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近三十年来两岸关系的“增量式”发展模式初探

2009-12-28余永清艾明江

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 2009年3期
关键词:两岸关系

余永清 艾明江

[内容提要]近三十年来,两岸关系逐步形成一种渐进的增量发展模式,依靠经济、政治、社 会等领域的流量变动,从而推动了两岸在经济、政治、社会等领域的存量增长。两岸增量发 展模式强调相互平衡、相互影响以及系统的内外和谐,更强调从下到上、从局部到全局的突 破,通过这种增量式发展模式,两岸关系将会最终实现质的转换。

[关键词] 两岸关系 增量发展 “胡六点”

中图分类号:D6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1369(2009)3-0099-06

2008年12月31日,在纪念《告台湾同胞书》发表30周年座谈会上,胡锦涛总书记重点提出了 六点意见(简称“胡六点”),全面完整地构建了新时期的对台主要体系。胡锦涛的六点意 见主要概括为:第一,要确保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第二,推进经济合作,促进共同发展;第 三,弘扬中华文化,加强精神纽带;第四,加强人员往来扩大各界交流;第五,维护国家主 权协商涉外事务;第六,结束敌对状态,达成和平协议。

本文借用经济学的增量及其相关概念来对“胡六点”进行相关解读[1],在经济学 中有三种 类型不同的数量:即存量、流量与增量。存量是指系统在某一时点时的所保有的数量;流量 是指在某一段时间内流入及(或)流出系统的数量;增量则是指在某一段时间内系统中保有数量的变化。增量式发展就是指,通过流量变动,实现存量 增长,从而推动增量的递进发展, 它是渐进的量变,而非剧烈的质变。在增量式发展中,存量和流量密切相关,流量来自存量 ,又归于存量之中。

两岸关系的内部存量

在增量式发展模式中,存量是不断变化的,即通过流量实现新的存量增长,新的增量又转化 为存量,为下一轮存量增长奠定基础。本文的存量特指在两岸关系某个时期点上的静态表征 ,但是从长时段来看,存量又具备动态的特征,它是不断变化的。特别是在两岸关系中,存 量增长幅度经常受到政治危机的影响,因而呈现出不同的发展进程。但大体来看,在过去的 30年中,两岸关系总体存量基础一直是不断递增的,这主要体现在历史文化、经济、政治 、社会交往等领域。

(1)历史文化存量。一般来说,历史文化存量具有较强的稳定性和不可变性。胡锦涛说,“ 弘扬中华文化,加强精神纽带”。两岸关系发展就是建立在这种共同的历史文化存量基础之 上,这是两岸关系发展的最根本保障。从历史、文化、血缘来看,2300万台湾同胞 和13亿大陆 同胞都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的成员,彼此都有着无法割舍的民族情感。具体而言,台湾自古以 来就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两岸人民同属一个中华民族,具有相同的血缘渊源;在文化上, 两岸人民有共同的文化传承,特别是中华文化在台湾得到了很好的维护,这些都无可争辩的 表明,两岸共同分享的历史文化资源是不容置疑的。这种存量基础也为两岸关系正常化奠定 了坚实的基础。1987年,台湾民众开始返回大陆探亲,从而打开两岸交往的大门,探亲的实 质就是一种两岸历史文化存量的勃发,它植根于两岸人民的心灵深处,几乎很难受到外部因 素的阻挡,即使在李登辉和陈水扁时期,台当局大力推行去“中国化”运动,但也难以撼动 两岸在历史文化的存量共享,中华文化依然在台湾民众心中具有绝对的号召力。

