凯恩斯的中国病人
2009-12-29
中国市场 2009年3期
中国的财政刺激也许比你看到的少,但依然受到热烈欢迎。
当被问及中国将做什么事情拯救世界于金融危机,中国官员有一个样板答案:它的“最大贡献”就是让自己的经济运行保持平稳。人们很容易把这种陈腐的表达斥为无意义的借口。然而,他们错了。原因有二。第一,从一般意义上讲,中国官员的话没有错。中国持续快速增长可以大大减轻赋予国家的衰退。第二,本周宣布的大规模财政刺激方案表明政府确实有心尽力保持经济引擎的运转。
新闻头条显示的数据是4万亿元人民币,约占年度GDP的14%,可能是和平时期最大的经济刺激方案,然而实际规模可能要小得多。这份含糊的声明可能包括了大量已经早已指定的预算。它的十项措施覆盖了从粮食收购价格到增值税改革等方方面面,包括了基础设施、震后重建、医疗、教育和环保等。
然而,尽管这份清单读起来像是写给圣诞老人的信,但这个刺激方案仍然是朝正确方向迈出的一大步。它表明中国的领导人已经领会到危险,认识到他们有应对危险的财政和借贷余地,也许最重要的是他们发出了一个政治信号表明自己愿意这样做。中国已经出现经济放缓,而且明年的状况可能更糟糕。经过多年的双位数增长,甚至6%的年增长率都会给人以硬着陆的感觉,并将加剧社会紧张。
8%的压力
此次计划虽然尚未见效,但确实是正确的一大步。
中国领导人认为他们需要至少8%的年增长率以避免痛苦的失业——今年已经有数千小企业破产了。在基础设施以及鼓励国内消费的措施方面的投资是维持增长的最好办法,他们是正确的。中国不是九十年代的日本。它仍然是一个贫穷国家,道路和铁路仍然很大的改善空间,不过钱要花得适得其所,而不是浪费在奢华的政府建筑以及腐败地方官员的其他“纪念碑”上。此外,让钱流向穷人,流向卫生和教育体系,这样的方案也许能够解决荒唐的全球性扭曲——我们已经看到贫穷中国农民的储蓄其实是给西方消费者的无节制借贷火上浇油。
给他们养老金、医疗和土地,而不是税单
如果可以说服中国农村的8亿人花钱而不是存钱,那么较强劲的国内消费可能大大推进一个仍然向出口倾斜的经济体。但政府在这个结构性转变方面似乎不够全心全意:它宣布大量津贴出口的措施。而且在缓解中国民众的顾虑方面它做得太少:如何应对意想不到的医疗帐单呢?如何负担子女的良好教育呢?如何养老呢?特别是政府的医疗开支不足GDP的1%,低得可怜——而且在方案中无有意义的应对措施。
近期的社保范围扩大、农村《土地法》调整以保障农民能有效租赁土地使用权,这几件事情加在一起,可以看到“中国特色的新政策”。摩根大通经济学家李晶在近期的报告中写道。这些新政策还标志着胡锦涛和温家宝的执政高峰。胡温自2003年执政以来,一直强调对贫困农村的救助。他们致力于制定法规来实现这一承诺。直到现在,他们还常常受到来自党内反对意见的阻挠,这种意见认为政府的第一要务是保持经济高速增长。
现在如果有什么改革最能增加农民的收入:那就是,让农民拥有对土地的自主权。简而言之,近30年来,租赁土地不能给他们带来安全感,他们不能用土地抵押获得贷款。不久前中国出台了一项新的土地使用政策,但却是一个令人失望的结果。
摘自 英国《经济学家》2008年11月13日
编译 何乐
点评:中国绝对不能忍受低于8%的增长率。这是政府和多数学者的共同观点,因为增长是满足充分就业的起码前提。毕竟,中国的社会保障制度还不健全,居民生活负担较重,如果失业人口大增,中国将出现棘手的失业问题和社会管控危机。届时,面对众多嗷嗷待哺之口,政府也不可能拿出太多的钱一一满足。试想,人民内部矛盾如果失去了人民币的支撑,又如何保证顺利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