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荣智健:红色贵族孤单谢幕切

2009-12-29

中国市场 2009年20期

  历经商海沉浮的荣智健可能没有预料到,2009年的4月8日,一个中国人看来非常吉祥的日子’却可能成为他生命中的转折点。他最终没能以“光荣退休”之名结束自己半世纪的商海生涯,“退位让贤”的辞职信里多少包含着无奈,而更无奈的可能是,面对仍还处在漩涡当中、没有完全了结的中信泰富,他不知道还能够为它做些什么?
  
  荣智健失去了什么?
  
  中信泰富与荣智健无疑都有着深厚的时代烙印。
  在香港,荣智健掌管的中信泰富被戏称为“紫筹股”。之所以有这个奇怪的称谓,是因为中信泰富连年业绩优良,被视为蓝筹股,而同时由于荣智健背靠中信集团,又被看做红筹公司,红色配上蓝色,自然就是紫色。
  自上市起直到2009年4月8日前,他的实际掌控人一直是公司第二股东荣氏。荣家低调、优雅、神秘,充满了贵族气质。骑马、高尔夫、狩猎,曾接触过荣家的英国皇室很容易就能与其找到共通点。但香港政经界对荣家的共识却是:北京乃至香港政商界人脉最广、关系经营最深的家族。即使“特首”想从侧面与中央沟通,渠道通常都是荣智健。
  凭借着深厚的背景,荣智健长袖善舞。“公私分明、公私混合、共同投资、共同发展,”与大股东中信集团若即若离,这是中信泰富独特的经营方式。
  但一切也许已在4月8日戛然而止。从这—刻开始,荣氏家族在中信泰富的掌权宣生了结束。
  时间拨回到3月25日下午3时30允在香港太古广场会议中心。“这次是不是中信泰富有史以来第一次亏损?”记者问道。“是的,是第一次亏损。”荣智健答道。此话落地,瞬间静谧。尽管如此,他随后依然自信地表示自己有信心在2009年为公司扭亏为盈,并笑谈退休还是未在考虑中的遥远之事。然而不幸的是,这样的强作欢颜,只维持了十来天。因为现实,已不再容他自主布局进退方略。
  从1978在香港掘到第一桶金到上世纪八十年代末之后所向披靡的金融资本扩张,荣智健可谓一路叱咤得意,凭着“收购实业——入股——成为大股东”的思路,将中信泰富投资逐渐扩张至航空、地产、贸易、基础建设等各领域,19.08%的股权资产使他在中信泰富举足轻重。
  然而现在回过头去看,如果不是一路走来这么顺利,他会如此轻率地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风声鹤唳中,还大举投资澳元“累计期权”衍生品以致引发155亿港元的致命损失?再如果,他能时刻牢记他的曾祖父荣熙泰留下的遗训“固守稳健、谨慎行事、绝不投机”,将百年荣氏精神发扬光大,步步为营,还会这么一亏而不可收拾吗?
  可是,现在说如果,还来得及吗?
  4月11日上午,温家宝总理在回答港澳记者提出的中信泰富被查有关问题时说,对中信泰富发生的问题,第一,要根据香港特别行政区的法律和金融监管法规进行处理,内地和其他各个方面都不要干预。第二,在弄清事实做出处理后,要认真吸取教训。包括经营理念、经营方向、管理水平和加强监管等方面,都有不少教训值得吸取。
  可以想见,贵为荣氏家族第三代翘楚,67岁的荣智健将在这个春夏迎来他这一生中最困难的阶段。在未来的日子里,他须得要跨越三重门:第一重是财富巨缩之门,他的资产在不到—年时间里已从35亿美元跌到75亿美元,损失高达75%;第二重是祖传事业衰退之门,百年荣家代代相传的超高智慧成就的跨国财团,将因他而经受从未有过的低潮;第三重是司法之门,香港警方的强力介入,也许意味着他还将承担法律责任。
  
