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维吾尔族女子的美丽人生
2009-12-29景双善
伴侣 2009年9期
阿斯姆古丽·阿卜杜克热木,1988年出生在新疆疏附县乌帕尔乡2村12组的一个普通农民家庭。2006年6月,成绩优异的阿斯姆古丽·阿卜杜克热木高中毕业了,看着年迈的父母拖着多病的身躯,守着几亩薄田日夜不停地辛勤劳作,维持一家六口人的生活,供养她们四兄妹读书,她心里很不是滋味,她含泪离开了学校,回家务农,帮助父母操持这个家。
阿斯姆古丽·阿卜杜克热木非常勤劳,但每天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业劳作,这一年家里收入还不到8000元,家庭人均纯收入不足1400元。受过高中教育的她不甘心就这样把自己的一生束缚在有限的土地上。她开始思考自己的未来。就在她极度苦闷和彷徨的时候,一个好消息传来了,县上组织大批初高中毕业的农村女青年到天津务工。
阿斯姆古丽·阿h杜克热木抱着改变家中生活条件,减轻父母负担的愿望,主动报了名。没想到回到家里,却遭到了父母的坚决反对。在父母的传统思想观念里,维吾尔族女孩子是不能抛头露面的。经过乡领导乡干部多次上门动员走访,做思想工作,父母终于同意了。面对这样难得的机会,阿斯姆古丽·阿卜杜克热木暗下决心一定要学到技术学到真本事证明给他们看,女孩子也不比男孩子差。她怀着对外面世界的憧憬和向往,踏上了东去的列车。
2007年1月28日,20岁的阿斯姆古丽·阿卜杜克热木在政府的帮助下从家乡疏附县来到了天津滨海新区,成为天津兰奇塑胶有限公司的一名操作工。
刚进兰奇公司时,像许多第一次赴内地打工的维吾尔族女孩一样,阿斯姆古丽·阿卜杜克热木遇到的最大难题就是语言不通。因为不会汉语,阿斯姆古丽·阿卜杜克热木无法与技能培训班的师傅直接交流,听不懂动作指令要求和相关生产术语,以至于操作流程常常被迫停顿下来,影响到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面对困难,阿斯姆古丽·阿卜杜克热木没有打退堂鼓。她深知,只有掌握过硬的技术,才能在这样的城市里干出成绩,必须掌握过硬的技术,才不会被激烈的市场竞争所淘汰。她告诉自己:“既然出来是为了让家里脱贫,让家乡致富,我就不能被困难吓倒。我要学好汉语,学好技术,努力工作,为父母争气,为家乡争光!”于是,阿斯姆古丽·阿卜杜克热木把学习汉语当作每天的头等大事,在车间向汉族师傅学习生产用语,按规范操作,不放过每一个细节;工余时间找带队老师讨教,从最基础的汉语对话学起,锻炼口语能力;晚上熄灯了她也不肯休息,打着手电筒阅读双语培训教材……一个月后,阿斯姆古丽·阿卜杜克热木不仅能用汉语和班组长进行生产操作上的交流,而且在阶段性操作技能比赛、测评中她的成绩也是优秀的。
经过几个月的刻苦努力,阿斯姆古丽·阿卜杜克热木高标准地掌握了公司的脱膜包装业务。当年4月,她被提升为生产部脱膜包装组E组的组长。
兰奇公司副总经理王洪明说:“这里的职工当组长至少需要两年的时间,而阿斯姆古丽·阿卜杜克热木仅用了4个月的时间,她成功的奥秘,就是勤奋。”
E组24名员工是清一色的维吾尔族女工,她们的年龄大都在18-22岁之间,由于都是第一次出远门,员工们思乡心切、郁郁寡欢,工作也受到了影响。每当这时,阿斯姆古丽·阿卜杜克热木便把大家召集在一起做思想疏导工作,让大家明白出来打工的意义,一起聊天、跳舞、唱歌,参加企业组织的文娱活动。慢慢地,员工们的思乡情绪淡了,自信的笑容多了,工作上心了,天性展露的新疆姑娘成为兰奇公司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在阿斯姆古丽·阿卜杜克热木的带领下,E组很多人成为了公司的操作能手。2007年,阿斯姆古丽·阿卜杜克热木所带领的生产部E组被滨海新区工会授予“学习型班组”荣誉称号。她本人也被评为“天津市开发区、保税区建功立业”活动优秀建设者。全组员工入选公司“年度优秀员工”,并参加了公司“2007年秋季优秀员工北京一日游”活动。
辛勤的汗水换来了丰收的果实。2008年4月,阿斯姆古丽·阿卜杜克热木被评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优秀农民工先进个人。近日,她再次获得全国先进农民工的称号。
当一朵朵象征荣誉的大红花佩带在姑娘们胸前时,她们忘不了她们的好组长阿斯姆古丽·阿卜杜克热木。同样,天津兰奇塑胶有限公司也忘不了这个积极进取,为企业做出贡献的新疆姑娘。2008年3月,因阿斯姆古丽·阿卜杜克热木工作表现突出,经公司推荐,阿斯姆古丽·阿卜杜克热木被评为2008年度天津市劳动模范。对此,公司副总经理王洪明说:“也许阿斯姆古丽·阿卜杜克热木的事迹不是最突出的,但作为一个从农村,尤其是从新疆南疆的贫困乡村走进城市、走进企业打工的维吾尔族姑娘,阿斯姆古丽·阿卜杜克热木身上具有一种难能可贵的品质,那就是对美好生活的不懈追求,以及为实现梦想肯付出、不放弃的进取精神!新疆姑娘是好样的!”
