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义动人:她选择终身不嫁为哪般?
2009-12-29旭风
伴侣 2009年12期
“要我放弃这两个老人,你就不值得我嫁。”陆玉珍,广西靖西县一名普普通通的女子,自愿上门去赡养两个非亲非故、无依无靠的老人:为了让老人得到照顾,她拒绝了众多男子的求婚,30年来一直单身。她书写了旷世奇有的大爱。因为她的大爱。网民称她是“中国的女儿”。2008年11月,陆玉珍被民众选入中国文明网举办的“中国好人榜”。“爸爸妈妈,我要离开家里了”
1976年夏天的一个晚上。吃过晚饭后,33岁的陆玉珍表情凝重地对父母说,“爸爸妈妈,跟你们说件事,我要离开家里了。”
“是吗?”母亲一脸的惊讶,但很快转为喜悦,“说上人家了?”
然而心头的喜协还未来得及在脸上表现出来,女儿的一番话又让做母亲的大惊失色。“我不是要嫁人,我是要去龙门村落户,和两个老人一起生活,照顾她们。”陆玉珍说。
还是在年初,担任靖西县果乐公社交怀大队妇代会主任的陆玉珍,到龙临公社兽医站参加县里举办的兽医学习班,学习期间,她寄住在龙门村王美鹤家里。这是一个特殊的家庭,家里只有两个人,51岁的王美鹤和68岁的王瑞金。两人虽然同姓,却没有一点血缘关系,只因都“终身不嫁”而住到一起,相依为命。
一住进老人家,陆玉珍便被两位老人清贫而艰难的生活强烈震撼了。两位老人身体孱弱、行动不便,不能上山打柴,只好在田间地头扯一些干草回来当柴烧;要用水,拎个木桶到村头井里打,一路颤颤巍巍提到家里,水只剩下了一半。出不了队里的工,她们没有生活来源,锅里常年煮的是青菜、豆腐,生活极为清苦。平常头疼脑热,没钱买药,只好挨着,或自己用刮痧等土办法对付着。
手脚麻利勤快的陆玉珍住进来后,揽过了这个家里所有的活,砍柴、挑水、洗衣、做饭、清洁,还帮老人洗澡、擦身、捶背,这个多年冷清的家终于有了温馨的气息。
学习班结束了,陆玉珍要回家了,老人拉着她的手依依不舍,一直送到村口。陆玉珍走出很远了,一回头,两位老人还站在村口朝她挥手。
陆玉珍回到自己的家中,心中却挂念着十多公里外的王美鹤和王瑞金,一有空闲,便去龙门村探望老人。平日里寡言少语的王瑞金,一见陆玉珍便欢喜得像过年似的,不住地问这问那。
老人的困境令陆玉珍心里很不安:这么下去也不是个办法呀!即使我常去看她们,可老人腿脚不灵便,没人守在身边,时不时还得遭罪。于是,她萌生了一个想法:迁到龙门村去,和老人共同生活,照顾她们。
父母看她心意已定,也就不再劝阻。牵挂女儿婚事的母亲还送了一台当时价钱不菲的缝纫机给女儿,叮嘱说:“遇到合适的人,就赶快嫁了吧。”
第二天早上,陆玉珍告别双亲,挑着自己那份口粮来到了龙门村。陆玉珍称王瑞金为大姑,称王美鹤为大姐,三位女性组成了一个特殊家庭。
“要我放弃两位老人,你就不值得我嫁”
陆玉珍一个弱女子,养活自个儿就不容易,还要赡养两个老人,她需要干多少活,可想而知。
一次出工挑泥,由于担子太重,她跨田埂时从坎上摔了下来,脚扭伤了。大队医生叮嘱她,要静养一个半月。一听这话,陆玉珍急了:“这几十天,耽误多少工分呀!”回到家里只躺了几天,她又一拐一瘸地下地挣工分去了。
手里有了点钱,陆玉珍就要设法给两位老人买些好吃的、做些好饭菜。那年月,物资匮乏,她托人走后门给老人买回红糖,让老人冲红糖水喝。在她的精心照料下,老人的身体越来越好,精神也越来越旺。
陆玉珍善待老人的义举,很快在四邻八乡传开来,人们看到了她那一颗金子般的心,也引来了众多爱慕者,一段时间,前来提亲的人简直踏破了门槛。年纪一年年增长,陆玉珍也渴望拥有一份爱情,拥有一个家庭,但她心里有杆“秤”,不合她“标准”的决不迁就。
她的“标准”就是,要跟她一起照顾两位老人。于是爱慕者一个个来了,又一个个叹着气走了。曾经有一位在县城工作的干部也慕名来看陆玉珍,陆玉珍的勤劳、善良让他很中意,他向陆玉珍承诺:只要嫁给他,保证安排她进城工作,但有个条件,不能带两个老人到县城同住,只可以常来看望她们。
那时候,能去城里生活、工作,是多少农村姑娘梦寐以求的,但陆玉珍没动心,她对那位干部说:“要我放弃两位老人,你就不值得我嫁!”
