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心突出观点明

2009-12-27曾保顺

同学少年·作文 2009年7期
关键词:余秋雨秋雨品味

曾保顺

[文题和要求]

有一位作家说过,茶,第一道苦若生命,第二道甜似爱情,第三道淡如微风。简短的一句话,却道出了深刻的生活哲理。茶需要慢慢品,生活亦然。那人、那事、那景、那情……生活中的点点滴滴都值得我们用心去品味。

请以“品”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升格前作文]

伴着最后一声嘶哑的蝉鸣的消失,伴着最后一片枯黄的叶子从枝头悄然滑落,真可谓秋意阑珊了。在这个萧萧的季节里,我有秋雨陪伴。

秋雨,秋意般的凄凉。

他的血液里涌动着原始的荒凉,犹如艾略特的“荒原”一样。但是,在他身上,你可以看到现代文明与古老文化的碰撞,在历史那莽莽原野上,他踽踽在一条杳无人烟的古道上。

在此,我冒昧地对秋雨细细品味。它带来的不是秋日的雨水的清凉与自然,它营造的是历史文化中的累累斑痕,透过那些跳跃的文字符号,古老的文明仿佛在慢慢消蚀,历史的积淀也在缓缓地蒸腾。

秋雨是孤独的,在他的身上,文明上演着几千年以来的尴尬与难堪。他是古道西风中一匹赢弱的瘦马,用自己的脚印记载着一段段辛酸的旅程。当年,顾炎武在大彻大悟后,淡淡地说:“仲尼,一旅人也。”那么,秋雨又何尝不是一位寂寞的旅人呢?

行者无疆,他围着世界上残留的惨淡文明打转。废墟。大海,流浪,历史常常从这里出发:他挽留着罗马假日的余晖,却点燃了亚平宁的精神圣火。苍凉,寂寞,执著,历史常常在这里凝练:他乞讨着北欧美丽的神话,却畏惧地躲在易卜生的《玩偶之家》。他用古老的中华文字聚结着整个欧洲的文明。

秋雨仿佛是现代喧哗中的一盏清茶,认真品味的人却很少,因为,那是一杯少有的苦茶。

再看看他在中国走过的那段文化苦旅吧。我最推崇的是他对莫高窟深深的伤痕情结。涓涓秀字间隐藏着五千年文明遭遇的野蛮,在那段颓废的近代史面前,他无语,无奈。我沉醉于他对历史文化独特的驾驭,载着满车的沉重在那广袤的天地间,渐渐地找不到了回家的路。他仿佛茫茫宇宙间的一个孤儿,躲在残败不堪的一隅低声抽泣。

秋雨用细腻的笔尖触摸着炎黄子孙的情感深处。他笨拙地、迫不及待地弥补着现代人的记忆缺陷。他好像事物消亡间的回光返照,却从不肯停下那匆匆的脚步。他在用一个人的渺小重现出文明的浩浩荡荡。

我手中的笔仿佛也在战战发抖,震撼于记下的点点滴滴,不,那不是点点滴滴,而是一个文人的应有的悲凉。

品味余秋雨,我的灵魂在渐渐升华。

[升格指导]

“品”在字典里有多个义项。本题中的导语提示我们,题目“品”的含义为“品尝、体味”。这个题目有很大的灵活性和自由度,可以“品”人,可以“品”事,可以“品”物,可以“品”情,可以“品”文化,可以“品”自然……易于抒写自己最深的感触。作者围绕题目,选择“余秋雨”为品味的对象,品味了他的著作、他的孤独、他的情感,写出了自己真切的感受。文章选材较为新颖,语言表达富有文采。但文章的缺陷也很明显,最主要的问题是形神俱散,观点不明确,中心不突出。文章开篇写景,意在由秋雨引出“余秋雨”,但指代模糊,令人费解,且没有表明任何观点。主体部分涉及多个方面,品味了余秋雨的孤独、寂寞、伤感以及他的文字深厚的文化底蕴,但笔墨随意,多是抒发情感,缺少分析,缺乏表明观点的主旨句,整篇文章内容散乱,没有重点,因而导致中心不明确。

