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对孪生市场的关系透析北京市场商品质量监管制度
2009-12-29迟尚诚
中国市场 2009年30期
迟尚诚,男,37岁,山东青岛人,现为北京市工商行政管理局崇文分局副局长。1991.9—1995.7 北京机械工业学院本科生;1997.9-2000.7中国政法大学双学士;2003.1—2005.6北京大学公共管理硕士(MPA);1995.7-至今,北京市工商行政管理局干部。从事工商行政管理工作15年,长期在市场管理的一线工作,与各类经营者有广泛深入的直接接触,有一批长期、固定的观察样本。对市场中的运作模式和运营细节比较了解,对流通领域的变化和新特点有较直接的感触。从中能发现很多我国商业流通领域特有的东西,关注的重点是市场中的自发性经济行为。
红桥市场是2008年北京奥运的官方推荐购物场所,成立于1979年,水产品区位于市场的地下一层,从市场开办初期,水产品就是市场的龙头产品,曾经是北京高档水产市场主要供应地。随着市场规模的扩大,红桥水产品市场已经不能提供更大发展空间,1996年,在与红桥市场一路之隔的北京市公交公司电车修理场,成立了北京天民水产批发市场,占地面积2万平方米,是当时北京城区内最大的生鲜类批发市场,产品还远销到北京周遍地区,以及华北、西北、东北,最远到达新疆。曾经占有全市高档水产品80%的市场份额,其市场覆盖率之高,是生鲜类批发市场中少见的。本文主要是以北京红桥市场水产部与北京天民水产批发市场作为调查对象。之所以称它们是孪生市场,是因为这两个市场有高度的关联性。红桥的商户从天民进货,天民的商户以前基本上都是红桥的,有些商户甚至是在两个市场都有摊位。天民以批发为主,特点是“专业化”、
“批量化”;红桥市场以面向终端的零售为主,体现种类齐垒的优势。二者已经形成了优势互补、错位竞争的局面,也是一条完整的由批发到零售的流通产业链。这两个市场形成了北京鲜活产品的典型流通链。
红桥市场水产部与天民市场商户数、商品数、进货来源的调查情况
2007年3月底,红桥市场进行升级改造,调整产业结构,关闭其水产部。2007年初,天民水产市场因地处北京城市功能核心区,不适合搞水产批发,逐步进行关停,到2007年9月彻底停业。本文数据来自两市场停业整顿前夕。两个市场共发放调查表300多分,回收有效答卷252分。
“抓源头、抓批发”是市场商品质量监管的关键
流通领域的关键环节在批发。流通领域的食品安全监管与主体行为监管有质的区别。对食品的监管要求落实到的监管单位是“种类”、
![](https://img.fx361.cc/images/2024/1223/JuVbcAbfMkzKHpkghwvCSw.webp)
“规格”和“批次”。批发环节经营品种相对较少,但如果管到“批次”,工作量会呈几何级数递增。把“监管主体和行为的路径”移植到对标的物监管中显然是行不通的。如果我们采取抓住进入天民市场第一个环节的做法,天民市场的数据中322个品种有56个来源于本市场,就会减少17.4%的工作量。红桥市场中158个品种中有72个品种来自天民市场不用再重复管,减少45.6%的工作量。如果把整个北京作为一个大市场,重点管好进入北京的第一环节,则:作为直接联系产地的第一批发环节,天民市场的监管品种由322变成了214;作为零售环节的红桥则变化更明显,由监管158个品种减少到监管58个。其作用是不言而喻的。如天民市场中的虾和鲈、鲑鱼。虾的销售是市场举办基围虾早市,产地运虾车直接运虾进京销售给商户{天民市场的商户联合成立了鲈、鲑鱼协会,联合到产地统一进货,到北京以后由会员分销,几乎控制了整个北京的鲈、鲑鱼销售。工商部门在落实这一部分产品的索证索票方面就非常简单,抓住一个关键环节即可。从下表的数据中可以看出,抓住两个关键环节可以减少47个品种的监管工作量,占天民市场总监管量的14.6%。
落实“进货查验记录制度”是加强市场商品质量监管的必由之路
北京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牵头北京的食品安全监管多年,在食品安全管理方面做了很多的探索,也取得了巨大的成绩。
