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职就业难的原因及对策
2009-12-25丁美双
丁美双
摘要:高职教育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学生就业问题已成为当今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在人才层次普遍高移的就业市场中,高职毕业生的就业工作面临很大的挑战。本文就高职毕业生就业难原因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一些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高职教育 就业问题 对策分析
中图分类号:G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851(2009)11-0082-03
高等职业教育(以下简称高职)是我国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与传统大专相比,高职更突出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和专门技能训练,为社会培养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专门人才。然而,从近几年来高职毕业生的就业率情况来看,高职学生就业难已成为当今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为此,教育部提出"毕业生就业难在高职,重点也是在高职"。高职毕业生就业情况是最终考验高职教育成功与否的试金石。因此,科学分析高职毕业生就业工作中的主要矛盾,探讨高职毕业生就业的对策对促进高职毕业生顺利就业和社会的稳定与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 高职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
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是突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专门技能,为社会培养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专门人才。党的十七大明确表示,要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发展现代产业体系,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促进工业由大变强,振兴装备制造业,淘汰落后生产力。新型工业化的道路,离不开无数专门技能型人才和高素质的劳动者,这为高职教育的发展及其毕业生就业工作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遇。但是现实情况是,"十一五"以来,高职毕业生就业情况总体上并不理想。就业率偏低,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和制约未来高职教育发展的关键性问题。
二、 造成高职毕业生就业难的原因
(一)社会因素
1.高职毕业生的就业机制和政策有待改革完善
大多数高等职业院校的毕业生在面临就业时总会遇到一些地区封锁或者行业限制。虽然国家发布了相关政策和要求,但由于政策的制定与监督实施方面有些脱节,导致一些政策得不到落实。从就业工作的实际情况看,一些行业及地区限制高职毕业生就业的政策性障碍依然存在,部分大中城市对高职毕业生年龄、性别、户籍等歧视现象时有发生,各种就业歧视逐渐成为高职毕业生就业的壁垒,使得高职毕业生就业变得更加困难。
2.对高职教育的误区与偏见
社会上存在着对高职教育的误区与偏见。在中国高等教育领域中,"学科型"教育长期以来一直是人才培养的主要模式,因此许多人在思想观念上对其他教育模式持怀疑态度。就培养目标而言,高职教育突出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专门技能。而人们的传统观念中,更推崇理论型、研究型人才。加上高职教育又是新生事物,理论与实践经验不足,而且有相当一部分院校是在中专基础上升格而成,人们普遍怀疑其办学实力,使高职教育不被看好。在这样的思想影响下,学生及其家长不情愿选择这类学校,生源质量得不到保障,用人单位也低看这类学校的毕业生。
3.社会转型下的传统就业观念正面临越来越大的挑战
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传统的就业观念正面临越来越大的挑战,毕业生不再仅仅是求职者,而首先将成为工作岗位的创业者。加入WTO以后,教育被纳入贸易服务的范畴,国际资本进入国内教育市场,按照国际通行的规则办事是大势所趋。联合办学、企业办学、民营办学等多种办学形式日渐增多,国际间的教育合作和教育交流也越来越普遍,现行的就业观念也将发生显著变化。据有关研究表明,在一些工业发达国家,一个人全部在业期间内平均更换4-5次工作岗位。可以预见,随着我国融入全球化进程的加快,职业的流动性特点将更加明显,一个人的职业有可能发生多次转换,传统的专业对口、终生从事某一种职业的模式将会越来越少。
(二)学校因素
