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科学民主精神在国民素质中体现

2009-12-29胡江霞

人民论坛·学术前沿 2009年4期

  [摘要]“五四运动”所倡导的“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精神,已深入国人心中。但国人对于科学与民主精神的实践却仍显不足。当今传承“五四精神”,要在充分融合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之上,把科学民主精神的文化内涵和教育意义传递给民众,融入国民的素质教育中。
  [关键词]科学 民主 五四精神 国民素质
  
  不可否认,90年前那场轰轰烈烈的“五四运动”,唤醒的不仅仅是民众的国家危亡意识以及对救国强国之路的寻觅,更是国民的责任意识和对自身素质的冲决和涤荡。时至今日,90年的历史进程中,中国的民族独立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早已将“三座大山”推翻并踩在身后。在大踏步的前进中,我们欣喜地看到了国土面貌翻天覆地的变化,也无不自豪于国民精神风貌的气宇昂扬。
  显然,“五四”的影响决非只是以一场运动昭示后世和国人的。历久不衰、传承不息的,当是“五四精神”,即“爱国、进步、民主、科学”。就独立自强、自尊自信的奋斗精神和爱国热忱而言,它是我们优秀传统文化的彰显,也是我们民族精神的体现。因此,纵观中国近现代革命的风雨历程,每一次潮头浪尖上我们都不难看到中华儿女众志成城、以国家独立和兴盛为己任的豪情和斗志。即便是在今天,在大喜大悲中过去的2008年里,令人难忘的依然是国民高度一致的民族意志和坚强精神,更让人欣慰的是,这种意志和精神同样为新生一代所具有!
  从根本上来讲,“五四精神”源于爱国主义,又将爱国化为进步与创新的动力。我们传承“五四精神”就是要敢于与时俱进,在实事求是中既创新我们的思维,也创新我们的体制,更要创新我们的实践活动,而这又正是“五四精神”中民主与科学精神的要求和体现。然而,作为新文化运动的核心,尽管民主与科学两大旗帜鲜艳、口号响亮,但对于国人而言,科学民主精神的践行,却远非爱国主义精神那样来得那么自然。对这90年的历史实践,我们或许不能说国民没有科学民主精神,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国民观念的更新、思想的解放是世人有目共睹的。但笔者以为,科学民主不仅仅是认识、是口号,它更应渗透、落实于我们的生活实践中;践行科学民主精神,也不仅仅只是党员干部的需要,它还是进一步优化提高国民整体素质的需要。也就是说,从我们的生活中考量今天国民行为的林林总总,其不够科学民主的现象仍随处可见,所显现的问题是值得关注和警醒的。
  
  家庭教育需注入民主精神
  
  问题之一:家长意识依然存在。以国民的教育行为来看,孩子的教育问题事关千家万户,它预示着个人的成长、家族的传承和民族的强盛,所以,国人让孩子受教育的意愿是主动而强烈的。教育本是一项温暖而光辉的事业,孩子投入学习也本应是一种有着快乐和幸福体验的生活。然而,现实中屡屡曝出的却是那么多对教育现状的质疑和对孩子学习的担忧。从拯救孩子到拯救教师再到拯救教育,有关教育制度和教育行为的讨论不绝于耳。
  尽管中国的教育改革势在必行,但笔者也充分认同另一种声音:拯救教育,先拯救家长!因为扭曲孩子学习的不光是“应试教育模式”,还有孩子家长“以我为本”、对孩子几近疯狂的“塑造和设计”。
  国人为人父母后,绝大多数都有很强的“家长”意识,它沿袭的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家长制”的一些行事风格和“长官”意志,“自我”更胜于“他人”。由此,在与子女的沟通和交流中,父母往往认为“我的希望”就应是“你的愿望”,真正能平等倾听、理解、尊重孩子心声的父母并不多。有些父母不但在生活上对孩子照顾地无微不至,甚至对孩子的学业方向、人际交往乃至爱好特长的发展也都大包大揽,而孩子心理的渴求与自信自主却被漠视。这种缺乏民主精神的家庭教育,实际上也是造成孩子厌学厌教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进一步讲,如果我们成人都缺乏人本理念和相应的素质,又何谈孩子的素质教育呢?!
  
