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国内商业银行风险偏好传导的几点思考
2009-12-28马晓冬章仁俊
马晓冬 章仁俊
[内容提要]
2009年,对商业银行而言,无论其资产规模、经营性质、历史渊源有怎样的差异,都 将受到全球经济下滑和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国内银行同时还面临着宏观政策调整和国际资 本冲击的双重考验。风险管理的概念和工具已经引入国内十多年,以风险偏好为主要内涵的 战略规划也已纳入大多数国内商业银行的董事会议程,但它能否经得起检验,是摆在国内商 业银行面前的一大课题。从次贷危机爆发的诱因:风险偏好传导的整体失灵来看,国内商业 银行要真正发挥风险偏好对提升经营管理水平的积极作用,风险偏好的有效传导是关键。本 文在对国内商业银行风险偏好传导的现实意义和一般流程进行阐述的基础上,对风险偏好传 导中可能出现的偏离进行了分析,并提出解决风险偏好传导偏离的具体建议。
[关键词] 风险偏好 传导 商业银行 风险管理
中图分类号:D832•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1369(2009)3-0117-04
す内商业银行风险偏好传导的现实意义
对商业银行而言,风险偏好就是银行为实现持续经营和盈利,在自身风险承受能力内,愿意 接受的风险总量和特征[1]。而风险偏好的传导则是在既定的风险偏好和现有的风 险管理 水平上,商业银行对愿意承担且能够承担的风险,通过风险测度、产品定价和风险处置等方 式进行的主动管理和科学安排。因此,风险偏好的传导对国内商业银行具有以下现实意义:
首先,明确了风险管理的逻辑起点。由董事会讨论并形成风险偏好已经逐渐被大多数国内商 业银行所接受,但对于决策层在风险管理中所处的位置以及实施管理的具体途径和方式,在 现实执行中却没有固定的章法可循。董事会是银行经营风险的最终承担者,在经营管理权下 放时将既定的风险偏好清晰传达给管理层,并由管理层确定具体的实现策略和方式,这就是 风险管理的逻辑起点,也是风险偏好传导的前提。
其次,促进了经营理念的逐步转变。受传统思维定式和历史惯性的影响,国内商业银行普遍 存在扩张冲动,这种“业务驱动型”的经营理念导致风险伴随业务增长而迅速放大。银行要 实现持续经营和盈利,就必须充分预计经营过程所产生的预期损失和非预期损失,前者可以 通过提取拨备在经营成本中反映,而能否抵御以及在多大程度上抵御非预期损失则是风险偏 好传导的主要内容。通过风险偏好传导将银行资产规模、发展节奏与风险偏好有序衔接,将 促进各级分支机构在经营理念上的逐步转变。
第三,落实了银行整体发展战略。商业银行的整体发展战略体现在风险管理层面就是风险偏 好,风险偏好传导可以实现风险偏好从总体战略框架向具体执行边界的转换,能够将简单的 指标要求细化为经营业务的种类、范围和规模条件,并通过政策、制度和相关技术工具在各 级经营管理活动中加以体现。这将有利于国内商业银行以简单明确的定量要求替代以往复杂 模糊的定性规定,从而将银行整体发展战略融入具体经营管理行为之中。
第四,体现了风险调整后的收益理念。商业银行的利润来源于多个产品线和众多客户,随着 市场竞争的不断加剧,银行需要根据形势变化客观准确地判断产品和客户的取舍,这个过程 就是风险偏好的传导。银行一方面按照风险偏好将资本分配给各产品线和分支机构,另一方 面在测算各产品线和分支机构的经营利润时,引入经济增加值(EVA)和风险调整收益(RAR OC)[2],并针对基于风险补偿后的收益实施激励约束。这将有利于促进国内商业 银行从传统的被动防范和规避风险向主动经营和安排风险转变。
