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样的校本教研才是有效的
2009-12-28廖新汉
廖新汉
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和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广大基层学校对于建立校本教研制度重要性、迫切性的认识不断提高,而且也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我们仍然有必要重新审视一下真正有效的校本教研究竟是什么样的。
明确的指导思想
校本教研制度的制订者、实施者要回应人们对该制度的初始疑问:校本教学研究,由谁来研究,研究什么,怎么研究?
教师是校本教研的主体,教师的全面参与、主动探究、勤于反思是制度得以实施的基础;发现和解决教学过程中的疑难问题,是校本教研的切入点;教育教学的行为反思、案例剖析、叙事感悟是校本教研的基本方法。
校本教研制度的建立和实施促进广大教师素质教育、新基础教育理念的形成和确立,保证课程改革各项目标的实现和达成,推动教学质量和教师专业化水平的提高,学生全面、主动的发展,学校核心竞争力的进一步增强。
切实的工作目标
通过对校本教研制度实施成果的预设,赢得人们对该制度的建立、实施的合理性、必要性的认同,引导人们对于制度实施后积极影响的憧憬,从而激发人们主动投身校本教研,积极维护和执行校本教研制度。
1.营造浓烈的教学研究、书香校园的氛围,创设良好的教学研究环境。
2.不断完善校本教研制度,创新教研管理机制,凸现学校教研工作的个性和特色。
3.教研活动丰富多彩且切实有效,教研骨干队伍形成并不断壮大。
4.课程改革稳步推进,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得到根本转变和优化。
5.教育教学的成功经验提炼总结不断形成,并在校内外得以宣传和推广,教育教学效率和质量明显提高。
6.教师的综合素养不断增强:自觉更新教育理念;注重完善自身知识结构;着力提高综合教育和改革创新能力;张扬教学个性,发挥教学特长,努力创建教学特色和教学风格;拓展科学文化视野,掌握并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夯实教育理论功底,不断提高教育科研能力。
清晰的工作思路
1.以校为本。在学校教学研究活动中树立“为了学校”“在学校中”和“基于学校”的意识,切实把学校作为研究基地,把教学作为研究行动,把教研重心置于学校教学工作的具体情境之中;学校一切教研活动的展开,必须紧扣教学观念的更新、教学资源的开发、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变革、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的提升等核心问题;学校教研活动的内容安排、操作方式、管理流程必须充分考虑学校体制的特点,贴近学校师资、生源的实际,不机械沿袭,不生硬照搬。
2.突出主体。教师是校本教研的主体,教师要以各自的教学活动为对象,在对其中的教学行为、教学现象和教学问题审视、分析、探讨的过程中生成研究课题,选择研究路径,付诸研究行动,获取研究成果;教师的群体合作是校本教研的主要特征,活动中教师间相互切磋,彼此启发,取长补短,优势叠加,分享经验,共同成长。
3.着眼应用。校本教研呼唤求实精神、务实态度、踏实作风。教学中的困惑和问题是校本教研的直接动因,教学活动的具体实践是校本教研的基本过程,教学问题的解决、教学效率的提升和师生的共同成长是校本教研的价值取向。
4.聚焦课堂。课堂教学是教书育人的主阵地,理应作为校本教研课题的主攻方向。课堂是教师实践教育理念、形成并展示教育技艺的平台,教师的专业功底在课堂上得以凸显,教师的自我价值在课堂上得以实现。在课堂教学中,捕捉新的研究目标,改进和优化教学设计,尝试和实验新的教学方法,探究和运用新的教学技术,构建新的理想课堂教学模式,以促进课堂教学效率和质量的提高,是校本教研的主要任务。
有效的推进措施
1.统一思想,形成共识
校本教研以学校为实验基地,以课堂为主要研究场所,以教学实践中的实际问题为研究内容,以学校管理者和教师为研究主体,以促进师生共同发展为研究目标。
“科研兴校”不是句时髦口号而是治校、治教的根本方略,开展校本教研对于任何类型、任何层次的学校而言既是锦上添花,更是雪中送炭。开展校本教研不是可有可无而是势在必行,对于学校的发展来说,既是当务之急更是影响深远。
开展校本教研,管理者的认识统一是保证,全校上下的普遍认同是基础,教师的全员参与是关键。开展校本教研要说投入,领导重视、各管理层次的全力推进是最有效的投入,而认识模糊、行动迟疑、敷衍塞责、走过场,就是最大的困难。
