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个“一”,让校本教研“活”起来
2009-12-28江杰华
江杰华
现阶段的校本教研活动,笔者认为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教师对校本教研的重要性认识不够,认为这是学校硬性强加的任务,“要我研”的意识普遍存在;教研活动常流于形式,所谓的研讨多是无主题漫谈,浅尝辄止,无法深入;教研活动形式单一,不少学校长年累月将听评课进行到底,死气沉沉。那么,作为学校管理者,该如何让校本教研真正“活”起来?
制定一套完善的教研制度
校本教研制度是活动开展的重要保障。为了让教研组活动顺利开展起来,确保教师参与教研活动的数量和研讨的质量,学校需要深入调查研究,切实了解学校校本教研存在的问题和不足,集思广益、因地制宜、对症下药,详细拟定一套完善的校本教研管理制度。如《公开课、公开课评议制度》《校本教研集备制度》《理论学习制度》《课题生成制度》《校本教研评估制度》等,认真组织教师学习、明确要求、参与指导、严格实施、及时总结,让制度为校本教研活动扎实、有效地进行保驾护航。
树立一种正确的教研观念
在平时的教研组活动中,经常出现这样的现象:有的老师干脆不讲,或者三言两语草草结束,主要原因是不知讲什么,其次是怕得罪人;有的是滔滔不绝,“一二三四五”全是“赞美诗”,对问题一概避而不谈。久而久之,校本教研活动形同虚设。因此,学校管理者一定要帮助教师树立正确的教研观念,教研组会上严肃指出这种现象的危害性,并鼓励教师既要真诚唱好“赞美诗”,又要实事求是“挑刺”,让教师在教研活动中强烈意识到:评课是“对课不对人”的教育科学研究活动,力避形式主义,杜绝虚假。
营造一种浓厚的教研氛围
教研氛围哪里来?需要每个教师在校本教研活动中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甚至针锋相对;需要引导教师认真学习课标,阅读教育专著,积累理论水平,用自己丰富的教学实践作为强大的动力支持;需要鼓励教师逐渐形成自己的教学思想,成为充满个性的教学研究者。有了这种意识,在开展校本教研活动时,教师就可以围绕议题,展开热烈地研讨,思维的火花可以在这里碰撞,教学的智慧可在这里相约,精妙的灵感可以在这里生成。“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交流后,每个人就有两种思想。”这样,浓厚的教研氛围就一定会形成。在这样的氛围里,老师就会在潜移默化中养成思考的习惯,产生研究的乐趣。校本教研活动就可以达到研有所思,研有所得、研有所乐的理想境界。
探寻一种新颖的教研形式
长期单调乏一的教研形式是无法让教师产生浓厚、持久的研究兴趣的。学校管理者需要不断创新教研形式,让老师在诸多喜闻乐见的教研组活动策划中保持兴奋和激情。如针对教师教学理论缺乏的事实,在集备时可以集中安排理论学习,主讲人精心收集名家、专家的文章,提供老师学习,做到长期坚持;也可以精心安排名家的教学录像观摩,让老师畅谈心得,学习模仿;为了让年轻教师迅速成长,可以推行“一课多轮”的教研活动,以提高青年教师处理、把握教材的能力;针对较为成熟的老师,大力开展“同课异构”的教研活动,与同组教师共享教学研究的阶段成果。另外,在各教研组有计划地举行“教师专业化成长”系列比赛活动,让老师在竞赛中不断得到磨炼。
选择一个合适的教研课题
校本教研活动如果没有围绕课题展开,就极易出现无主题漫谈现象。研讨看似热闹非凡,实则虚度光阴,不免让人感到可惜。在教学工作中,学校管理者要重视培养教师的问题意识。让教师在平时工作中关注教学问题,对“问题”保持高度的敏感,培养良好的“问题”意识。问题即课题,要不定时召开“问题”招标会。及时将遇到的问题进行梳理,根据不同年段的特点,形成共性的问题,集体研究、讨论,慎重制定学校的研究课题。由于课题来源于教师的教学实际,研讨过程中,目标更集中、研讨更深入,不定期的成果产生将促使教师从事教学研究津津有味、乐此不疲。校本教研活动自然会有“血”有“肉”,让教师充满期待。
搭建一个便捷的教研平台
成长离不开环境,学校应该成为教师专业成长的一方“沃土”。学校管理者要为每位教师的业务成长搭建有效、便捷的平台,让他们在其间且歌且吟,尽情体验成长的快乐和幸福。如可以在网站上成立“读书俱乐部”,吸收优秀青年教师成为会员,不间断推荐好书,鼓励教师阅读和写作;努力创造各种条件让教师参加大型教学研讨观摩会,拓展教学视界,更新教学理念,整体提升教师课堂教学水平;积极争取机会让教师参与不同级别课堂教学比武活动,在教研组内集全组教师智慧,共同备课,共同研究,在“磨课”的过程中,使全体教师一起收获,共同进步。
(作者单位:福建福州市台江区光明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