教育思想可以用《论语·述而》里的这样一句话来概括:“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志于道”
  
  “志于道”,就是立志要高远,要希望达到一个较高的境界。“道”,《老子》中这样解释: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日道。这个“道”就是天道和人道,立志于人生正道,把目标放高远,达到一个理想的境界。《吕氏春秋》提出:“凡举人之本,太上以志,其次以事,其次以功。”我们追溯历史,放眼今朝,不难发现,那些或叱咤风云,或流芳百世的人都是立志做大事者。既然“志于道”这么重要,作为高校教育者,学生人生规划的引路人,应如何引“道”呢?作为当今的大学生,自我表现欲望强烈,思想意识超前,易于受社会和他人的影响,特别是在当今世界,潮水般涌人的各种文化思潮和价值观念冲击着大学生的思想,某些腐朽落后的生活方式也侵蚀着学生的心灵。很多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等问题。作为教育者,要教会学生有远大的理想,要深入了解“志于道”的深刻内涵,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远大的志向,为了自己的理想不断地努力,为国家和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这是教育最基本的,也是最终的目的。
  
  “据于德”
  
  “据于德”,讲的是为人处世的行为。古人解说德就是得,有成果即是德。孔子告诉我们,思想是志于道,行为是依据德行。马克思指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当人们认识到并对如何处理这些社会关系产生价值态度和选择时,道德就产生了;当人们意识到如何处理这些社会关系才是最好的,就产生了道德理想,对这种道德理想的坚定不移地相信和奉行——“据于德”,就是道德观。“修和无人见,存心有天知”,凡成大事者必先修德义。作为大学生要学会做个有德的人,做个有德的人是做任何事的基础,大学阶段是大学与社会的过渡,也是学生职业生涯的关键时段,因此在大学期间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德行是很重要的。邓小平曾明确指出:“我们过去几十年艰苦奋斗,就是靠孔子与弟子,用坚定的信念把人民团结起来,为人民自己的利益而奋斗。没有这样的信念,就没有凝聚力;没有这样的信念,就没有一切”。作为高校学生道德建设的推动者和践行者,应该努力提高大学生道德素养,提升教书育人的深刻内涵,为构建和谐社会打造人文积淀。
  
  “依于仁”
  
  “依于仁”,是依傍于仁,也就是说道与德如何发挥。孔子的思想是以“仁”为核心的,孔子正是有了一颗总领一切的仁爱之心,才能在爱自己的同时将爱推而广之,真正做到了“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成为学识精深、思想博大、品德高尚、影响深远的伟大教育家。大教育家裴斯泰洛奇曾说:“爱是教育的第一原则。”鲁迅先生也曾说过:“教育是植根于爱的。”大学生作为特殊青年群体,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将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他们是否具有爱心、能否在实际行动中展现爱心,将关系到我们整个国家的希望和民族的未来。因此要对这一群体进行爱心教育,要让他们学会感恩,学会奉献。作为高校教育工作者,要站在历史和现实的高度,加强大学生的爱心教育,把爱心教育贯穿于学校教学、管理、服务的全过程,贯穿于学校的日常工作当中,正确处理好爱心教育与知识教育、制度管理与人文关怀、环境建设与文明氛围、服务育人与管理育人的关系。
  
  “游于艺”
  
  “游于艺”是指教育以礼、乐、射、御(驭)、书、数六艺为主。其中的“礼”,以现代而言,包括了哲学的、政治的、教育的、社会的所有文化。至于现代艺术中的舞蹈、影剧、音乐、美术等则属于“乐”。“射”,是指军事、武功方面。过去是说拉弓射箭,等于现代的射击、击技、体育等等。“御”,是指驾车。“书”,是文学方面及历史方面的知识。“数”,则指自然科学方面的知识。就现代而言,孔子育人的总体思想就是要充分扩展自己的知识面,能够在各个领域做到精通熟练,努力使自己成为一个全能的人才。
  当代大学生,是我们党和社会主义各项事业的接班人和生力军,是十分宝贵的人才资源,是祖国将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他们承担着继往开来、迎接挑战、推动中国走向世界强国之林的历史使命。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指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时代和现实都要求他们成为全面发展的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兴旺发达,也迫切需要大学生健康成长、顺利成才,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四有”新人。实现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是科学发展的根本要求,我们教育工作者要以此为指导思想,努力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体健康素质,提升大学生的整体素质。
  目前我国的高等教育和孔子提出来的育人理念如出一辙,当代大学生做人的目标,应合乎大道;做事的根据,应把握住德性;人生应遵循着仁爱的方向。“志于道,据于德”包括了人的精神思想,“依于仁,游于艺”是人生处世的准则,孔子的这番话告诉我们,具备这些要点,才叫学问。作为高校教育工作者,要努力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大学生实现学习科学文化与加强思想修养的统一,书本理论知识与社会实践的统一,自身社会价值与服务祖国人民的统一,远大人生理想与艰苦奋斗的统一,要他们做到这些,需要每一名教育工作者为之努力。时间紧迫,任重而道远,我们应该吸取先辈的教导经验,不断创新教育模式,为祖国现代化建设培养更多更优秀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