(2)经济存量。不同于两岸的历史文化存量是与生俱来的,长期以来,两岸经济存量处于空 白状 态,从20世纪80年末两岸关系正常化以后,两岸开始恢复经济交流,大量台商前往大陆地区 投资 ,使得两岸经贸开始紧密结合。进入90年代以后,两岸的经济交流更是呈现快速发展的趋 势,经济互补性和一体化程度日益增强,经济存量相对于初期有了很大的提高。到了2000年 以后,大陆已经成为了台湾对外经贸关系中最为重要的经济体。2008年,两岸关系逐渐步入 和平发展轨道,在两岸“三通”等相关举措刺激下,两岸经贸更是呈现繁荣景象。截至2008 年10月底,大陆方面累计批准台商投资项目77000多个,实际吸引台资470多亿美元 ;两岸贸易额已经达到了累计达8400多亿美元。实践证明,两岸20多年的经济交 往,已经使得两岸拥有了庞大的经济存量规模,这是保持两岸关系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

(3)政治存量。两岸关系属于一个中国内部问题,“1949年以后,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台 湾与祖国大陆处于分立的状态”[2]。国共内战导致了两岸陷入长期分离的政治对 峙 ,但是 在很长一段时期内,两岸在“一个中国”问题上依然享有共同的政治存量底线,都共同反对 “分裂中国”,只是彼此对主权认知存在差异。因此,在80年代以前的两岸,政治存量虽然 极为薄弱,但也还是共同分享了对“一个中国原则”的论述,这是以后两岸能够进行和平对 话的基础。80年末,两岸关系正常化以后,在李登辉时代到陈水扁时代,由于推行“两国论 ”和“一中一台”,导致两岸在政治上陷入僵局,无法推动两岸正常协商,甚至谈判,特别 是到了陈水扁执政后期,由于其一再利用“入联公投”等“台独”言行挑衅大陆,从而使得 两岸官方进一步产生互不信任,两岸关系受到极大冲击。马英九上台后,在承认“九二共识 ”的前提下,两岸重新有了对“一中原则”的基本共识,这使得两岸关系进入了和平发展的 轨道。当前,在两岸关系的大好局面下,两岸政治存量,从以前的积极寻求统一,转为寻求在“一中原则”的框架下,维持两岸和平发展 ,即和平发展逻辑已经取代了“统独”逻辑,这种新的政治存量是两岸必须共同维持的存量 底线,即它是不能任意降低和破坏的,只有在这个稳定的存量基础上,才能推动政治存量其 他部分的发展,如台湾国际空间、和平协议等问题。当然,与经济存量相比,两岸的政治存 量上依然十分薄弱,更由于缺乏制度化与规范化,在人为性因素的影响下,更容易出现 政治存量的减退。这就更需要对于政治存量的发展,必须要有高度的政治智慧,主观性的加 速政治存量变动,将会给两岸关系带来严重考验。

(4)民间性社会交往存量。胡锦涛说,“加强人员往来扩大各界交流”。就是强调了民间性 社 会交往的重要性。两岸的民间性社会交往主要指的两岸在文教、资讯、体育、医疗等各领域 的全面性交往,如果说历史文化存量侧重于强调历史,那么,民间性社会交往则是强调现实 生活。两岸的民间性社会交往开始于早期的台湾老兵赴大陆探亲。1987年,台湾当局正式开 放普通民众赴大陆探亲,以后,大陆也开放民众赴台,两岸民间互访人数迅速增加。随着两 岸民间社会交流日益频繁,接触也进一步广泛,如两岸的媒体交流、宗教文化交流、学术交 流、医疗卫生交流等,极大增强了两岸的社会交往范围,特别是观光旅游的开放,两岸普通 民众可以有了更加直接的接触,大量台湾同胞开始在大陆生活、求学、工作,这种全面性的 民间社会交往改变了长期由政府和精英人士主导的两岸交流格局。截至2006年,台胞来大 陆人数从1987年的46679人增加到4413238人,大陆居民赴台人数从19 90年的8545增加到207650人,大陆赴台交流项目数增加到7243个 ,大陆赴台交流人数增加到40981个。[3]到2008 年,随着两岸关系出现重大转变,台湾当局采取了更加灵活的措施,大陆普通民众可以更加 方便地前往台湾旅游、求学、交流,这无疑将会大大提高两岸民众的社会交往程度。