2007年11月20日晚,公司新区的一个车间因电路问题引发火灾,给公司造成了一定的经济损失。面对被烧毁的车间,阿斯姆古丽·阿卜杜克热木心情无法平静,默默地落下了眼泪。次日傍晚,她就带着19位新疆姑娘找到公司领导,提出要把一个月的工资捐献出来,以表示对公司的心意。
公司董事长王屏生对刚来才几个月的这些新疆姑娘们的举动深表惊讶,他问阿斯姆古丽·阿卜杜克热木为什么要这样做?她回答道:“我们虽然才来3个多月,公司却给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工作和生活条件,现在公司有了困难,作为员工,我们应当尽一份力!”
王董事长深受感动。他在高度赞赏新疆姑娘的高贵品质的同时,真诚地说:“大家的心意我领了,可工资不需要捐!”
在记者向王董事长求证此事时,他说:“从这批新疆姑娘身上我感受到了什么是人间真情,什么是民族力量,也看到了公司和国家的美好未来,可以说,我得到了无法用金钱来衡量的最宝贵的东西!”
当“5.12”四川汶川特大地震灾害发生后。阿斯姆古丽·阿卜杜克热木从电视上看到灾区的灾情,忍不住哭了。她的家乡乌帕尔乡也发生过地震灾情,她听父亲讲过1985年8月乌帕尔乡发生7.4级强烈地震,造成了许多的人员伤亡,家园也毁了,他们是靠来自全国的亲人捐助才重建家园,才有了今天的生活。她主动捐出200元钱,还倡导姐妹们也献出一片爱心,尽绵帛之力。同来的姐妹们,你50元,她100元,传递着一份爱心。
阿斯姆古丽·阿卜杜克热木说:“要做就做最好的农民工。”为了这个目标她一直努力着。她经常给家里打电话,介绍在天津的见闻,还把打工的钱寄给父母,目前,她在兰奇的月均工资为1500元。她打工一年的收入是她家一年纯收八的2倍。家里用她寄回来的钱买了拖拉机、洗衣机等,还有了积蓄。家里的条件改善了,生活富裕了。她还告诉家乡的亲人,还是要到外面见见世面,多学技术,只有凭真本领、硬功夫才能找到更多的活路,得到更多的劳动回报。
从普通的农村打工女到天津市劳模,再到全国先进务工者,阿斯姆古丽·阿卜杜克热木的事迹在家乡引起强烈反响,她时刻没有忘记家乡父老,回报社会,带领家乡兄弟姐妹共同致富。在她的介绍和影响下,该乡有800余人到内地务工。
阿斯姆古丽·阿卜杜克热木说,想在这里再干几年,多挣些钱,将来返乡后在村里办一个双语幼儿园,让更多的孩子学习汉语,从小了解我们伟大的祖国,用自己勤劳的双手改变家乡贫困落后的面貌。这,也是在外务工的新疆青年的共有心声。她们同时坚信:劳动光荣!我劳动,我收获;我劳动,我富裕;我劳动,我快乐!
编后:观念决定思路、思路决定出路。她们在带回资金、带回技术、带回信心的同时,也带回了新的发展理念。劳务精出不仅让农民群众经济上有所收获、观念上有所变化,同时也激发了他们改变自我、改变生活、改变命运的潜能。
可以预期。这些务工青年返回家乡后。将现代文化理念和城市文明带入新疆农村,继而潜移默化地影响家乡农民的思想观念和生产生活方式。又通过他们的现身说法厦其影响,使更多的农民接弃旧观念、树立新意识,实现“要我输出”到“我要输出”,从思想深处实现“出去一个人,富了一家人;出去一批人,影响几代人”的新跨越。
责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