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传统绩效考评指标不足的分析
2009-12-29罗晓雨
中外企业家 2009年7期
所谓绩效考评,是对日常工作中的人进行系统、全面、客观的评价,根据事实和职务工作要求,考评该人对组织的实际贡献,同时强调人的特殊牲,并在对人进行评价的过程中,配合对人的管理、监督、指导、教育、激励和帮助等其他人事活动,以提高组织绩效,达成组织目标。
企业绩效考评是为了实现企业的生产经营目的,运用特定的指标和标准,采用科学的方法,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过程及其结果作出的一种价值判断,其核心是比较所费与所得,力求用尽可能小的所费去获得尽可能大的所得。
长期以来,各国学者从不同的研究角度建立了不同的企业绩效评价体系的框架模型,其中以2002年由财政部、国家经贸委、中央企业工委、劳动保障部和国家计委联合颁布的《企业效绩评价操作细则(修订)》最具代表性,这一指标体系被称为“国有资本金效绩评价体系”。此外,著名的还有平衡计分卡(Bsc)、经济增加值(EVA)、360度考核等。
国有资本金效绩评价体系,由绩效评价制度、绩效评价指标、绩效评价标准、绩效评价组织四个子系统构成。该细则给出了包括基本指标、修正指标和评议指标三个层次共28项指标在内的企业绩效考评指标体系。其中,基本指标和修正指标是财务指标,评议指标是非财务指标。
平衡计分卡业绩评价体系是1992年由哈佛大学商学院教授罗伯特·s,卡普兰和复兴国际方案总裁戴维·P,诺顿在总结了十二家大型企业的业绩评价体系的成功经验的基础上,提出的一种划时代的战略管理及业绩评价工具。在这个体系内,不同企业可根据不同情况设计不同评价指标,不同的评价指标体系要能够体现企业在这一时期的经营目标、战略选择、技术特征和企业文化等方面的特征。它在保留财务指标的同时引进了非财务指标,更多地给出了可以揭示企业业绩的驱动因素,重视企业外部环境分析的非财务指标。但是平衡计分卡评价体系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系统,在其指标的创建和量化方面及确定结果与趋动因素间的关系方面难度很大,有效实施的成本高,对企业的管理基础与管理手段要求很高。该法更适用于当前国内的某些管理基础、手段较好,规模较大的独立企业的内部评价,并不适用于用来评价自主性较大的国企集团或其子公司。
经济增加值(EVA)作为业绩评价核心指标是20世纪90年代初美国思腾思特公司(sterR Stewart&co,)创导的。简单地说,EVA就是税后净营运利润减去投入资本的机会成本后的所得。注重资本费用是EVA的明显特征,管理人员在运用资本时,必须为资本付费。“经济增加值”的特点在于用经济利润代替了会计利润,将研究开发费用、顾客与市场开发、人力资源培养等方面支出由费用化调整为资本化,并在受益年限内摊销。同时,向管理者灌输了新的资本增值理念,即强调只有当投资于现有资产上的实际收益大于资本供应者的预期收益时,资本才得到了增值。EVA作为国企核心评价指标的困难在于:由于国企承担过多非经济目标,国企员工观念上难以接受强调股东价值最大化的EVA;同时在实际操作过程中EVA的计算涉及多项调整事项,大大增加了使用EVA作为评价指标的复杂性和难度。
360度考核,又称为全方位考核,最早被英特尔公司提出并加以实施运用。该方法是指通过员工自己、上司、同事、下属、顾客等不同主体来了解其工作绩效,清楚自己的长处和短处,来达到提高自己的目的。它打破了由上级考核下属的传统考核制度,可以避免传统考核中考核者极容易发生的光环效应、居中趋势、偏紧或偏松、个人偏见和考核盲点等现象。但是考核成本高,且考核培训工作难度大,在我国许多企业并不具备实施360度考核的条件。
我国传统的绩效考评指标体系无论从其自身来讲,还是从外在的环境影响来看,都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其局限性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
一、传统财务经营绩效考评方法均未考虑资本成本的因素
资本市场意义上的利润是指企业通过生产经营活动所创造的净收入高于按期初资本市场价值计算的资本成本价值的差额,而不是扣除了相关的成本费用后的净利润。也就是说,资本市场意义上的利润就是企业的期末利润抵减了按期初资本市场价值计算的资本成本后的价值增值。从财务报表和一些分析指标上就会产生企业没有将资产的市场价值因素考虑进去的状况。所以,资本市场意义上的价值增值较会计意义上的价值增值来讲,具有更高的准确性。
二、对现金流量指标的关注不够
传统的主要财务经营绩效考评指标体系,其所关注的焦点均集中在资产负债表和利润及利润分配表的有关项目,如反映偿债能力的资产负债率、流动比率、速动比率等指标,反映盈利能力的销售利润率、资产回报率、每股盈余等指标,反映营运资金能力的资产周转率、存货周转率等指标,而对现金流量表中的有关现金流量指标,如净现金、经营活动净现金流量等指标却关注较少。
三、非财务指标在绩效考评指标体系中所占的比例较小
传统的绩效考评指标体系向来都是重财务指标,轻非财务指标。这些体系中的非财务指标欠缺,因为在整个价值链上,不仅包括生产商,还包括供应商、经销商、分销商和客户等,这就使价值链上的经济关系错综复杂,要评价这样一个庞大的关系网中的企业的经营业绩,也就不得不考虑整条价值链的作用,传统绩效考评指标体系中的非财务指标是远远不够的。
四、非财务指标的定量不够合理
1,在企业效绩考评过程中非财务指标定量口径不易把握。由于非财务指标是属定性指标,一般没有一定的量化指标作为评价的标准,大多数被评单位的自评报告,都按照八项评议指标的A级标准收集整理材料,并列举事实作为佐证,在设备的更新方面、经营管理方面、创新方面、企业发展战略方面等,都积极证明自己的先进性、科学性和创新性。在这种情形下,单凭被评单位的自评报告,孰优孰劣,专家确实很难断定,口径不知该如何把握。因此,在八项评议指标的定量上,单位与单位之间很难拉开差距。
2,在进行非财务指标定性打分时,由于受到时间、精力以及经费等因素的限制,不可能全部进行必要的问卷调查,这是导致专家对非财务指标定量把握不准,从而形成定量时主观随意性较大的一个重要原因。上述现象的存在,使非财务指标的评价可能只流于形式,从而严重影响到非财务指标定量的准确性和客观性,制约着非财务指标作用的有效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