  当年故事
  
  警方介入后,荣智健已经避无可避。究竟失去了什么,最清楚的恐怕还是他本人。中信集团替荣智健结束“巨亏事件”后,大股东在中信泰富的持股量由29.44%增至57.56%,荣智健持股量则由19.08%摊薄至11.48%。
  在辞职信中,荣智健表示事件“在社会上产生了很大的影响,面对这个现实,本人觉得退位让贤对公司最为有利”。语句中不乏落寞,属于他的时代已经结束。
  “荣智健还有翻身的可能吗?”参与采访的记者听到了不下十次这样的反问。让行家看好荣智健的是他过往30年的“隐忍”与“张狂”。
  上世纪50年代末,当全中国还处于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有着极大反差的年代,16岁的他开着一部敞篷跑车,呼朋唤友,斗狗喝酒。父亲荣毅仁对这家中唯一的儿子非常看重,亲书了“稳、忍”二字赠之。荣公子也逐渐开了窍,大学毕业后在四川凉山隐忍了8年,抬路轨、搬大石。
  1978年,已经36岁的他毅然奔赴香港,凭借世家子弟在海外的人脉,以及早已磨练出来的平和外表。荣智健用父亲的100万港元起家,四五年间身家滚动到4800万美元。
  1986年,荣智健加入父亲的中国国际信托投资公司,成为中信香港的副董事长兼总经理。以其国内接受教育,国际商场打拼的魄力,荣智健得到了中央的认同,赋予了他极大的权利与支持。
  1986年至1996年,香港人喜欢用“收购香港”来形容荣智健。十年间,几乎每次他都是以小博大,几乎每次他都能获得成功。1987年趁香港股灾,他收购了国泰航空。1990年又收购了港龙航空,同年又成为香港电讯第二大股东。1991年用铁腕手段,荣智健以40亿元资金收购了资产值70多亿元的恒昌企业。
  中信集团前董事长王军是已故原国家副主席王震之子,他是这样评价这位部下的:他做任何大的事情都会告诉我,我也在多数隋况下都不会干预,他在生意上的眼光很好,所以他的建议我很少会不同意的。
  但在1996年,两人首次短兵相接。那年的冬天,荣智健只身飞赴北京,在北京长安街的中信大厦与王军单独会谈。春风得意的他想要走出与中信集团分家的第一步。在所有人眼中,王军与他父亲—样,刚毅不屈,据说当时中信集团内部高层没有人相信王军会同意荣智健的请求。但结果就是如此,以荣智健为首的中信泰富管理层获得了25%的股权,而荣氏也一跃成为中信泰富第二大股东。
  “听说当时荣智健动用了很多高层关系。”知情者事后表示,他巧妙地利用了1997年香港回归的背景,表示放股管理层,可以体现中央对香港的灵活态度,展示一个认同世界规则的中国政府。这是他最为成功的一次战例。
  时至今日,王军在接受香港媒体采访时依然表示,我不知道究竟有没有做错。
  春风得意马蹄疾,荣智健决定放手大干,从1996年到1998年两年间,中信泰富的商业帝国版图辽阔,从房地产、贸易到隧道再到民航、发电,包罗万象。但人算不如天算,1998年受亚洲金融危机影响,中信泰富不仅主营业务受到威胁,股票在二级市场更是风雨飘摇。股价如果大跌,用以获得数百亿贷款的质押股票会被“斩仓”还债。而无质押的债务也会被催逼,荣智健再度飞赴北京……最后,还是来自中央的大批资金帮他渡过了那次难关,他也依然保持着中信泰富二股东的地位。
  然而,十年后的这道坎,他再也迈不过去了。一子错,满盘皆落索,虽然荣家第四代已经在中信泰富里安根,虽然荣智健依然在股东会上有足够的影响。但在大股东绝对控股权面前,这些多少显得有些无力。
  红色贵族的幕布已经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