“进货验收、索证索票、台账记录”等做法就是在实践中总结出来的行之有效的方法。在2003年施行的北京市政府令《北京市食品安全监督管理规定》中,以地方政府规章的形式予以确定。2008年,该内容又被地方行政法规《北京市食品安全条例》上升到地方法规。2009年《食品安全法》把食品经营企业应当建立食品进货查验记录制度上升为国家法律。
“进货查验记录制度”,也就是俗称的“索证索票、台账记录制”,目前也被推广到其他重点商品的质量监管工作中。是流通领域的食品安全监管中涉及面最广、落实难度最大的一项基础性工作,经常会出现记录不全的现象。完善台账记录制度,对提高商品质量、食品安全监管水平有很重要的意义。一是可以使准入制度得到落实,将无证无照经营者挡在门外。二是通过对每一批次合格证的查验,可以提高商品的质量。三对问题食品的召回、惩罚性赔偿和案件查处等工作提供基础数据。
搭建北京市场流通领域食品(商品)登记系统的构想
在流通领域进行商品质量、食品安全的监管重点在渠道,而不是商品。如果把北京流通领域作为一个统一的整体市场来看,关键要抓住“进入市场”的第一关。政府部门可以在网上搭建一个流通领域食品(食品已经有法律支持,以后也可以扩展到其他商品)登记系统,要求进入北京市场销售的食品必须在网上电子化登记经营主体、供货者的许可证和食品合格的证明文件;记录食品的名称、规格、数量、生产批号、保质期、供货者名称及联系方式、进货日期等内容。否则不能在京销售。重点要求是:不是面向消费者的批发活动必须在网上登记商品的销售去向。下级经销商在收到货物时进行网上确认,查验相关证明,进行数量确认,以此类推直到零售商。这样利用现代化手段可以减少很多的重复录入、重复索取许可证和合格证等一系列问题,主体资格数据可以批量导入,货物名称、规格、保质期变化也不会太快只有生产批号不同,通过商品条形码的扫描也可以解决快速录入的问题。没有上网条件的经营主体,政府可以利用现代的无线网络技术开发专用的终端,其成本不高且具备可行性,同时可以提高小店铺的管理水品。这个系统将来可以往上下游扩展,拓展生产领域和餐饮服务领域。
商品在流通领域的分散性使流通领域商品质量、食品安全监管有天然的劣势,但流通渠道的稳定性和特殊地位,又使在流通领域进行监管有特殊的意义。产品只有变成商品才有价值。产品通过一定的销售渠道才能到达最终消费者手中。2001年中国正式加入世贸组织,承诺实行流通领域的对外开放。但直到2004年12月我国政府才允许设立外资商业企业,施行了长达三年的保护期;经常见诸于报端的大型连锁超市对上游企业的控制和不合理收费。建设这个网络不仅有现实层面的管理意义,对保障国民经济运行的安全性有一定的战略意义。同时,如果某个地区所有的流通企业都登录该网站进行必须的操作,则其中也蕴含着巨大的商机,完全可以实行政府搭台,企业化模式运作的方式,降低相关费用,进入一个消费者、经营者和政府都受益的良性循环,该做法如果能推广到整个产业链条效率会更高。
“草根信用”是加强市场商品监管的有益补充
市场经济是一种非人格化的信用经济,在消费者的眼中,也许有形市场、小门小店往往会有信用程度不如大型百货商场、超市的感觉,大型连锁超市凭借其规模化优势,价格谈判中很有优势,但同样商品,超市价有时不如市场有优势,笔者究其原因发现源于市场中存在的“草根信用”。个体工商户在销售链上形成一种基于个人人格的信用体系,这种信用不同于市场经济、社会化大生产中的非人格化信用,更像基于我国传统自然经济的熟人社会中形成的信用,对熟人和陌生人有完全不同的对待标准。商户之间的经营行为体现了高度的信用化经营,进货、发货往往都是一个电话,其间的交易成本几乎为零。这种信用是自发形成的,笔者称之为“草根信用”。信用对降低交易费用有决定性意义,制度经济学从交易费用的角度分析企业的边界,发现当企业内部交易的费用等于两个独立主体之间的交易费用时,企业停止扩张。换句话说就是:交易费用的降低使小规模经营者形成庞大的产业群,战胜了大型企业。因为这种“草根信用”具有人格化特点,所以稳定性很强,不会轻易改变销售渠道。
(编辑/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