要使这篇文章升格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点明旨意,画龙点睛。一篇文章的主旨,或在开篇亮出,或在结尾点明,或在文中揭示,但一定要明确。原文开头、结尾都没有表明任何观点,文中各个段落笔墨松散,表意模糊,没有揭示主旨的语句,读罢全文,读者很难领悟作者的写作意图是什么,文章的中心观点是什么。如能在文中增加表明主旨的句子,则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二、精心选材,众星捧月。确定中心后,对于人文的材料必须精挑细选,应本着精益求精的原则,紧密围绕中心选材。原文中的材料涉及余秋雨以及他的作品的很多方面,内容多而杂,散而乱,缺乏精心的选择。应根据确定的主旨,重新选材,删去与主旨无关的内容。

三、中心明确,重点突出。为使整篇文章观点更明晰,应收拢笔墨,突出重点,表达一个观点。根据原文内容,将中心确定为品读余秋雨代表作的感受。根据这个中心,重新精选材料,精心组织,适当安排详略,围绕中心阐述。

具体到每一段的安排上,应按如下升格这篇作文。

原文第一、二段游离于主题之外,应删去。另拟开头,点明题旨,指出品读余秋雨作品总的感觉。

修改原文第三至九段,删去与中心无关的内容,将笔墨集中在品读余秋雨的三部代表作《文化苦旅》、《行者无疆》、《山居笔记》上,分别分析三部作品,写出品读的感受。

修改原文第十段,总结上文,呼应主题。

原文最后一段保持原貌。

[升格后作文]

品味一个文人,就是品味一种文化,余秋雨,仿佛一杯浓茶……

品味余秋雨,在速食一切的今天似乎是一种奢望。余秋雨,多么委婉的名字,他穿越了那种似现代又非现代、由拥塞、懈怠、白眼所连结成的层峦叠嶂,不断地重复着那亘古的忧伤。

读《文化苦旅》,品得他的孤独。

“远方,有多远,请你告诉我!”没人能告诉他,他像走惯了远路的三毛一样,悄悄出发。在那条湮没无数仁人志士的西风古道上,他仿佛一匹赢弱的老马,踽踽独行,“上下而求索”。他试图抛弃所有的忧伤与疑虑,去追逐那无眠的文化。没有人陪他,当年孔子周游列国尚有弟子相随,而对他而言,知音已成为遥远的渴望。人们只知道,在那些荒凉颓废的历史之间,一个寂寞的身影在徘徊。于是,他的文字中流淌着苦涩、焦灼、冥思与苍老。

读《行者无疆》,品得他的敬畏。

他绕着世界上残留的惨淡文明打转,废墟、大海、流浪,历史常常从这里出发:他拘留着罗马假日的余晖,却点燃了亚平宁的精神圣火。苍凉、寂寞、执著,历史常常在这里凝练:他乞讨着北欧美丽的神话,却敬畏地躲在易卜生的《玩偶之家》。余秋雨用古老的文字聚结着整个欧洲的文明。他怀着一颗虔诚的心灵去朝拜那些逝去的辉煌。他恪守着几千年的“中庸之道”,却更加羡慕街边咖啡座里微笑的目光,日月悠长,山河无恙。但他,也亲眼目睹了触目惊心的废墟,那些文化的碎片随着历史,也萎谢凋零。

读《山居笔记》,品得他的困惑。

他背负着生命的困惑,去寻找,一段段,一节节。文化灵魂的流放、毁灭和复苏,他迷茫;稀有人格在中华文化的祭奠,他彷徨。但是,他把深涩嶙峋的思考淬炼得平易可感,把玄奥细微的感触释放得淋漓尽致。他用手掌碾碎石块,用体温焐化坚冰,将一个个困惑消蚀在旅途的艰辛之中。