第五,有利于增强市场和投资者的信心。在当前的国际金融市场中,追求持续盈利和稳健经 营的商业银行必须具有相对稳定的风险偏好,并及时向市场披露。在披露过程中,市场和投 资者关注的不仅仅是银行确定的风险偏好本身,风险偏好要求如何体现在各环节的经营管理 活动之中,风险偏好的实现是否具有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风险偏好在具体执行中是否存在 偏离问题等等,都是需要了解的问题,而这就是风险偏好的传导。特别是对于刚刚涉足资本 市场的大多数国内商业银行而言,风险偏好的有效传导是银行给资本市场和投资者服下的“ 定心丸”。
国内商业银行风险偏好传导的一般流程
从逻辑上看,国内商业银行风险偏好的传导,首先应该是自上而下地将决策层确定的风险偏 好逐级贯彻到执行层面的过程;但与此同时,如果没有自下而上的信息支撑和执行反馈,风 险偏好及其传导将毫无意义。因此,围绕风险偏好展开的自上而下又自下而上的动态循环, 是风险偏好传导的逻辑思路。
首先,国内商业银行根据内外部环境和自身特点,综合考虑利益相关者(如股东、评级机构 、投资者、资金提供者、监管机构等)的风险收益期望形成风险偏好,并通过政策制度、授 权管理、授信审批、限额管理、经济资本、绩效考核等多种途径和手段,自上而下地分解并 传导成为对各职能部门、业务单元和分支机构的具体行为目标,从而将战略层面的风险偏好 自上而下地传导、细化到商业银行的每一个业务过程之中。
同时,有效的风险偏好传导还必须依托于对银行实际风险状况的全面分析,如目前经营活动 中主要承担何种风险,风险程度和特征如何,在哪些方面与现有的风险偏好导向不符,需要 作出何种调整等等,这必须通过自下而上的传导来实现。通过对微观层面交易涉及的风险收 益等情况的监测、检查、报告和评价,对风险偏好各层次目标及实现情况进行对比、反馈和 纠正,以此作为风险偏好有效传导的动态支撑。
由此可见,国内商业银行的风险偏好传导是一个自上而下有效传导、逐步分解,同时自下而 上检测、反馈并持续改进的一个封闭流程。从实践层面来看,可分解为以下五个环节:
一是制定风险政策和制度。国内商业银行各职能部门根据决策层既定的风险偏好,在各自职 责范围内拟定具体制度或标准,明确界定其与风险偏好间的关系以及向下逐步传导的实施要 求;各分支机构和业务单元依据上述制度、标准和实施要求,拟定操作细则并在实际业务活 动中加以执行,最终自上而下地形成一套完整的风险偏好传导政策及制度体系。
二是具体执行及反馈。国内商业银行各层级的风险偏好执行者,在严格按照风险偏好传导的 政策制度标准进行操作的同时,及时将执行情况及其存在问题反馈给上级机构或部门,从而 形成风险偏好传导中必不可少的自下而上的反馈通道,以保证银行能够在统一风险偏好下进 行战略或结构上的调整。
三是实时监测与评估。国内商业银行管理层实时通过对风险偏好具体执行中风险敞口大小、 风险分布特征和具体业务经营活动结果的分析,客观判断风险偏好的传导是否准确地体现了 既定风险偏好的目标导向,以及在哪些环节出现偏离、偏离的原因是什么等等,以此作为执 行和反馈的补充和验证。
四是适时审计与检查。国内商业银行通过内外部审计机构对风险偏好传导进行适时审计和检 查,以便从业务之外的独立视角对风险偏好传导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进行审视,并提出独 立客观的评价意见和建议。虽然上述流程是超脱于银行业务运营过程之外的一种独立审视, 但是由于其结果对风险偏好传导的持续改进具有重要作用,因此笔者将其也纳入了风险偏好 的传导流程。
五是动态调整与持续改进。国内商业银行根据不同阶段的业务发展实际和市场竞争情况,以 及在风险偏好传导中产生的反馈以及监测评估和审计检查结果,实施对风险偏好及其传导的 动态调整和持续改进。这一流程一般由管理层提出建议,由决策层批准施行,从而再次进入 制定风险政策和制度的环节。
国内商业银行风险偏好传导的て离原因及对策
目前,在国内商业银行引入风险偏好理念并加以实施的过程中,常常会出现传导偏离的问题 。一般来说,这是引入新理念、新技术后必然要经历的一个阶段。但是,在看到国际金融危 机爆发的诱因:风险偏好传导的整体失灵后,这个问题的研究和解决就显得尤为重要和紧迫 。那么,国内商业银行出现风险偏好传导偏离的原因是什么呢?
