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大学生音乐素质课教学
2009-12-25王凤莉
王凤莉
摘要:针对当下普通高校音乐欣赏课存在的问题,并以接受美学的基本观点提出几点建议,让大学生能够在享受音乐的同时获得更多的启发,并培养其聆听音乐的兴趣和习惯。
关键词:音乐欣赏;审美期待;审美距离;审美偏差
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851(2009)11-0167-01
音乐教育是各普通高校实施美育功能的重要途径,当下普通高校实施音乐教育的方式就是音乐欣赏课的开设。然而,普通高校音乐欣赏课的地位和现状却不容乐观。在专业音乐院校的音乐欣赏教学过程中,由于作为教学主体的学生都有一定的音乐基础和音乐鉴赏能力,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具有一定的参与和回应能力。加上当下音乐教育改革对“学生参与性和主体性”的强调,专业音乐院校音乐欣赏课逐渐从原来的“填鸭式”教学模式向“互动式”模式转变。然而,由于普通高校音乐欣赏课属于公共教育的范畴,在几乎所有专业音乐教学包括音乐欣赏教学的改革中,它往往处于被遗忘的角落。
那么,我们怎样应对目前的现状和解决问题呢?我们认为应当从教学的主体和对象入手,从接受学的角度看待问题,采用“引导式”的教学方法,鼓动大家参与和互动。
首先,要了解大学生对音乐欣赏课的期待,或者叫“审美期待”。音乐欣赏课在普通高校属于公共选修课,学生们之所以选修音乐,不是为了学习一些音乐常识,而是想通过欣赏各种音乐来提高自己对音乐的审美和判断能力,揭开音乐的神秘面纱。在音乐欣赏课开课之初,音乐教师应当对学生的音乐基础和学习需求进行一定的了解,并根据现状制定课程计划,而不是依照教材按部就班。只有这样,才能有的放矢,并能建立起大学生现有音乐认识和音乐体验和全面的音乐体验之间的联系,架起从“已知”到“未知”的桥梁。
学生在欣赏某个作品之前,可能通过关于作品背景介绍和主要艺术特点对作品产生审美想象,也叫“审美期待”。在“审美期待”与实际的审美感知之间必然有一种距离,也就是“审美距离”。由于“审美期待”的水平与学生以往的审美经验和生活阅历有关,那么“审美差距”的大小就是检验学生审美能力高低的主要标准。教师可以运用学生这种隐形的心理现象,引导他们如何运用经验和阅历欣赏和评价音乐。
其次、从受众出发,注重大学生的审美感受,在此基础上进行音乐形式和意义的讲解,并有效运用受众的“审美偏差”,不断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接受美学反对孤立、片面、机械地研究文学艺术,反对结构主义化的唯本文趋向,强调文学作品的社会效果,重视读者的积极参与性接受姿态,从社会意识交往的角度考察文学的创作和接受,这都具有积极的价值。对音乐作品的欣赏更是如此。音乐是抽象的声音艺术,作曲家通过“非语义性”的音符来表述自己的情感、情绪和思想,无论是音乐专业学生还是非音乐专业学生,对于某一个作品的感受和理解都不尽相同。“智者见智,仁者见仁”,每个人都会通过聆听音乐或者不同的审美感知,并产生各不相同的理解和想象,这就是音乐艺术的独特魅力。在讲课过程中,应当鼓励学生在课堂上表述自己的审美感受,让大家真正理解“一千个观众就有一千个汉姆雷特”的艺术魅力。这样既能通过学生不断地感知、想象、理解和表述建立起他们对音乐欣赏的乐趣、成就感和自信心,也能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想象力,投入到对音乐的“再创造”之中。
尽管音乐的感知具有多义性、多样化的特点,但由于每个人的审美经验和生活阅历不同,他们从同一首音乐作品中“接收”到的信息也不尽相同。所以,大家对每一个作品的感知、想象和理解都会有所差异。其中,将会有一大部分学生对音乐作品的把握会出现偏差或者片面的情况,就会产生所谓的“审美偏差”。教师可以将这些“偏差”进行总结,找出出现偏差的根源,是由于性格的原因产生对音乐情绪的把握问题还是由于生活阅历不够出现对作品情感或思想理解不深的问题,并将音乐的审美感受和音乐的形式联系起来,将音乐作品的形态与作者在创作时的客观状态联系起来,引导学生深入到对音乐形式的理解当中。
第三、通过激发学生的创造性和运用其他学科知识,建立音乐与其他学科、人生的联系与价值,将音乐教学变成素质提升。
音乐既是一门独立的艺术,也是个人综合素质的有机组成部分。在普通高校的众多学科中,音乐与很多学科都有非常紧密的联系,并对其他学科的学习和研究有着非常强的启发意义。由于音乐能够激发人们的想象力,所以人们能在不断的聆听中培养跳跃性的发散思维,更能激发关于其他学科的新思路和灵感。爱因斯坦就是一名小提琴手,他往往能从音乐中得到放松和快乐,更从中获得不少科学灵感。因此,每一个学生都希望能在公共音乐选修课中找到自己学科的影子,建立起音乐和学科之间的联系。而作为音乐教师,更是有责任建立起这种联系,让学生在聆听中得到美感和快乐,更能得到启发和灵感。
以上三点是对公共音乐欣赏课的几点建议,旨在呼吁教育主管部门对这门课程给予足够的重视,改变观念,创新方法,与当代教育改革同步,推动大学生音乐素质的不断提高。在这种理念和要求下,对公共音乐欣赏课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由于以往在思想认识上的问题,公共音乐欣赏课往往被认为是一门简单的音乐普及课,而音乐欣赏教师也不能得到专业音乐教师的地位和待遇。事实上,随着专业音乐教师的迅猛发展普及和音乐的产业化,高校对“音乐生产者和传播者”的培养明显过剩,而对未来音乐发展的推动者——消费者的培养明显不足。这就给被赋予音乐消费者的孵化器的普通高校音乐欣赏课提出更高的要求和更严峻的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