1.学校课程设置、师资队伍和实习条件还不适应高等职业教育的需要。
在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起步晚、发展快,还未形成系统的培养体系。惯性的遵循本科学生的培养模式,通过压缩课程内容的方式,完成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教学计划,在专业设置、培养模式等方面不能适应社会发展和人才市场变化的需求。个别高职学校甚至不顾人才市场的需求,盲目开设新专业、随意调整课程设置,使高职学生无法掌握基本的专业技能,丧失了自身的优势和特色。而另一部分从中专升格而来高职院校在办学的模式上仍摆脱不了过去的习惯,重理论,轻实践,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普遍较差。
高等职业教育的特点要求教师不仅要精通专业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具有十分熟练的操作能力和技术应用能力,即成为"双师型"教师。由于高职院校的师资力量相对薄弱,教师除了从一些传统高校引进外,基本是刚毕业的大学生,难以胜任高等职业教育对技能培训的要求;专业课程设置及安排等方面都存在诸多问题。课堂教学中采用的方法和手段还是传统的以讲授为主的"灌输式"方法,无法真正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相对于社会产业结构的迅速调整和职业岗位的不断变化,许多课程的内容显得相对陈旧,知识的更新与教材滞后的矛盾日益突出。再加上政府对高职院校的投入少,原有的实践条件陈旧,学生的实践技能跟不上现代企业对技能型人才的需要,影响了高等职业教育为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培养急需人才的目标的实现。
2.就业指导队伍建设不完善
许多高职院校的就业指导教师都是"半路出家", 缺乏就业管理、指导经验,对毕业生就业的指导专业性不强,质量不高,难以达到就业指导应有的效果。并且大部分高职院校成立时间不长,各项工作都处于探索阶段,所以就业指导工作队伍建设还不完善。尽管目前各高职院校都专门设立了毕业生就业工作机构,但这些机构由于忙于应付大堆的与就业有关的事务性工作,难以有固定时间和精力来开展针对性的就业指导工作。另外,在人员配备上,很多高职院校还达不到教育部规定的按照师生比不低于1:500的比例,人员结构欠合理,整体素质和业务水平不高。
(三)学生自身因素
1.就业意识淡薄,就业观念不切实际
当前,许多高职毕业生就业目标不明确,往往在就业与再深造之间举棋不定;其次是盲目选择就业地点。择业时总喜欢盯着"大企业、大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很少考虑急需人才的基层或经济欠发达地区,不愿到乡镇企业或私营企业等部门去工作;三是就业岗位不明确。对自身缺乏理性的分析,不清楚自己适合什么工作岗位,能做什么工作,盲目追求待遇高、工作环境好的工作岗位,并存在一次就业定终身的观念,这些都对毕业生的实际就业带来困难。
2.不健康的就业心理
高职毕业生心理不成熟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种情况:一是自负心理。一部分高职毕业生把自己定位在大学专科生层次上,为了维护自己的自尊和虚荣,在就业时必然以"大学生"自居,认为岗位必须与自己身份相符,待遇要与自己名声相配,工作环境要优越怡人。择业时挑三拣四,好高骛远,期望值很高,这都导致高职毕业生在就业和择业时提高了心理预期,很难找到自已满意的工作;二是自卑心理。高职学生没有考上理想的大学,认为上高职是不得已的选择,有无奈与失败感,潜意识中自卑和压抑,有较重的心理负担和精神压力,但青年人争强好胜,不轻易接受挫折和失败的现实,在社会压力、家庭压力和自己不甘心的矛盾心理下,为了维护自尊,在就业时通过反向心理表现出来,也就是想通过找到让他人羡慕的理想职业,体现自己的力量,实现自己的价值,维护自尊和心理平衡。但又认为自已是高职,学历层次不高,在择业中缺乏自信,不敢面对竞争。典型表现是一两次面试不成功,自信心严重丧失;三是依赖心理。部分学生在校期间只顾埋头读书、很少与社会接触,缺乏应有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决策能力,在择业就业时,对一个单位是否适合自己往往不是凭自身思考来决断,而是依靠父母师长之意,师兄师妹之言进行取舍,表现出较强的依赖心理。 同时,部分毕业生不愿主动出击,自主地选择就业单位,一味依赖学校、老师、父母、亲属和其他社会关系,"等、靠、要"现象明显;四是攀比心理。很多高职毕业生在择业过程中不从实际出发、不量力而行,处处与他人攀比,把注意力过多地集中到别人的就业取向上,在求职活动中往往显得缺乏主见,极易受别人干扰,也往往因此错过良好的就业机会。
3.缺乏应有的诚信
由于求职心切,很多高职学生随意毁约、无告知跳槽的现象时有发生。不少高职毕业生在毕业问题上采取"签一家、谈一家、看一家","脚踏几条船"的方式来增大求职成功率。对于毕业生的以上行为,招聘单位虽然理解但是并不认同。失信行为关系到毕业生自身、学校和用人单位三方的利益和信誉,也直接导致用人单位对高职学生的不信任。因此,招聘单位在接受高职毕业生时会慎重考虑,增加了高职毕业生的就业难度。
三、缓解高职毕业生就业难的相关对策
(一)重视毕业生就业政策的落实力度