整体看,在两岸系统的存量格局中,两岸的存量基础是巨大的,是不断累加的,呈现出“经 济剧增、政治摇摆、文化稳定、社会提升”的差序化存量格局,但还是基本保持了存量守恒 。原有的历史文化存量,尽管一度受到台湾当局鼓吹的“去中国化”,但根本上不可能动摇 两岸关系在历史文化上的存量基础;两岸的经济存量增长迅速,规模庞大,还有很大的成长 空间;政治存量较为易变,曾经受“台独”的干扰,使得两岸关系的政治存量发生动摇、甚 至递减。当前,政治存量转为在坚持“一中原则”上,寻求和平发展,逐步解决政治存量中 存在的敏感问题,这使得两岸政治存量具备了更大的稳定性和可塑性;民间性的社会交往存 量也增长迅速,覆盖领域越来越扩大,更加为两岸的存量格局奠定了良好的发展基础。

两岸关系的流量变动

将两岸关系作为一个系统结构来看,流量是两岸关系的动态表征。流量变动指的就是两岸在 经贸、政治、文化、教育等结构领域内一段时间中的交流与合作,这种内部的流量变动将累 积为阶段性存量,从而推动两岸关系的增量式发展。

(1)经济流量。胡锦涛指出,“推进经济合作,促进共同发展”。从过去30年的两岸发展来 看,以经济上的流量变动最为显著,这种高速的经济流量增长构筑了两岸经济存量的的巨大 规模。自上个世纪80年代末起,两岸同胞的隔绝状态被打破以来,经过20年的发展,两岸经 济交流合作取得了显著成就,形成了互惠互利的良好发展局面。两岸的经济流量增长体现了 系统内部资源输入.输出的合理化流动。早期,大陆为了鼓励台湾本土企业来大陆投资设厂 ,制定了各种优惠措施,并推动台资企业技术升级。经过90年代的发展,受益于良好的投资 环境以及强劲的市场发展,大陆的台资企业迅速发展,成为当地经济发展的重要助推器。流 量的增长积累并不是直线型的过程,还会遇到各种阻力,从而带来经济流量增长的变形。两 岸经济流量的变化容易受到政治因素的影响。过去,台湾当局的“戒急用忍”以及“台独” 举措,都给两岸经济带来了巨大的负面影响,特别是“三通”长期无法实现,台资企业赴大 陆投资限制始终无法松绑。到了2008年,台湾当局采取措施进一步强化两岸经贸关系,吸引 大陆客赴台旅游,放宽大陆企业来台限制,大陆继续推出并积极落实惠及台湾同胞的政策措 施,在双方共同努力下,两岸期盼已久的“三通”取得重大突破,两岸开始着手建立类似于 CEPA的自由贸易区。这些举措有利于两岸经济流量逐步趋于平衡,避免了资源流动失 衡的格局,流量发展必然会带来两岸总体经济的存量积累。可以说,正是依靠政策、企业等 内外部因素的调动,两岸经济流量才能一直保持高速的正增长态势,这为两岸经济存量的继 续增长奠定了基础。

