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时代工业品批发业不会消失
2009-12-29宋则
中国市场 2009年25期
迄今为止的大批量生产必然导致工业品、农产品的大批量流通。其中,基于产品实体的物流(运输、仓储)会始终存在,并不断提高效能;基于买卖的商流也将始终存在,但会不断改变存在形式,尤其是批发商、批发市场和批发业。有人称:信息时代、互联网时代,就是批发商和批发业的末日。这是误解!
批发业内容与形式的依存
批发商、批发业和批发交易市场是内容与形式的依存关系。其中,批发商和批发业总要寻求适合于自己的形式或载体,才能得到顺利地发展。在批发商、批发业和批发市场这个相互区别、相互关联的系列命题中,核心和基础是现代批发商作为经济主体如何长大、做实、做强。在这个基础上,各类批发商在总体上形成批发业(按经营品种还可划分得更细)。批发商作为主体,在空间上的聚集则形成有形的批发交易市场。忽视这种关系,常常会导致政策失误。
现代批发业是众多现代批发商(批发企业)共同促成的基础性流通产业,从经营对象看,大体分为农产品批发业、工业投资品批发业和工业消费品批发业。各种现代批发业通常表现为众多批发商依托现代科技、管理手段,大批量从生产商进货,并组织分销的经济活动。与现代零售商相比,现代批发商不是直接面对千百万最终消费者和用户,而是面对具有一定购销批量的中间商和零售商。与大批量现代生产相适应,需要低成本、大批量地组织货源、储备商品,并大批量组织分销。这种以低成本支撑的“大进大出”的经济优势,使批发商和批发业成为现代市场经济不可缺少的内在组成部分。在中国,工业品摊位制专业批发市场及其批发商是值得专门研究的现象。
更重要的是,批发商是市场经济和市场机制的人格化的集中表现,现代市场经济就是现代批发商配置资源的经济。作为现代批发业的主体,现代批发商天然具有降低成本,裁决优劣,防止欺诈,满足需求,优化资源配置和提高整体效率的功能。
批发商的发达程度是衡量市场组织化程度的重要尺度,是流通领域不可取代的重要环节,也是新时期壮大批发市场的关键。当我们接受“市场经济就是以市场机制调节为基础配置资源的经济” 的基本判断时,实际上就包含了对批发商重要地位的确认,即批发商就是市场机制配置资源的人格化的集中表现。从批发业、批发商和商品批发市场发出的每一张订单、每一个信息,都在牵动众多相关产业和企业的命运,都在引导着他们的经营行为,从而都在调节着、配置着稀缺、宝贵的资源。可以说,迅速崛起的日益现代化的批发商、批发业和批发市场,在中国经济结构调整中发挥着成本最低、无可替代的巨大作用,这是一种不易察觉、不事张扬的“看不见的手”的“无私奉献”,远比政府一再出台却效果不佳的昂贵的结构调整政策要经济实惠得多。事实证明,企图排斥市场,越过批发环节,直接由政府主导资源配置和结构调整,除了“交不完的学费”,粗暴糟蹋纳税人的血汗钱,很少有别的结局。
改变的,只是存在形式
三次政策失误阻碍了中国现代批发商和批发业的正常发展进程。第一次:改革初期“三多一少”政策中的“少环节”,使原有的国有批发业没能进行应有的体制、机制转换便急速萎缩消失,中国现代批发业失去了一次重要机遇,为后来发展市场经济埋下了隐患。
第二次:改革中期采用放任圈地、铺摊子大建摊位制批发市场来取代现代批发商主体培育的政策,致使现代批发业的快速发展失去了第二次重要机遇,并为市场经济秩序越加混乱、诚信危机日益加深滋生出一个乱源,导致交易风险和防范成本直线上升。
第三次:90年代后期的一种倾向性观点“雪上加霜”,也阻碍了现代批发业的成长。这种观点认为,现代信息技术、电子商务和现代物流的出现,标致着批发业寿终正寝、走到了尽头,从而在政策上导致了进一步忽视发展现代批发业的后果。其实,现代信息技术、电子商务和现代物流的出现,正是国内外流通业包括现代批发业催生的结果,它们的出现并没有取代现代批发业,而只是改变了现代批发业的存在形式。另外,基于大批量采购的大型零售商的崛起,模糊了批发商和零售商的原有概念和边界,大批量的交易更多落入了大型零售商之手,使人误以为批发商弱化。其实这只是批发功能的转移,而不是批发业的消失。
