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生动有趣的生物课堂
2009-12-25陈文思
陈文思
[摘要]在生物课堂教学中,应如何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笔者经常多年的教学实践,认识到使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探究新知的活动,引发学生好奇和激发学生求知欲是重要因素。使学生在快乐中接受知识和提高思维能力是每位生物教师在教学中应思考的问题。
[关键词]生动 有趣 课堂
从事生物教学以来,笔者平时十分注重一些资料的积累,灵活巧妙地使用一些与教学有关的、生动、详实的资料,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还能达到突破难点,启迪思维,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为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用故事资料引入新课,不仅可以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还可以调动其学习新课的兴趣,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例如,在讲到“呼吸作用”时,我引用了发生在安徽省的一个悲惨故事:2005年3月12日农民李某家10岁的孙子玩耍时不慎掉进地窑后,12岁的姐姐为了救他,也下到地窑,可两人都没上来,喊也不应。奶奶为了救两个孙子下去后也一声不吭,在田间干活的爷爷闻讯赶来,还准备下地窑被旁人阻止了。当人们打着灯笼终于在窑底找到了他们,都已经断气了。同学们听完后都非常震惊,地窑是用来储存瓜果和蔬菜的,难道这些果蔬会杀人?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事?该怎样预防此类事情的发生?一连串的问题就从学生口中提了出来。接着我就请同学们阅读“呼吸作用”的内容,探讨“呼吸作用的原理及其意义”。得知原理后,学生们顿悟,原来不是果蔬杀人,而是窑内二氧化碳过多而氧气稀少,人进入后由于缺氧窒息而造成的。那么怎样才能避免此类悲剧的发生呢?我又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如果把灯笼放入窑底找他们,灯笼里面应点燃蜡烛还是电灯?又经过一阵激烈的讨论,最后一致认为应放电灯,如果放点燃的蜡烛,蜡烛会熄灭的,所以检验地窑里能不能进入就用点燃蜡烛,若蜡烛灭则不能进去,就得先通风,直到蜡烛不熄灭再进入。这一真实故事的引用,激发了学生活学活用生物学知识的热情,使他们觉得生物学知识与我们每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
二、用历史名人资料巧设疑问,可以调动起学生的思维,增强记忆力和理解力
如讲授“达尔文和他的自然选择学说”一部分时,我讲了这样一个事例:达尔文在远离大陆的印度洋南部的克格伦岛上,发现这里的昆虫一般呈现出两种类型:许多昆虫不能飞,而少数能飞的昆虫却翅膀异常发达。这种两极分化现象是怎样产生的呢?学生开始互问互答,主动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见解。对此教师先不忙于肯定或否定,而是有意识地留给学生思考。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丰富的想象力,还会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老师的总结更具有准确性和权威性。
三、用数据资料具体说明,可以提高学生对此问题的重视
如讲近亲结婚的危害时,我就为学生找到了有关的一组调查数据:患先天性遗传病的病人的父母近亲结婚率为37.5%,近亲婚配子女患病率为41.6%。目前已发现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有1232种。除白化病外,较常见的还有先天性聋哑、小头畸形、苯丙酮尿症、半乳糖血症等。近亲结婚除使隐性遗传病发病率增高外,还可使多基因遗传病发病率增高,常见的有脑积水、脊柱裂、无脑儿、精神分裂症、先天性心脏病、癫痫等等。一些遗传病患病危险性在近亲结婚和非近亲结婚的比例是:先天性鱼鳞症是62.7∶1;少年性黑朦性痴呆是36.6∶1;先天性全色盲是18.4∶1。先天性遗传病患儿的出生,不仅给家庭带来沉重的精神、经济负担,而且还影响到整个民族的人口质量。
四、用发生在生活中的事情(资料)来解答疑惑
如在讲“大力提倡无偿献血”这部分内容时,可向学生提供这样一份资料:成年人的总血量约为4000-5000毫升,正常情况下,80%的血液在心脏和血管里循环流动,维持人体正常的生理功能,而另外的20%储存在肝、脾等内脏器官里,一旦失血或剧烈运动时,这些血液就会进入血液循环系统,“自动补充人体的损失”。所以,一次献血400毫升,只占总血量的10%,没有超过血液的“储存”,献血后体内储存的血液马上就会补充上来,不会给身体造成影响。与经常献血者比较,从不献血者的心脏病发病率要高出两倍左右。由此可让学生认识到献血不仅造福社会,表达自己的爱心,同时也有利于自己的健康,从而可以消除一部分人对献血的顾虑。然后提出是不是每个人都能献血?献血前后需要注意什么?成年后,你会加入到无偿献血的队伍中去吗?等一系列问题,让学生分析讨论,从而使学生对献血知识的认识得到延伸,同时也可使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五、用教育性强的资料启发学生
为了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在讲人与环境时,我引用了一篇报道:水乡无锡,无水可饮。太湖水质由IV类到V类。按照国家标准,饮用水源至少要达到III类水才勉强合格,IV类,V类属于不合格饮用水源,V类则形同废水。无锡市有一半饮用水是从太湖梅梁湖小湾上岸的,而2004年全年,梅梁湖的水质都属V类或劣V类,而2005年,全市8个饮用水源区水质无一达标,水利部原副总工程师、中国工程院院士徐乾清在发言中毫不客气的指出:按现在的城乡排污量和达标排放的标准治理太湖,太湖流域的水永远达不到清洁地面的水的要求。国家投入上百亿元的治理资金,还没有给居民带来记忆中清洁的湖水。从事例中学生充分认识到了破坏环境容易,而治理环境的艰难,环境的破坏直接影响到了人类的生活及身体的健康,由此唤醒并增强学生保护自然,保护环境的紧迫感和社会责任感。
总之,作为生物教师,要注意日常教学中各种资料的积累,它们可以让生物课堂变得更加生动、有趣,调动学生的思维、增强学生的记忆力、理解力,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