(2)政治流量。两岸政治流量发展较为缓慢、曲折,甚至一度出现停滞。1979年元旦,全国 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提出台湾回归祖国方针。1981年9月,叶剑英委员长提 出关于台湾“回归祖国、实现和平统一”的九条方针政策,简称“叶九条”,两岸隔绝的人 为藩篱开始被突破,这也标志着两岸开始进入和平统一的轨道。长期以来,两岸处于政治对 峙状态,互不往来,缺乏基本政治互信,尽管存在对“一个中国”的共同论述,但是政治存 量基础极为有限,也极为脆弱。到80年代末,大陆不断加快改革开放进程,经济快速发展, 在对台战略上也逐步确立了“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基本方针。到了1987年,台湾当局开 放台湾民众赴大陆探亲,随后两岸关系开始了正常化,两岸官方也通过成立海基会、海协会 展开在事务性议题上的协商。因此,在90年代初期,两岸的政治流量开始提速,两岸在“一 个中国论述”上依然享有共同的政治存量基础,这体现为当时台湾当局成立“国统会”,发 布“国统纲领”。在1993年,两会在新加坡进行了首次高层会谈,签署了由两岸官方授权的 重要文件。政治流变的输入也经常被输出所减损,在1995年,李登辉访美,结果引发了两岸 的政治危机,给当时初步建立的两岸政治对话带来了相当大的冲击。1999年,李登辉公开发 表“两国论”,大陆取消了汪道涵访台,并对“两国论”展开大批判,使得李登辉时代建 立的两岸关系基本降到了冰点,“两会”协商被迫中止。2000年以后,在陈水扁执政时期, 政治流量一直也在不断变动,但由于陈水扁一直没有放弃“台独”言行,其执政后期,更是 频频以推动“入联公投”等言行刺激大陆,导致大陆对陈水扁彻底失去信心,两岸关系在政 治流变上退回到“捍卫一个中国,反对台独”的底线上来。2008年,马英九上台,重新回到 “九二共识”上来,坚持“一中”原则,两岸关系趋于稳定,迎来了和平发展的最好时机。 在这 种重大转变下,“两会”谈判也重新加以启动,台湾的国际空间等敏感议题也开始予以协商 解决。总之,两岸当前的政治存量已经逐步趋于稳定,但是两岸在主权认知等政治性议题上 依然分歧较大,而且又缺乏必要的政治互信,因此,继续将既有的政治存量制度化、规范化 ,比扩大流量变动速度要更为有利。

(3)民间性的社会交往流量。从过去30年发展来看,民间性的社会交流一直处于高位增长 ,这也使得两岸民众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与沟通。最初的民间性社会流量是由80年代末的台湾 老兵探亲引发的,随后,台湾当局批准台湾民众赴大陆探亲,并且还在1992年1月起开放大 陆配偶赴台定居。此后,两岸民间性交往日益增多,主要就是在宗教、文教、新闻、体育、 医疗等领域有了密切的交流。例如在宗教方面,两岸多次进行了宗教文化交流,特别是妈祖 女神,已成为了两岸民间社会重要的交往纽带;在文教方面,学术交流日益活跃,两岸新闻 领域也有了一定的流量互动,媒体、影视、出版等为两岸民众沟通建立了很好的平台 ;两岸医疗卫生交往也有了很大的提升,台资医院开始在大陆正式经营。在李登辉与陈水扁 时期,民间性社会交往经常受到政治干扰,使得两岸民间性社会流量增长缓慢。马英九上以 后,两岸关系出现重大转变,开始进一步采取措施鼓这种社会流量增加,开放“三通”,并 允许大陆企业入台,以及开放大陆学生赴台求学等等,这标志着以民间性为主体的社会交往 开始从单向交流转为双向交流,过去大陆对台交往流入不足的情势将逐步发生转换。随着民 间性社会流量的增长,两岸民众对彼此的认识会随着流量的变动而逐渐加深。“无论是两岸 间的基础协定,或是两岸未来统合的深化与广化,都需要政府的主导,而人民将扮演最后决 定的角色”[4]。这种民间性的社会交往大大弥补了以政府、企业为主的流量不足 ,从而使得两岸系统的总体流量趋于平衡。

总体看来,两岸关系在流量上还是正向累加的,尽管政治因素阻碍了两岸关系进一步的流量 输入,但是,两岸关系经济、政治、民间交流等依然得到了很好的维持,这表明,两岸关系 的流量变动已经形成了一种自我平衡的发展机制。两岸系统内部的流量变动也是相互制约、 影响的。长期以来,两岸形成了“经济流量强劲,政治流量摇摆”的流量格局,经济流量的 增长幅度一直远远高于其他流量增长,而政治流量的增长又是最为缓慢的,并出现了中止、 甚至倒退的现象。因此,当前特别要稳定政治流量的变动,防止其大起大落,不要被争议性 议题困扰,也不要主观地追求政治流量的扩大,并进一步依靠来自民间性的社会流量来支 撑政治层面的流量。总之,只有形成一个系统内容平衡的流量发展,才能保证两岸关系的增 量发展效果。

