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期回声
2009-12-29
中国经济周刊 2009年33期
8月17日。本刊2009年第32期出版。其中《谁的生态最文明》、《兰州水价9年5次上调水企亏损遭质疑》、《中投首份年报:境内“大赚”境外“小亏”》、《新能源规划预计年内制定完成》等多篇文章引起读者和媒体的强烈关注,人民网、新华网、新浪网等众多网站进行了重点转载。众多读者向本刊发来或在网上发布对相关报道的感受、体会和评论,特此选登。
生态文明排名能否推动“生态补偿机制”
中国第一份各省区市生态文明水平的排名一经媒体披露,立即引发公众广泛关注。对于这份排名,许多人提出同样的疑问:为何一些印象中的西部生态大省,如四川、云南等,排名并不靠前,甚至位居下游,相反东部经济发达省市排名则遥遥领先?
对此,课题组负责人、著名区域经济学家杨开忠教授回应说,“生态文明水平是指生态资源用于满足人类需要的效率,和生态环境是不同的概念。”诚如斯言,生态文明既强调尊重自然,建设精神文明,同样也强调发展生产力,提高物质生活。以此来看,这份排名呈现出“东强西弱”的格局不免令人担忧。
西部地区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屏障区。我国“十一五”规划将西部许多地方列入国家限制和禁止开发区,使得当地群众失去了“靠山吃山”的资本。本就是经济欠发达的西部地区,不得不面对“要温饱还是要环保”的两难抉择。就西部地区而言,以牺牲传统意义上经济发展为代价,有效维护了国家生态环境安全,应该而且必须获得补偿。
在中国,生态补偿机制虽然成为社会共识,却尚未真正落到实处。目前我WkMAvyTO53HFNdxwq+1epCdZhri12X6F7FiPEOSPSxw=国最有影响的生态补偿政策当属“退耕还林、退牧还草”工程,但补助都只有5年到8年的期限,导致政策缺乏长期性和稳定性。同时,从融资渠道看,以中央财政的纵向转移支付为主,区域之间、流域上下游等利益相关者的横向转移支付很少,这显然与“谁受益谁补偿”的原则不相协调。此外,生态环境产权的认定、部门责任主体不明确、补偿标准“一刀切”等问题也困扰着生态补偿机制的实施。
对于东部发达地区而言,这份排名既是成绩单,更是责任状。必须进一步建立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和生态补偿长效机制,合理制定补偿方式,科学量化补偿标准,建立稳定资金来源,切实保障西部百姓的生存权和发展权,让全社会一起共享生态文明成果。(张遇哲)
是真亏本,还是为了涨价?
兰州水价平均每两年就要上调一次,这个频率是不是高了些?供水企业的成本,咋就增加得那么快呢?这些疑问,供水企业和主持涨价的兰州物价部门,有必要给公众一个说法,供水企业成本增加,成本是如何增加的,增加了多少?供水企业的管理成本是否合理?有没有人浮于事现象?成本维护有没有浪费现象?水费都用在了什么地方?所有这些,嚷嚷着亏本的供水企业,和赞成涨价的物价部门,有必要向社会公布一下供水成本明细账,让大家看看供水企业亏本亏在了哪里,是真亏本,还是以亏本为借口行涨价牟取暴利之实?
供水企业每两年涨价一次,虽然有基础建设投入和原材料涨价等因素,但更多的是透露出供水企业经营管理不善的信息,如果不是“公益性”,这样的企业恐怕早就被市场淘汰了。市场不会相信供水企业的“亏本”,而只相信公平合理竞争。正因为供水企业是“公益性”的,得到了政府的支持,供水企业也就成为垄断企业,成为了“不倒翁”,因为只要一提亏损,有关部门就会支持涨价!
我们必须看到,涨价是无法满足供水企业的“亏本需求”的,因为内部管理只要没有监督,市场只要没有竞争,供水企业就会永无止境地“亏本”下去。结果别无选择,当然是涨价、涨价还是涨价!涨价永远填补不了供水企业欲望的沟壑。(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