汶川市场灾后重建
2009-12-29鲍晓倩
中国市场 2009年25期
汶川大地震中,四川受损的13万个商业网点目前已经恢复了98%以上。灾区经济发展水平不一,各地市场服务体系也存在较大差异,重建因而成为灾区市场体系发展的机遇。四川省纳入重建规划的商贸流通项目735个,如今已开工284个,完工63个。
“优先恢复重建与群众基本生活和工农业生产密切相关的市场服务网点及流通基础设施,逐步形成布局合理、设施齐全、功能配套、结构优化的市场服务体系,为灾区生活和生产秩序恢复与社会经济发展提供市场服务保障。”《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市场服务体系专项规划》中提出了这样的要求。
商业网点“建起来”
不仅仅是要让商业网点“开起来”,更要进一步提升服务水平和质量,确保把市场体系建得更好。
杜忠华是四川彭州市隆丰镇新润社区“老邻居板房直营店”的营业员,“社区里有500多户居民,和我家一样,很快要搬进修建好的新房子。”新的期待在杜忠华的内心洋溢着:“老邻居商贸连锁有限公司”在镇里建起了一家农村商贸综合服务中心,板房店撤了以后,她将到那儿去工作。
从帐篷商店到板房超市,灾区商业网点的恢复最初是从满足最基本生活需求出发的。如今,确保商业网点“升级”成为灾区市场体系重建的一个重要方向。“在地震中,四川省有5000多个‘万村千乡市场工程’的‘农家店’和‘放心店’受损,这些网点已经全部恢复,保证了农民的日常生活需要。今后,在每个永久性集中安置点,至少要建设一个便民商店。”四川省商务厅市场体系建设处处长刘祥超说。
在四川,商务部指定的15家“万村千乡市场工程”承办企业和商贸流通企业,正成为市场体系重建的重要力量。
必需品“送上门”
无论是生活用品,还是钢材水泥等重建物资,灾区需要的都要“送上门”,而且要保证价格平稳。
为了在第一时间恢复灾区的商品供应,绵阳市工商局按照“安全、及时、简易、适用”的原则,选定市场全部垮塌的绵阳高新区永兴镇、普明街道办、农业科技示范区和北川擂鼓镇,规划建设了4个应急市场,安置商户1018户,保证了灾后商品供应。
水泥、钢材等物资是灾后重建的“必需品”。虽然汶川大地震导致四川省1300万吨水泥生产能力受损,但建材市场整体上供求平衡。今年春节前,四川省钢材流通协会组织了灾后重建100家放心钢材供应商到灾区市场,建立了钢材贸易商动态进出制度,做到向灾区市场供应的钢材“三放心”,即供应保障放心、质量品质放心、价格优廉放心,满足了灾区重建的钢材需求。
四川省商务厅市场运行调节处处长计小帅介绍说,商务厅对全省生活生产物资进行系统监测,每个星期向社会公布56种生活必需品价格,每半个月向社会公布重要生产资料价格。
农副产品“销四方”
通过“引进来”、“走出去”,以畅通的商流确保灾区的农副产品“销四方”,不仅是解决当前困难的需要,更是长远发展的需要。
随着重建步伐的加快,大批基础设施恢复之后,尤其是路通之后,灾区蔬果等农产品的运输压力已经越来越小。把服务体系重建与商贸流通发展结合起来,成为市场体系灾后重建中的各方共识。
汶川大地震后,四川不少地区的农副产品出现了“卖难”,商贸物流企业在应对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据四川省商务厅市场体系建设处处长刘祥超介绍,他们正采取“引进来”和“走出去”结合的方式,通过多种途径搭建流通渠道。“引进来”是指吸引国内外客商向市场建设和商贸流通领域投资,组织外来客商进入四川采购;“走出去”则是利用重建机遇,组织本地生产流通企业到省外开展商品展销。(来源:《经济日报》2009年5月10日编辑/王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