批发企业、市场或批发商的影响力大小有客观标准,不是靠自封,而是看外产外销所占比重这一重要指标。最实用最简洁的分析法是四大流量流向(所占比重)分析法。即:地产地销;地产外销;外产地销;外产外销。只有第四类最少受到本地市场容量的限制,影响力较大的港口城市、辐射力强的城市以及专做大进大出生意的批发企业通常会达到很高份额。一个城市、一个市场或企业可以据此分析这些指标比重此消彼长的变化及其来龙去脉,来为决策和规划提供重要的客观依据。
壮大工业品现代批发业当是重中之重
中国经济结构、流通产业结构调整下一阶段的政策重心除了整顿、规范由小商贩构成的批发市场以外,要将主要注意力转向对大批发商的培育,特别要开发出能够与国外商家抗衡的大批发商,并以此为基础,推动三大阶段性转变。
批发商是批发业和批发市场的主体。在新时期,抓批发市场建设必须抓住提高市场集中度、培育现代批发商这个要害,而不可以继续到处“圈地”、“摊煎饼”复制乱哄哄的小商贩集聚场所,否则就是不得要领。
“十二五”期间要抓住这个新增长点的关键,一是要推动国有工业企业、商业零售企业改革、转制,同时对近些年来各类企业另起炉灶,自发建立起来的各种分销机构,通过市场化途径实行专业化资源重组,按照商品特点、流通环节的客观需要,在平等互利、合理分工原则基础上,有意识地引导和促成一批具有现代规模、专业化的国有大批发商。
二是要放宽政策,有针对性地鼓励非国有商业企业和个体、私营商贩,把自己的批发生意“做大”,通过改组现有的众多摊位制专业商品批发交易市场,调整其原有市场主体的经营批量过小的组成结构,促进市场成交额向大批发商集中,引导他们参与更多品种、更大范围、更大批量的商品交易,赋予其权利,明确其责任,同时对他们的交易行为和经营状况实行有效管理。而批发商经营规模越大,通常会越加讲求自身的声誉诚信和形象,这种“内在自律机制”会反过来从根本上提高诚信服务、市场信誉,降低管理成本,逐渐使目前“搞运动”、灭火队式的的突击检查成为多余之举。
三是努力解决批发商、批发业和批发市场存在的诸多现实问题。诸如,目前经营产品过于传统、雷同,对名特优新精等替代产品的引导、开发还明显不足,进入市场的批发商规模普遍过小,市场的科技含量和现代物流配送水平还不够高,管理手段还不够先进等值得关注的现实问题。在这个过程中,批发商、批发业和批发市场要充分发挥自己的开发功能,成为彻底改变广大制造商一无知名品牌、二无核心技术、三无销售渠道、四无商业信誉这样一种被动局面的重要基地,并进而成为国内外知名的出口基地和国际化的采购中心。
中国迫切需要相当数量高起点、辐射强、真正有“大进大出”实力的大批发商。因此,需要根据“等量资本获取等量利润”的回报率原则,打破部门、行业、地区的局限,为有志投身商品批发产业的国有生产企业、商业企业和非国有大小商人们,提供有足够吸引力的宽松环境。在中国产业调整的大背景下,迫切需要以开发批发商为目标,调动和重组现有资源进军商品批发领域,促进从旧体制“走过来”的企业和改革之后“冒出来”商贩殊途同归,共同“发现”新的商业机会,为繁荣中国的批发产业做出应有的贡献,共同推动市场流通结构的合理化与批发环节现代化。完成这一历史性跨越是中国土生土长批发商、批发业和批发市场的未来和希望。
宋则简介
宋则,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社会科学院财政与贸易经济研究所流通产业研究室主任。1993年10月被授予国务院“国家有突出贡献专家”荣誉证书,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下期预告:“特色的摊位制工业品专业批发市场模式尚未过时” 宋则教授专门针对中国特色的摊位制工业品专业批发市场模式还存有较大的发展空间这一问题展开论述。独特的视角,新锐的观点,权威的分析,系列刊出,敬请期待!
(编辑/王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