2.强化领导,落实管理
校长室要加强对学校校本教研的领导。把校本教研纳入学校年度工作计划,制订校本教研规划和实施方案,定期召开学校校本教研专题工作会议,不断完善学校校本教研工作的管理机制、组织网络和规章制度,为学校校本教研活动的有序展开和健康发展创设良好的条件,保证必需的投入。
教导处是学校实施校本教研工作管理的职能部门,它要负责制订学年、学期、阶段校本教研活动计划,做好全校性大型教研活动的选题、策划、组织实施工作,审核教研组工作计划和活动安排,统筹协调各教研活动的时间分配、场地落实,编制全校教研活动日程表,负责各学科校本教研活动开展情况的督查、评估和考核工作。
学校行政办公会成员分工蹲点教研组,他们是学科校本教研工作的直接责任人,其主要职责是:特色学科、优势学科、品牌学科的创建,学科教学、科研骨干的跟踪培养,学科校本教研活动的参与、指导。
3.形成网络,逐层推进
(1)专业引领
定期聘请专家举行学术报告,开设专题讲座,或组织观看有关影音资料,为教师提供专业咨询和现场指导;引导教师不断更新教育理念,跟踪学科发展前沿,把握教学改革的走势,诊断和剖析教学中的不足,明确自身专业发展的方向。
观摩示范,确立教师奋斗目标。组织开展读书报告、论文评选、会课竞赛、基本功展示等活动,为教师树立学习的榜样、追赶的目标和成功的范例。
扩大交流,搭建名师成长平台。密切校际联系,请进来走出去,定期举行大型公开课教学研讨活动,培养教学、科研骨干,加快学科带头人队伍建设,促进校内名师的成长和脱颖而出,为学校的持续发展提供人才支持。
依托网络,拓宽教师研修渠道。加强学校门户网站的建设,为校本教研提供技术支持,为教师专业成长提供丰富资讯。突出校园网站的交互性、开放性,成为教师释疑解难的导师,学习提高的课堂,交流研讨的平台。
(2)理论修习
①内容精要实用。教师理论学习的内容应因人而异,务求实用,注重与教学实际的联系,与教育改革的同步。基本内容有:师德师风建设,教育基本理论,课程理论,教学方法,信息技术,知识更新,经验借鉴等。
②形式灵活多样。教师理论学习的形式不限,应以个人独立钻研为主,集中培训为辅。闲暇时间主动学,组内交流相互学,遇见困惑专题学,全员培训集中学,外出观摩拜师学。
③制度保证。各学科应根据教师的不同年资,分别做出理论学习的量的规定,制订切实可行的考核要求和评估办法。全体教师必须做到“四个一”:每周撰写理论学习随笔1篇;每月至少参加集中理论学习1次;每学期至少阅读教育理论专著1本;每学年在校内教研论坛或读书报告活动中主讲1场。
(3)合作研讨
①加强教研组建设,努力使教研组成为校本教研的核心团队。学校可根据事业规模和学科组成人员的实际设立教研组。教研组活动的基本内容和要求:教师集中理论学习,制订教学、教研工作计划,细化并规范教学常规;开展师徒结对以老带新活动;解读课程标准、考试说明,研究两考备考策略;分析学情,剖析个案,交流经验观摩学习,组织研究课、示范课公开教学;开展教学专题、科研课题研究和论文征集活动;统筹安排学生社团、兴趣小组、学科竞赛的组织辅导。教研组集中活动一般每两周1次,活动时间和地点由教导处统一安排。
集中活动由教研组长主持,学科责任人参与并考核督查,活动记载形成台账存档备忘。另外,每学期评选优秀教研组,由校长室予以表彰奖励。
②规范备课组活动,力求校本教研的预期目标落到实处。根据教学工作和校本教研的需要,在各教研组内设立若干备课组。备课组长在教研组长领导下,负责年级集体备课和教学研究工作。
备课组活动通常每周1次,活动时间和地点由教研组统一安排并报送教导处汇总公布。活动由备课组长主持,教研组长参与并考核督查,活动记载形成台账存档备忘。
备课组活动内容一般为:研习课程标准,分析教材,制订授课计划,安排组内听课评课,布置学科复习、命题考试、成绩统计和质量分析工作,交流教学资料,互通教研信息,落实集体备课分工。
每学期评选优秀备课组,由校长室予以表彰奖励。
(4)实践反思
教师的自我反思是校本教研最可行和最基本的活动形式。反思的指向是教师自我,教师既是研究的对象,又是研究的主体,教师反思的过程就是自我对话的过程。
“实践反思”重在实践、贵在反思。教师要树立“问题即课题”“教学即研究”的意识,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分析和解决自己在教学实践中遇到的真实问题;要学会开发和利用校内外和网络资源,把日常教学工作与教学研究融为一体;要养成实践反思的良好习惯,勤于动脑、动笔,通过教学随笔等多种形式,记录下在教学中的所得、所失、所感、所悟;要有崇高的职业理想,明确的专业追求,练就教学的“绝活”。
教师的实践反思,应列为学校教学常规考核的内容。“教学反思”应视为教案编写的基本环节,教师撰写教后感的篇目不得少于实际教学课时的二分之一。
(作者单位:江苏兴化市板桥高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