陆玉珍相亲一次吹一次,两位老人坐不住了,多次劝她说:“你也老大不小的了,找个人家赶紧嫁了吧,别为了我们两个老的耽误了自己的终身大事。”
陆玉珍说:“我答应要陪着你们,不能说话不算数。”
就这样,为了赡养两位非亲非故的老人,陆玉珍一次又一次放弃了难得的姻缘,与婚姻擦肩而过,至今未嫁。
两个老人住的地方,是王美鹤从祖屋分隔出来的一间厢房,狭小阴暗,历经多年风雨,巳破旧得不成样子,墙皮掉了一半,屋顶透着亮,一下雨,满屋都漏。“住这样的屋子,老人怎么会不多病,不能再让老人住在这屋里了!”陆玉珍暗下决心。1981年冬,陆玉珍回到老家,向亲戚筹措了二千多元钱,打算在村头另建一幢两开间的水泥砖瓦结构的新房。为减少开支,挑砖、运石、拌灰浆,这些重活粗活,她一个人全扛下了。第二年春,新房终于建了起来,老人高高兴兴搬进了新居。
“我把你当亲娘”
1990年初,时年83岁的王瑞金患了脑血栓,卧床不起。村里人都说老太太熬不过几天了,但陆玉珍偏不信,她要想尽一切办法,让老人多活几年。
尽管家境不富裕,陆玉珍仍为老人四处访医寻药,花了不少钱,买回来许多昂贵的药品。为了把老人伺候好,她和老人一块睡,给老人暖脚暖身子。吃饭,喝水,喂药,伺候大小便,陆玉珍从白天到晚上无时不细心照料。为了能让卧病的老人不难受,她天天给老人按摩、擦身体。
躺在床上的王瑞金心里也很过意不去,说:“玉珍,这可苦了你了,你这样费心费神地伺候我,什么时候才是个头啊!”陆玉珍宽慰老人:“我把你当亲娘,伺候你是我的本分,能伺候一天是一天。”
1991年3月12日,王瑞金老人安然离世。临终前,老人一直握着陆玉珍的手不放,直到呼吸停止也没有松开。
王瑞金去世后,陆玉珍与67岁的王美鹤老人相依为命。
2001年,77岁的王美鹤双目失明,陆玉珍几乎拿出了全部积蓄,送她去县医院做了白内障切除手术,使老人重见光明。可祸不单行,没等陆玉珍缓过劲来,王美鹤又患上了风湿病,行走更加困难,时常疼痛难忍。
此时的陆玉珍已是囊中羞涩。为了方便送老人去看病,她卖掉了母亲原本送给她作嫁妆的缝纫机。这台缝纫机已伴她度过了15年岁月,是她最珍贵之物,然而为了老人,她咬牙卖掉了。之后再借钱,凑了三百多元,她买回一辆三轮车,专门用于接送老人看病。
从村里到镇卫生院,有一段一千多米的泥沙路。本就难走,还有三个陡坡。每次上坡,三轮车蹬不上去,陆玉珍都必须跳下来推。对于已年过半百的陆玉珍来说,其中的艰难可想而知,每上一个坡,她都要擦一回汗。8年来,有多少次蹬着这辆车送老人上卫生院,陆玉珍也记不清了。
大家都来帮帮“中国的女儿”
陆玉珍还是一个孝顺的女儿,不仅照顾这边的老人,还常抽时间回果乐乡探望父母,帮父母干点活。
2007年春节期间,回果乐乡父母家探亲的陆玉珍在公路边行走时,被一辆迎面而来的摩托车撞倒,当场昏迷不醒。
等陆玉珍在靖西县人民医院醒来,才知道自己头部被撞开一道大口子,缝了7针,胸椎也呈压缩性骨折。躺在病床上的陆玉珍,最担心的却不是自己,而是八十多岁的王美鹤老人。她担心自己不在身边了,老人吃喝谁来料理?她更担心,遭遇车祸后,自己能不能挺过去,以后老人谁来照顾?
当听到前来探望的村委会主任梁廷柏说,村里已安排了两个人轮流照看王美鹤老人,每天给她做饭洗衣服,陆玉珍的心才稍宽慰了些。
已步入老年的陆玉珍,基本上没有了经济收入,只靠政府发的每月30元生活补助和经营小卖部来维持生计,哪有钱住院治伤?村民们看在眼里,急在心上,尽管龙门村的村民都不富裕,但大家纷纷献爱心,105户村民共捐款1903元,为陆玉珍救了急。
然而,身受重伤的陆玉珍,每天的医疗费近五百多元,她根本承受不了,在县人民医院住了6天后,她只得提前出院。此时她仍走不了路,只能住在县城的亲戚家中,由亲戚照顾。
陆玉珍的受伤也牵动着更多人的心,一些好心人发出“帮帮陆玉珍”的呼吁。有网民在网上发帖子说:“谁能有她这般大爱?谁能像她这般无私?谁能做得到她这般牺牲自我?可以说,她是中华民族五千年优良传统的化身。她是中国的女儿。大家都来帮帮她吧……”
靖西县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向全县的文明单位发出倡议书,希望人人都能献出一份爱心,帮帮孝亲敬老楷模渡过难关。众多干部群众和网民纷纷响应,短短一周里,为陆玉珍捐款四千多元。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基金会闻讯后,也向陆玉珍发来慰问信,并寄来5000元慰问金。
当得知许多人为她募捐时,陆玉珍流着眼泪说:“我从来没有想过要麻烦大家,这次是没有办法了。我看病欠下的钱,等伤病好了,我再慢慢地还给大家。”
龙临镇党委、政府看到陆玉珍生活困难,将给她的每月补助提高到60元,看到她1982年建的瓦房已十分破旧了,多渠道筹资八千多元,并组织村民义务投工投劳,为陆玉珍修建了两开间35平方米的钢筋砖混结构新房。2007年11月,陆玉珍和王美鹤老人喜迁新居。从1976年33岁起至今65岁,陆玉珍用宝贵的年华,为两位孤苦老人营造了温馨的幸福港湾,用勤劳和善良谱写了一曲爱的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