良好的体制和环境是实现毕业生就业的前提和条件。国家应把对高职教育的重视落到实处。一方面,要大力倡导高职教育,进行高职教育的宣传,努力转变轻视高职教育的社会观念。同时应加强对高职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宏观管理和指导,进一步打破限制毕业生跨地区、跨行业就业的障碍,拓宽就业渠道,逐步确立"市场导向、政府调控、学校推荐、学生与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就业机制,切实为高职毕业生顺利就业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另一方面,要加大对高职教育的投资力度,扶助高职教育走上正规。通过深化教育教学改革,进一步完善高职毕业生的就业管理体制和机制,加强对高职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宏观管理和调控,营造公平、合理、宽松的就业环境。
(二)改革教学模式,构建以市场为目标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机制
高职院校必须始终瞄准市场缺口,建立灵活的办学机制,以就业和社会实际需求为导向,密切联系企业用人单位,适时改革专业结构和课程设置。建立与企业单位的长效联系,学校可与企业建立对口实习实训基地,学校可根据各个用人单位的需要调整课程,进一步细化专业,对口培养技术型人才,了解先进技术的发展动态,缩短"磨合期"。这种"订单式"培养模式让学生一进校门就与企业零距离接触。学校也可以多聘请企业工程技术人员担任兼职教师,这也是高等职业教育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要保证。
切实提高教师素质,加快引进高层次、高学历的中青年教师,改善师资队伍的结构,开展"双师型"教师培训,逐步建立健全教师管理体系,对教师的进修与培训、考核、职称聘评、课堂教学质量、科研等进行科学规范的管理,鼓励教师不断提高业务和学术水平,建立结构合理,专兼结合,高水平的师资队伍。
(三)全面提高就业指导队伍整体素质
就业指导队伍的建设是学生就业指导效果的关键。近年来,高职院校普遍认识到了学生就业指导的重要性,但其仍是高职院校就业工作的薄弱环节。高职院校必须有针对性地制定提高职就业指导队伍素质的建设规划,重视就业指导队伍建设。制定就业指导队伍的培养、教育和训练规划,合理安排他们的工作和进修。对就业指导教师要进行相关理论的系统学习和培训。同时要鼓励就业指导教师深入了解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基本操作程序、开展日常就业工作的基本要求、拓展和维护就业市场的基本途径,组织学生参观、学习、调研、了解社会经济发展状况、职业岗位特点、人才需求动态、人才素质要求;同时还要坚持通过讲授就业指导课、举办专题讲座、开展咨询答疑和参加编写教材、集体备课、观摩教学活动等,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这样才能较好地提升就业指导教师的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有助于他们更好地开展高职院校就业指导工作。
(四)加强对高职学生的就业心理辅导和职业素质教育
就业心理辅导是针对毕业生在求职择业过程中遇到的某些心理上的困惑而提供的指导与服务。高职院校应努力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准确自我评价,结合社会发展和自身发展实际,对自己的就业发展方向有明确的目标。转变就业观念,树立创业意识,端正就业心理,以积极、健康的心态正确择业。树立"先就业后择业"观念,消除被动、依赖的就业心理,树立市场竞争意识,主动就业,做到"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学校可以通过集体讲座等形式进行就业心理辅导,帮助学生克服就业过程中的误区强自主择业意识和竞争意识,提高学生的心理适应能力。
加强毕业生职业素质教育即职业基本道德和法律基本常识。由于求职心切,很多毕业生在择业过程中诚信意识与法律意识淡薄,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信用危机"。弄虚作假,无告知跳槽,恶意违约现象时有发生。针对这些问题,在就业指导中要深入开展诚信教育,努力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增强学生的道德和法律常识,培养正确的职业价值观,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
参考文献
[1]王守云. 高职院校毕业生走向社会的理性思考[J]. 发展, 2009, (2).
[2]李雨虹. 高职院校学生职业道德教育刍议[J]. 科学咨询(教育科研), 2009, (3).
[3]宋晓丽. 论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J]. 科技资讯, 2009, (7).
[4]李季良. 独立学院学生就业心理状况调查与调试模式研究--以浙江工业大学之江学院为例[J]新西部(下半月), 2009,(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