渐进式的增量突破

从发展的角度看,既有存量的增加就会带来增量的突破,而存量又是依靠于流量的变动来实 现的。观察过去30年的两岸关系发展,两岸关系的发展就是一种增量突破,即存量增长并 没有出现剧烈的结构性质变,而是相对平稳的渐进增长,从而保持了两岸关系的持续稳定。

首先,增量发展是渐进的,不能强行将渐进的流量递增转为质变,只有在增量累积的基础上,才能 寻求发展的实质性转换。胡锦涛强调,“要确保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两岸关系的增量发展 所坚持的就是这种和平发展精神,与量变突破而言,质变的突破更容易引发系统的不稳定, 尤其是在缺乏量变的支撑下,一旦寻求剧烈质变,系统必然出现崩溃。从过去30年的两岸 关系发展来看,两岸关系不仅仅是两岸领土主权的简单组合,更是涉及到两岸民众情感认同 的“交叠性重合”。在过去两岸关系30年中,两岸经贸往来有了很大的发展,两岸经济一 体化程度日益加深,但是经济发展并不能必然带来两岸问题的水到渠成。当下,两岸关系还 面临着一系列结构性的问题,特别是政治性的主权争议,得不到有效解决,甚至一度使得两 岸关系一直充满了高风险和高动荡。由于政治制度的不同,加上两岸的长期隔绝,两岸民众 的生活方式有着很大的差距,而政治认知与政治情感更有着显著的差别,这些问题的存在都 决定了两岸关系的发展必然是一个长期的渐进过程,要想主观性地寻求两岸关系的质变转换 ,只能是缘木求鱼,不具备现实可操作性。马英九上台以后,台湾当局在务实的态度下,反 对“台独”,搁置主权争议,承认“九二共识”,而大陆也由过去的“统独”之争转为更 加理性的坚持和平发展。从当前来看,两岸都已经共同意识到,维护和平发展才是两岸关系 的时代主题,这种渐进的增量发展更加符合两岸民众的切身利益。

其次,坚持增量的发展思维,要注重从下到上,从局部到全局的突破之道。所谓从下到上,就是说 在两岸关系中,政府以及精英阶层的互动发挥着重要性作用,但是两岸关系要实现增量发展 ,不能仅仅采取这种“倒金字塔”结构,如果缺乏社会结构的支持,两岸关系并不能长久稳 定。相反,应该采取“金字塔”结构,注重两岸基层民间社会的交往流量,通过长期的民间 社会交流,来增加两岸民众彼此的理解。到目前为止,台湾还有2/3的民众从来没有到 过大陆,特别是中南部地区,很多基层民众对大陆几乎没有任何了解,而大陆民众前往台湾 的人数依然还占极小的比例,这说明两岸民间的社会互动还十分薄弱,存在相当大的流量增 长空间。所谓从局部到全局,就是说增量式发展,寻求的是一种逐步突破的发展路径,而不 是全面的突破。实践证明,两岸关系的发展经历了一个逐步开花结果的过程。1987年,两岸 关系实现正常化,就是起始于台湾老兵探亲活动,逐步由民间性社会流量变动延伸到90年代 的经贸来往,台商开始前往大陆投资设厂,1993年,台湾首先成立海基会,大陆成立海协会 ,随后,两岸展开“两会”协商,虽然不属于正式的政治谈判,但在各自官方授权下,两岸 开始有了政治上的实际接触。从整个发展过程来看,两岸依然将是重心放在经济与社会等领 域,而在充满争议的政治性议题上,没有太多深入进展,这充分表明,两岸关系只能从局部 突破,如果刻意追求全面突破,只能导致止步不前。从90年代开始,这种局部突破一直得到 了很好的坚持,两岸经贸发展才得以迅速发展。当然,由于“台独”活动的猖獗,以及大陆 方面对台湾情势的误判,这种局部突破曾经一度动摇,而转为谋求全面性的一揽子解决,但 很快,大陆方面发现,这种一揽子解决方案,不符合两岸发展现状。2008年以后,两岸关系 出现重大转变,两岸也开始对一些争议的政治议题着手加以解决,胡锦涛强调,“维护国家 主权协商涉外事务”,就是要对台湾关切的国际空间问题加以协商处理,这也是一种两岸关 系的局部突破,在不触动两岸和平发展的大好局面下,通过逐步解决一些争议性议题,最终 实现两岸关系的结构性调整。

