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路径探索

2009-12-29

人民论坛·学术前沿 2009年4期

  [摘要]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过程中,发展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稳定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前提,公正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键,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支撑。
  [关键词]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社会路径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摆在全党和全国人民面前的重大理论课题和实践任务,因而,需要进行深入的理论思考和实践探索。
  
  发展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
  
  从历史和现实的视角来看,社会发展的历史表明,物质财富匮乏所造成的贫困,是产生社会不和谐甚至冲突的最根本、最普遍、最直接的原因。虽然一个富裕的社会并不一定就是一个和谐的社会,但贫困肯定是产生社会不和谐的重要因素。只有最大限度地减少、减轻贫困,才能有效医治社会诟病和消除社会裂痕,而发展是消除贫困的根本途径。因此,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增强综合国力。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在贫穷的基础上更不会建成社会主义的和谐社会。要扎实有效地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增加社会物质财富,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视角来看,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这个主要矛盾贯穿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整个过程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而这个矛盾的主要方面又是落后的社会生产力。只有加快发展,把经济搞上去,才能为解决各种矛盾创造条件。只有不断发展社会生产力,才能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雄厚的物质基础,真正做到统筹兼顾,妥善处理社会各阶层的利益关系,有效解决各种社会矛盾,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
  从当代社会面临问题的视角来看,改革开放以来,由经济体制的深刻变革、社会结构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的深刻调整、思想观念的深刻变化所引起的空前的社会变革,既给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步带来巨大的活力,也带来了矛盾和问题,突出地表现为城乡、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人口、资源、环境压力加大等方面。这些都是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重大问题,影响着和谐社会的构建,无论是扩大就业、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缓解地区间和社会成员间收入分配差距过大的趋势,还是发展教育解决教育不公、完善公共卫生医疗服务体系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等都需要以发展经济为基础。只有实现又好又快的发展,创造更丰富的社会物质财富,才能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多方面的需求,才能实现改革成果由人民共享,保障人民群众安居乐业,保证社会和谐稳定。正像邓小平所说的那样,现代化建设,发展经济,这是我们解决国际问题、lw7vxv62E89f7aJuWo0nQddW8+vgd9wnx8LTe9DyEgY=国内问题的最主要的条件。
  
  稳定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前提
  
  从社会历史的视角来看,稳定是国家兴衰成败的关键。我国历史上出现的“盛世”,虽然其特征不完全相同,但都有一个共同点——社会稳定,而这都与当时的统治者重视维护社会稳定分不开。同样,这些盛世王朝的衰落,也大都从社会动荡开始。邦乱则国衰,心乱则事废。一个稳定的社会不一定是一个和谐的社会,但一个和谐的社会必定是一个稳定的社会。稳定是和谐的前提,要推进和谐社会的建设,就必须保持社会的平安、稳定、有序。
  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经验来看,稳定压倒一切这一深刻道理应铭刻于心。保持社会稳定是大局,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一条极其重要的经验,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要条件。邓小平同志和江泽民同志曾指出的:“没有安定团结的政治环境,什么事情都干不成。”“中国的问题,压倒一切的是需要稳定。没有稳定的环境,什么都搞不成,已经取得的成果也会失掉。”“我们要继续坚定不移地保持社会稳定,这是我们完成各项改革和建设任务的基本保证。”这不仅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所充分证明,也是广大干部群众从经验和教训中得出的共同结论,是人民的共同心声。
  从国际局势的视角来看,我国所处的国际环境相当复杂,维护稳定是国际形势对我们提出的挑战。进入新世纪以来,国际局势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在此新形势下,我国既面临难得的现代化建设发展战略机遇期,也面临着经济全球化和世界新军事变革的严峻挑战。只有保持稳定,我们才能抓住和用好这个战略机遇期,妥善解决我们面对的各种问题,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只有确保稳定,才能化解矛盾、理顺情绪,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经济社会发展创造良好的内部和外部环境。
  
  公正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键
  
  美国著名学者罗尔斯在他的《正义论》一书中第一次把正义和社会制度联系起来,指出:“正义是社会制度的首要价值,正像真理是思想体系中的首要价值一样。”。从古到今,尽管不同时代对公平正义的理解有所不同,但人们都有一个共同而不变的追求,那就是最大限度地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真正的“公正”必须出自社会全体成员共同的理性判断和选择,应当是人类社会理性的充分体现。社会公正包括保证每个社会成员享有大致相同的基本权利和同等发展机会,不同阶层的社会成员问能相互开放和平等进入;保证每个社会成员能得到与其贡献相对等的有所差别但恰如其分的回报;保证全体社会成员能够共享社会发展所带来的利益,生活质量能不断提高,等等。从社会公正的含义可以看出,社会公正涉及到了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关系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核心价值。社会公正体现着“每个人所应得”,体现着“资源共享,普遍受益”的原则。
  公正日益成为诸多社会价值的核心,成为人们强烈追求的目标,对于实现社会和谐稳定的价值是显而易见的。和谐本身就意味着社会无矛盾或能较好地化解纠纷和矛盾。和谐目标的实现必须依靠公正,没有公正作为基础实现不了和谐。因此,社会公正是和谐社会的关键,坚持社会公正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基础性意义。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必须以维护社会公正为基点,下大力气消除影响社会不和谐的因素,这样才能使社会达到和谐。
  
  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支撑
  
  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告诉我们,文化对社会的发展举足轻重。它决定着人们的人生观、价值观,决定着社会的价值和伦理取向,也是人的行为取向的重要方面,构成人的行为准则。如同精神对物质的反作用一样,文化对社会也发挥着方向导引、思想保证和精神支撑的作用。因此,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通过构建健康向上、协同进步的文化体系来营造和谐的文化氛围,用和谐文化培育人、塑造人和丰富人们的精神内涵,提升人们的文化精神境界,让人们拥有良好的精神风貌、振奋的精神状态、高尚的道德情操,从而奠定和谐社会的精神基础,推动社会和谐发展。胡锦涛总书记曾强调要“繁荣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和谐文化,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出贡献。”建设和谐文化,可以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思想和精神资源。和谐文化具有科学性、时代性、民族性、创新性和先进性,它对制度、法律、道德的建构发挥着灵魂和指导作用,约束和规范着社会生活的秩序,促进各种制度机制的优化,保障现实社会在愈益和谐的轨道上运行。建设和谐文化的重要意义在于:首先,它有利于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防止思想上的片面性和极端化。其次,它有利于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社会发展全局,指导发展实践。第三,建设和谐文化还有利于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发掘新的精神因子,提炼新的思想元素,进而培育新的和谐理念及和谐精神。
  建设和谐文化,可以促进以和谐为旨归的道德评判体系的建立。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非物质、非法律、非制度的因素,如道德的规范、引导、调适、融合、促进等作用十分重要。通过和谐文化建设,大力宣传并弘扬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科学的自然观、竞争观等现代观念,汲取优秀传统道德的积极成分,能使全社会逐步形成以和为真、以和为善、以和为美、以和为贵的共识,从而形成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道德相承接、与和谐社会要求相吻合的道德评判体系。
  建设和谐文化,有利于营造以和谐为基调的舆论导向和社会氛围。和谐文化可以作为一种文化形式或文化产品,通过有血有肉、生动感人的艺术形象,真实地反映丰富的社会生活,表现时代前进的要求和历史发展的趋势,它不仅可以给人们美的享受,而且能用和谐之美陶冶人们的心灵,激发人们建设和谐社会的热情,从而形成积极、健康、包容、宽容的心态,最终为和谐社会的构建营造良好的心理基础和社会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