首先,是风险管理文化的问题。国内商业银行引入和实践风险偏好并不难,但是将其融入自 身的企业文化并形成相应的风险管理文化则需要一个相对较长的过程。在此之前,风险偏好 的传导只能通过相对简单明确的经营管理策略要求来体现,由于执行层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 的差异,特别是对于层级管理模式下的国内商业银行而言,总行决策层统一的风险偏好在分 支机构具体执行中出现偏离的情况就难以避免。
其次,是风险偏好传导流程的问题。由于风险管理文化的形成需要一个过程,国内商业银行 目前的风险偏好传导在具体执行层面往往是通过各业务条线以文件形式下发的具体经营管理 策略或要求。鉴于国内银行长久以来形成的文件繁多的现实,执行层很难将其与其他文件区 分开来,因此风险偏好自上而下的传导流程并不畅通。同时,风险偏好传导过程中相关部门 职责界定不清晰,文件不断、政出多门的问题直接导致同一领域风险偏好策略不相衔接,进 而导致执行层无法弄清风险偏好的目标导向,风险偏好自下而上的反馈流程也受到了影响。 对下传导不明确,对上反馈不充分,风险偏好传导的偏离成为必然。
此外,还有绩效考核约束的问题。鉴于中国国情,大多数国内商业银行的内部经营管理模式 实际上是多层级的委托代理关系,总行管理的幅度很广,分支机构的权限很大,因此绩效考 核约束常常是通过相对简单的关键指标体系来实施。这样的考核模式可能导致风险偏好的目 标导向让位于关键指标的实际效果,甚至出现分支机构间的相互博弈,进而导致风险偏好传 导的偏离。尤其要关注的是,一些国际一流银行在金融危机中表现出的风险偏好传导失灵, 其根本原因是绩效考核杠杆下对于收益的盲目追逐,这必须引起国内商业银行绩效考核模式 研究者的高度关注。
在上述因素的影响下,国内商业银行风险偏好的传导出现了偏离,主要包括两种形式:
一是整体偏离。该类偏离相对较为隐蔽,有的从表面看甚至是严格遵守了风险偏好,但执行 效果却背道而驰,这种偏离的危害是最大的。其中既有风险管理文化的问题(简单执行,断 章取义),也有风险偏好传导流程的问题(目标模糊,政出多门),还有绩效考核模式的问 题(部分分支机构或业务单元从自身收益出发,通过扩大整体风险敞口而实现局部最优)。
二是局部偏离。该类偏离的风险程度和影响相对较低,也是风险偏好传导初期经常可能遇见 的情况,主要表现为在某些局部领域违背了风险偏好下确定的具体政策要求,但与风险偏好 的整体导向保持一致,例如对高风险行业发放贷款,突破行业贷款限额等,但通过要求客户 提供足额抵押且对客户经营现金流实施封闭管理等措施,风险仍然可控。对局部偏离,原则 上可以通过建立一定的特例处理通道来加以疏通和解决。
在对国内商业银行风险偏好传导偏离的原因分析基础上,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方面考虑解 决传导偏离的具体对策:
一是确定较为规范的传导模式。对国内商业银行风险偏好确定后的传导流程、传导途径和传 导方式等进行明确,夯实制度基础,健全组织架构。制度基础体现了银行对风险偏好传导的 一揽子安排,包括目标风险经营的控制点,详细具体的风险管控流程等;组织架构则直接影 响了银行资源配置能力和市场响应能力,且通过职责分工的明确使风险偏好的传导上下畅通 。