出走十五年,品得秋雨的感伤、忧虑、无奈、凄凉,却又品出秋雨的浑朴、古典、新锐、肃穆。周游十五载,竟与两千多年前的仲尼不谋而合,孔子载回满车的失望,而秋雨为现代人埋下了企盼与希冀。

品味余秋雨,我的灵魂在渐渐升华。

[专项练习一]

试分析下面这段文字的中心是否明确。

布朗无意中观察到花粉微粒的运动,进而推知万物分子在永不停息地热运动;伦琴无意间的发现,找到了探索人类自身内部的伦琴射线;门捷列夫探究元素发生化学反应的规律,列出了元素周期表,为新材料的研发、新元素的发现提供了很大帮助。世界万物蕴含的规律的发现或是新的发明创造往往始于对微小细节的关注,有时小到你无法看见,稍纵即逝。抓住任何细小的事物,它说不定就是世界的缩影。

[参考答案]

这段文字中心并不明确。由段末的总结可以看出,作者想要表达的主题是“要重视细微之处”,但所举的三个例子中,前面两个例子都强调了关注细微之处的无意性,偏离了“要重视细微之处”的中心。

[专项练习二]

请提炼出下面这段文字的中心观点。

有人说,错误是黄沙。当它积满心田时,良知会被掩埋,善意会被风化,希望的原野会退化为无垠的沙海。也有人说,错误是灰尘。当它覆满心灵时,真诚会被污染,信任会被隔膜,辉煌的宫殿会演变为阴暗的角落。然而,我却要说,错误不是精神的重荷,让我们身心疲惫,也不是灵魂的炼狱,让我们苦受煎熬。错误仅仅是一道痕,即便我们的心灵伤痕累累,我们依然可以前行,依然可以快乐,依然可以笑对人生。

[参考答案]

这段文字的中心是:应该笑对人生,坦然面对错误。

[专项练习三]

下面是一位同学以“只要找到合适的位置,就能展现自己的美”为中心论点的一段文字,试分析这段文字在表达主题上存在哪些不足。

史书上的每一个名字都在展现各自独特的美。在汉代,司马迁退而论书策,不留恋官场是非,著《史记》以展现史书之美;在晋代,陶渊明退出官场,隐居耕田,创山水田园诗派以展现诗词之美;在宋代,司马光闭门修书,集能人之力著《资治通鉴》以现古今之美;在近代,鲁迅弃医从文,指导革命以展现文学之美;孙中山同样弃医,指导革命,提出了“新三民主义”,以展现救国之美。在国外,爱因斯坦放弃小提琴而全神贯注于物理,奠定了“相对论”的理论基础,以展现物理之美;比尔·盖茨在大学二年级时,退学开创微软公司,后成世界首富,以展现科技之美。以上之人皆能清醒认识自己的优缺点,发掘自己的优点,最后成就了一番事业。

在现实中,我们也应该这样做。当初,高二选科之时,我本着以自己的兴趣为中心,选择了物理,到现在,我从未后悔过。在当时,物理被认为是最难的一个学科,可我没有后悔过,兴趣可让我克服一切。现在,物理是我成绩最好的一科。

[参考答案]

这段文字列举了古今中外名人的事例,论证清醒认识自己的优缺点,发掘自己的优点,才能成就一番事业的论点。论点比较浅显,所举事例丰富,但仅仅是单纯的罗列,没有结合论点,进行深入的分析。另外,所举事例都是正面的例子,给人一种“一面倒”的感觉。如能运用对比手法,从正反两个方面进行论证,效果会更好。第二自然段能紧密联系现实值得肯定,但是内容肤浅,且重心落在了“兴趣”上,与中心论点有些脱节。

(责任编辑张毓春)

猜你喜欢

余秋雨秋雨品味
余秋雨投其所好
秋雨
余秋雨投其所好
秋雨
品味六城:追溯中国的印记
秋雨
品味中考 提升能力
拒绝撞包的好品味
余秋雨究竟捐了多少钱
《文化突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