摊位制工业品专业批发市场模式尚未过时
2009-12-29宋则
中国市场 2009年30期
“摊位制批发市场,已成为最有乡土气、颇具中国特色和发展前景的商品交易方式和市场交易组织,这一模式还要不要再发展,如何再发展,是当前迫需回答的重大问题。”
作者简介
宋则,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社会科学院财政与贸易经济研究所流通产业研究室主任。1993年10月被授予国务院“国家有突出贡献专家”荣誉证书,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以市场大省浙江为代表的批发商、批发业和批发市场创新在流通创新当中,有可能是最有乡土气、最具中国特色的组成部分。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流通现代化的步伐逐步加快,但也出现了重城市、轻农村,重沿海、轻内地(中西部),重零售、轻批发等值得注意的倾向。其中,源自20世纪80年代初、如今遍布全国城乡的各类摊位制批发交易市场还要不要再发展,以及如何再发展,是当前存有争议且迫切需要回答的重大问题。
“摊位制批发市场已成为最有乡土气、颇具中国特色和发展前景的商品交易方式和市场交易组织。”
长期以来,批发业、批发商和批发市场在中国时常受到非难和指责,从理论到行动,围追堵截愈演愈烈,致使早已存在的一种倾向得到进一步加强,即在流通业发展创新问题上“重零售、轻批发”;在批发业发展创新问题上以偏概全,
“重支流、轻主流”、
“重制裁、轻扶持”,有时索性成为“重点打击的对象”,必欲剿灭而后快。这种简单化、盲目照搬、无视国情、违背规律的错误倾向和情绪必须予以澄清、纠正,对商品批发交易市场的地位和发展前景等一系列重大问题需要重新看。
作为批发业和批发商的存在形式,以义乌小商品城为代表的摊位制商品批发交易市场的最新动向显示,第一,商品批发交易市场绝非已经气数已尽,而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需要重点精心培育和长期紧密依靠的市场组织形式,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实现全面小康的重要杠杆和有效机制,这个基本判断不能动摇。第二,自发性是市场的灵魂,充分尊重和宽容自发性就是尊重千百万人的创造力、生产力和基本经济权益,就是尊重市场经济规律。对商品批发交易市场存在的诸多问题不容回避,但不能简单化,必须标本兼治、以疏导为主,在思路创新和不断发展中求得妥善解决。第三,土生土长的批发商、批发业和批发市场经过改造和提升,同样有资格进入现代化和国际化的新阶段,因而是新时期中国流通创新所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由批发业和批发商支撑起来的批发市场的地位和作用需要再认识,土生土长的“批发经济”和千百万勤劳致富的“批发人”对解决中国面临的一系列重大难题功不可没。发端于20世纪80年代初的中国商品批发交易市场,几经风雨、几番创业、如今已发展壮大、遍布城乡,无法替代;在流通创新、流通现代化总进程中,摊位制批发市场已成为最有乡土气、颇具中国特色和发展前景的商品交易方式和市场交易组织。
在中国,摊位制批发业、批发商和批发市场涉及到数十个大类、几十万个品种的农产品、工业消费品和工业投资品以及相关的产业链和商品流程,明白确凿地展示了批发市场在国民经济发展当中的巨大贡献和重要地位。
摊位制批发市场为众多批发商提供了一个个“大进大出、快进快出”,“买全国、卖全国”,辐射半径和交易功能日益强大的交易平台。义乌市场80%的商品来自外地,80%的商品又销往外地,80%的经营者是外地人或受外地人委托的本地人,即三个“80%”显示了大型批发市场及其强大功能的典型特征。可以说,以义乌为代表,中国原来意义上的传统、落后、伪劣假冒充斥,因而颇受指责、多存误解的批发市场,正在发生质的飞跃和转变,最具中国特色的流通创新已经开始在遍布城乡的批发市场悄然兴起。