  超越物质 追寻意义
  
  问题之二:感性对理性的冲撞。以国民的消费行为为例,在计划经济年代,国民的收入有限,可供消费的物品更是紧俏、单一,人们无从选择,也就谈不上消费行为的科学与否。不过,能以有限的财富满足基本的需要,其消费就还算是理性的。随着我国政治经济的变革,我们看到在国民财富增加的同时,可供消费的物品也越来越丰富,并且品质多样,人们逐渐走出了温饱水平的消费,其消费行为具有了选择性,消费的意义也更加宽泛不一。这本是好事,但面对更多的选择时,国民的消费行为却流露出越来越多非理性的因素。
  所谓非理性,表现在心理上就是认知偏颇、思维刻板、思想守旧,甚至有愚昧、迷信的倾向;表现在行为上则是情绪化的,抑或仅凭感觉,多数时候都有“跟着感觉走”的倾向。用一句话概括之,也就是缺乏科学性。比如消费行为中浪费与挥霍的倾向,有些人秉持财富多多益善的价值观,但却只是堆积在物欲的欢娱中,随意挥金。殊不知,当消费者缺失关于消费的社会理念、伦理意识以及价值判断时,“钱多多”就只能造成财富挥霍的“多多”、资源浪费与破坏的“多多”。当消费“捉襟见肘”时,需要我们理性审慎地对待;而当消费“任凭驰骋”时,更须我们理性地规划。
  再比如过度节俭问题,我们说消费过度是浪费,但为节俭而节俭、为留存而留存,束缚消费,不能让财富创造财富,也是不理性的,在一定意义上还可能就是浪费。当世界首富比尔·盖茨在50岁生日那天宣布不留遗产给子女时,世人曾有许多怀疑和不解。其实,我国早在清代就有名臣林则徐阐述过对待遗产的明智之举:“子孙若如我,留钱做什么?贤而多财,则损其志。子孙不若我,留钱做什么?愚而多财,益增其过。”而我们今天仍可看到许多为人父母者,舍不得吃、舍不得穿,更舍不得适当的放松和享受,他们节衣缩食、甚至苛刻自己,并非生活所迫,也并非为了社会的发展和财富的再创造,仅仅是一门心思要给子女多留点家产!由此看来,缺乏科学、理性的态度,国民即便有条件、有能力,也很难推进自己需要的层次,很难享受到高品质的生活,更别提在不同层面去充分展示人生的价值和意义了。
  那么,为什么科学民主精神没有像爱国主义精神那样自然、有机地融入国民素质(灵魂)的精髓,或者让我们看到它在举手投足之间的展现呢?
  
  科学民主精神的本土化
  
  问题之三:对科学民主精神如何理解与教育。虽然“五四运动”把“民主与科学”作为口号叫响,“五四”先哲们也曾经对其进行过全面深刻的诠释,但由于“民主与科学”并非中国本土自生,它们起源于西方,是西方现代文明的体现和产物,所以国人在举旗实践中难免有一个认识和探索的过程。对于今天的百姓而言,民主与科学的口号人所皆知,然而对科学民主精神的实质却未必都能领会。把科学混同于一种技术、一种实业,只看到它的物质价值;把民主仅仅理解为一种制度、一种形式,甚至认为民主就是“少数服从多数”、是党内的“民主生活”等等,所有这些似是而非、一知半解的认知,必然带来行为实践的不足与缺憾。因此,今天传承“五四精神”,最重要的还是要把科学民主精神的文化内涵和教育意义传递给民众,在国民的素质教育中,不仅要倡导独立的自我意识与个性解放,勇于打破神权与迷信,还要学会对人的尊重与理解,敢于创新和追求真理,以理性思维及态度面对人生、面对生活、面对社会的发展与创造。
  
  民族精神是底色
  
  问题之四:民族精神对科学民主精神的吸纳与融合。“五四运动”是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更置身于影响深远的新文化运动之中。然而,在中国奔向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比起物质文明的进步,思想文化建设的现代化尚显不足。文化现代化之所以步履维艰,是因为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现代文明之间的差异始终存在。学习西方,不可能是全盘的吸纳或简单的引进,其思想只有融入我们民族的风格和特色,才会为更广大的民众所认可和追寻。而这之中,根深蒂固的中国传统文化或理念也有优秀与糟粕之分,所以,在吸纳西方先进文化的过程中,我们还必须首先对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进行梳理和凝炼,提取精华,剔除糟粕。换句话说,要立新就要破旧,不破不立;而要有效的立新,又必须建立在充分融合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之上!可见,科学民主精神只有与我们民族精神的相关理念,比如“和文化”、“格物致知”等有机结合,才能化为我们心灵的需求,融入我们素质的精髓。
  总之,科学民主精神确为进一步整体优化、提高国民素质所必需,而其文化意义和教育精神则有待与中国传统文化深入融合,在此基础上,方能力促国民素质教育的扎实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