再次,坚持增量发展要注重系统外部与内部的和谐发展。一直以来,两岸关系形成了一个固定的“ 结构化的互动循环”[5]从外部来看,两岸关系的发展需要一个健康的发展环境, 胡锦涛指出,“结束敌对状态,达成和平协议”。就是希望通过两岸共同努力,在两岸政治 互信的 基础上,实现和平发展的良好格局。两岸三十年的历史发展经验告诉我们,不仅是大陆、台 湾,还是整个东亚地区,都需要两岸创造一个和平发展环境,依靠“台独”言行制造主权分 裂,只能带来区域性动荡,丧失两岸长期建立的良好局面。可以说,维护和平发展,已经成 为了当前两岸民众的共同意愿。从系统内部来看,增量发展离不开存量领域的平衡,即经济 存量、政治存量、社会存量等保持基本的平衡。当前,在两岸关系结构中,经济存量较为庞 大,是影响两岸和平发展的关键性因素,社会存量也在逐步增大,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但 政治存量虽然较之以往有了提升,但显然还远远不够,依然存在很多结构性的症结,敏感性 的政治流量依然还会冲击政治存量的增长,因此,要实现这三者的基本平衡,还需要很长的 发展时间。特别是要精心培育政治存量的稳定发展,尽早建立两岸政治互信,在坚持搁置主 权的争议下,逐步实现两岸在政治流量上的制度化、规范化,避免负面的政治流量给整个系 统带来损害。

最后,增量发展要朝更加规范化方向发展。在既有两岸系统制度不规范的前提下,如果忽视 了结构性的改造,使两岸关系朝健康、理性、稳定的方向发展,就容易使得两岸庞大的发展 存量成为包袱,正如诺斯所说,“资本存量变动越快,现存的制度体系便越不稳定” [6]。 因此,在两岸关系处于良好发展环境下,着手解决一些可操作的现实议题,在合适的时机签 署两岸和平协议,使两岸关系走向制度化、规范化,为两岸关系进一步发展创造更好的环境 ,两岸新一轮的存量增长才不至于陷入停顿。

ぷ⑹:

[1]有关两岸增量发展的类似文章,可参考:李义虎.两岸时局与增量改革.大地,2 000(21);向原.增量改革:两岸关系发展的合理方向.太平洋学报,2005(2);刘国深. 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新课题浅析.台湾研究集刊,2008(4)

[2]中台办、国台办主编.中国台湾问题.九州图书出版社,1998:1

[3]国台办网站http://www.gwytb.gov.cn/jlwl/rywl1.htm

[4]张亚中.两岸统合论.[台北]生智文化事业有限公司,2000:349

[5]台湾财团法人海峡交流基金会、交流杂志社编著.两岸开放交流20年国际学 术研讨会会议实录,2008:215

[6][美]道格拉斯•C.诺斯.经济史上的结构和变革.厉以平译.商务印书 馆,1992:202

(责任编辑:张业亮)

猜你喜欢

两岸关系
国台办:抚今追昔 坚持“九二共识” 保持两岸关系和平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