这些土生土长的摊位制批发环节和批发市场及其牵动起来的经济生活,最直观、最真切地展示了市场经济在中国的顽强生命力,蕴含了中国经济发展中低成本、劳动密集型的最大优势。
“现代批发体系迟迟未达到应有的规模和水平”
目前,中国市场流通结构十分奇特。一是现代零售商、零售业异常活跃而依托现代科技、管理的现代批发商非常沉闷,现代批发体系迟迟未达到应有的规模和水平;二是种种“销售难”的状况,不仅没有促成批发商的成长,反而抑制了其发展的机会。这种状况出自两个基本原因。
第一,原计划体制下国有批发商业萎缩,没有能够在新时期转换机制、脱颖而出。一方面,生产企业片面强调“减少环节”,越过批发商自行销售产品;另一方面,零售商越过批发商直接从生产厂家进货。如此“两头挤”,本应具有重要地位的、符合市场经济需要的批发商业体系,始终未能出台亮相、发展壮大。
第二,非国有大批发商在新时期未能及时成长起来。目前,中国有许多大大小小的摊位制批发市场,年销售额也很可观,但不必讳言,细一观察,这种销售额大多是“攒鸡毛凑掸子”凑出来的,并未因此培育起多少个成气候、成规模、大进大出、举足轻重的现代大批发商,绝大多数摊贩充其量不过是一批几十年如一日、十分原始、很不规范、永远长不大的“小老树”。这样的“小老树”再多,也并不代表未来,更不代表中国商品批发市场发展的方向。改变这种状况是新时期批发市场实行流通创新的关键。
目前,摊位制批发市场的市场集中度普遍过低,市场主体的经营规模普遍过小,市场成交额极度分散,因而是导致摊商“小、散、差、乱”,批发市场信誉不高、伪劣假冒、藏污纳垢种种弊端的最重要基因,极大地损害了批发市场的形象,也制约了后续发展。可以说,进入批发市场的批发商规模普遍过小是最突出的弱点。
“精明的外国巨商已经在悄悄填补‘中国的空白’,‘抢滩’使他们获得了巨大利益。”
摊位制批发市场功不可没,但同时中国由小商贩为主体支撑的传统批发市场已经相对过剩,而象样的依托现代科技手段、经营管理手段和财务结算手段的独立大批发企业却严重不足。这一强烈反差是中国目前商品批发市场的症结所在,也是长期以来市场建设重数量、轻质量,重批发场所建设、轻市场主体培育等政策偏差导致的必然结果。而国外大批发商的纷纷涌入,迫切要求中国加速的政策调整,尽快走出误区,扭转现况,学习借鉴国外对手的经验,将摊位制批发市场培育推向以发展独立现代大批发企业为主体的新阶段。
值得注意的是,当中国商界在越加拥挤的零售业争抢得不可开交而批发业由小商贩唱主角的时刻,精明的外国巨商已经在悄悄填补“中国的空白”,“抢滩”使他们获得了巨大利益。
需要中国商界关注的所谓“批发革命”的最新动向,一是批发资本多元化,制造业资本与零售业资本均大量快速注入批发领域;二是批发企业模糊化,不少企业的法律身份或存在形式是物流中心、配送中心,而实际上从事大量的批发业务;三是经营机构大型化,职能综合化,即批发规模庞大,综合配套服务,辐射面广,通过大额订单控制“上家”制造商和“下家”零售商的能力很强;四是高度依赖信息技术。
趋势动向:中国摊位制商品交易市场正在发生相互关联的三大阶段性转变
1、中国商品交易市场发展重心的阶段性转变。即从交易空间的聚集场所建设转向对交易主体的现代大批发商、大代理商、大经销商的培育,交易商户的市场集中度在提高。市场主体到位、实力增强、集中度提高,带动中国商品交易市场的整体创新和提升,市场功能强化、科技含量提高、市场秩序好转、社会形象改善。
2、中国商品交易市场发展状态的阶段性转变。即在竞争中优胜劣汰,从点状发展转向链式、网状发展,商品交易市场的市场集中度在提高。实现商品交易市场合作、兼并、联网、连锁,从相互隔绝、单打独斗、低水平重复、外延数量扩张转向交易资源收编整合,流通渠道连锁式发展、网络状、专业化、内涵化扩张。中国商品交易市场的网络化发展,已经成为降低工农业产品生产成本的重要因素,增强中国整体竞争力的重要力量,提高城乡居民生活质量的重要保证。
3、中国商品交易市场发展空间的阶段性转变。即从内向型转向外向型,从发挥国内比较优势,参与、影响国内分工,
“买全国货、卖全国货”转向发挥国际比较优势,参与、影响国际分工,
“买全球货、卖垒球货”,从国内采购中心转向世界采购中心。
(编辑/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