二是建立畅通有效的传导渠道。风险偏好传导涉及国内商业银行的各个层面、各个环节、各 个条线和各种产品,因此必须建立畅通有效的传导渠道。例如建立反馈渠道,将执行中存在 的问题及时传递到风险偏好的决策层;建立发布渠道,对发布风险偏好相关政策要求的文件 进行详细解读,将风险偏好理念贯穿于执行的过程中;建立处理渠道,对一些符合整体风 险偏好但与具体细则存在偶然性冲突的特殊个例实施快速处理等等。
三是实施持续改进的传导方式。畅通有效的传导渠道解决的是表象问题,如反馈情况、加强 宣传、应急处理等,但从根本上说,如果风险偏好本身存在共性偏差,就必须通过及时修订 风险偏好来加以解决。需要说明的是,修订风险偏好并不仅仅是具体的政策、策略或规则, 还包括风险偏好传导机制的各个环节和过程,以确保风险偏好通过持续改进的传导方式实现 优化调整。
四是构建严格追究的问责机制。国内商业银行在通过规范流程、改进技术提升风险偏好传导 质量和效率时,不仅要考虑积极实施的方面,也必须兼顾消极应对甚至阳奉阴违的问题。对 此,严密监控和严格追究成为必须。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发挥绩效考核和激励约束对于风险 偏好传导的重要作用,通过加大违规成本实现“整体最优”和“局部最优”的均衡。否则, 再好的绩效考核办法、模型和工具,都无法解决蓄意违规的问题。
世界银行行长佐利克在2008年结束前指出:2009年上半年是全球经济非常艰难的时期。同时 ,2009年的国内市场信心也有待建立和巩固,政府投资拉动固然是利好,但最终推动经济增 长还是要依靠市场中的各类企业和单位,当前交易萎缩、回报下降、风险增加的市场普遍预 期仍然存在,民间投资尚在观望之中。
2009年,是国内商业银行必须经受考验的一年。首先,熬过2008年的企业资金困境将在2009 年上半年达到峰值,银行如何应对批量而至的逾期欠息问题;其次,相对宽松的信贷政策在 年末年初的快速投放后如果回归计划控制,银行如何处理信贷结构的优化调整问题;第三, 大批政府主导下的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在短期内全面上马,银行如何做出冷静判断和准确选择 的问题;第四,在世界主要经济体预期走低的大势影响下,银行如何迅速提升自身风险抵御 能力的问题。上述四个方面实际上都是风险偏好的传导问题,即国内商业银行 如何将风险偏好准确体现在风险测度、产品定价和风险处置等各个维度并保障其有效执行, 从而通过上下一致的风险偏好传导,主动应对来势汹汹的经济危机考验。从这个意义上说, 风险偏好的传导是商业银行跨经济周期稳健经营的关键。
值得欣喜的是,国内商业银行和监管机构已经认识到风险偏好对于银行科学发展的重要性, 特别是在当前国内外经济形势严峻、国际金融业危机重重、银行风险管理面临新挑战的特殊 阶段,国内商业银行应充分借鉴国际活跃银行的实践经验,结合自身实际,尽快建立以风险 偏好为核心的业务经营和风险管理体系,以政策和工具为主要载体,以组织架构和基础设施 建设为依托,将风险偏好有效传导至银行的业务经营和管理活动中,促进业务的健康科学可 持续发展。
ぷ⑹:
[1]欧阳正仲.商业银行风险偏好初探.海南金融,2007(3)
[2]冯燮刚,杨文化.风险、风险资本与风险偏好.国际金融研究,2005(2)
(责任编辑:张晓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