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给学生一份关爱,送学生一份安全

2009-12-25周君君

教师·下 2009年11期
关键词:健康和谐

周君君

摘要:一个健全的孩子不只是在身体上保持健康,心理上的安全也是相当重要的。若不能让孩子得到心理上的安全感,则会使孩子的成长过程,增添许多不可知的意外。因此,我们应该给学生创造一个心理安全、和谐的学习环境。这就需要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努力,缩短师生和生生之间的心理距离,以及家长与孩子之间的心理距离。这样才能使我们的学生健康地成长。

关键词:心理安全;和谐;健康

心理安全是指不需要有任何的戒备心,不用担心别人会随时指责和批评自己,内心有一种安全感。安全需要是人的一种基本需要。学生的心理安全是指学生“心理上的安全感”,即学生在学习探索的过程中,尤其是在发表自己的见解时,能得到老师、同学的尊重,不会担心受到批评、嘲讽,敢想、敢做、敢说。

一、营造心理安全氛围的必要性

1.令人堪忧的现状迫切需要教师为孩子提供一个安全的心理氛围

《都市快报》新闻报道:某校一个三年级学生在课堂上不服女教师的批评教育,而从三楼教室的窗户爬出,双手抓住窗户栏杆,双脚悬空了两分钟。教室里的其他学生因惊恐而尖叫着,女教师也被该学生的举动吓得手足无措而忘记去拉他。幸亏从该班级教室外经过的一男教师见状马上冲进来把该学生拉了上来而没有酿成大祸!

为什么如今的学生心理承受能力如此之差呢?我们只能用一个观念去解释,那就是现在的很多学生心理健康存在着安全的隐患。学生的心理安全问题已经相当突出,作为教师,我们应该关注学生的心理安全。

2.孩子的健康成长离不开心理安全

氛围

一个健全的孩子不只是在身体上保持健康,心理上的安全也是相当重要的。若不能让孩子得到心理上的安全感,则会使孩子的成长过程,增添许多不可知的意外。切实保护孩子的心理安全,可使孩子的安全得到进一步的巩固。当学生在生活、学习、人际交往的过程中遇到一些挫折时,如果得不到及时的疏导与教育,就往往成为心理健康问题引发的要素。也往往在这个时候,学生最容易产生消极的情感,以消极的人生态度面对现实,而不是想方设法面对。生活、学习、人际交往过程中的挫折是难免的,而保持一种健康的、积极的心态去面对才是关键。所以,对于生活在校园中的学生们,应该给他们创造一个愉悦的、和谐的学习氛围,有相互信任、相互理解的人际关系,有丰富多彩的日常生活,学生在快乐的过程中体会着生活,享受着生活,这样的学生心理才是安全的。

二、营造学生心理安全氛围的策略与途径

保障学生的心理安全,是营造创新教育环境和氛围的核心。在实际工作中,应做到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家长与学生之间的相互配合。

(一)缩短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

1.教师要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

面对信息时代无孔不入的信息,教师在很大程度上与学生处在一个起跑线上,需要共同探索、共同发展。教学再也不是教与学的简单相加,课堂已成为对话和交流的平台。教师要为学生创造一个心理安全的氛围,让我们的学生在课堂上有一种安全感,从而都参与到课堂中来。

(1)让自主选择成为学生的权利。在课堂中赋予学生自主的机会,把学生应有的权利还给学生。温暖感首先是“选择权”,尊重学生的选择权,是主体自由活动的重要体现。因为选择权是学生自己做出的,不是被动的。学生一旦做出选择,就意味着对自己的选择负起责任,此刻学生将步入自己独有的生活,自己阅读,自己欣赏,自己感悟,表现出充分的自由。教师的作用是为他们提供机会和可供学习的资料。

(2)让自主说话成为学生的需要。给了学生自主选择的权利,还要给学生足够的机会,让学生自由表达自己的见解。课堂上,学生“说话”大多是为了回答教师提出的一系列零散问题,很少表达自己的思想。其实学生“说话”,除了表达自己的理解和不理解外,还可以提出自己的满意和不满意,表达对他人的赞同和反对。当学生“说话”时,老师的责任是“倾听”并引导其进行创造性的“说话”。长期给学生自主说话的机会和权利,课堂上慢慢会出现各抒己见的自信的学生。

2.教师对学生要进行积极的评价

(1)积极使用延迟评价。给学生一个心理安全,并不只针对公认正确的东西,更需要针对那些背离常规,甚至可能是错误的东西。因为,在某种特定的条件下,错误的观点也可能变得正确起来。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找到这样的条件。这样的探究过程,即使是失败的,对学生来说,也是有价值的。

这时教师得使用“延迟评价”的方法。对学生表达的见解,说的“真话”,只要言之有据,就应该多加肯定,实在拿不准的,也不要轻易给予否定的评价,以利于发挥评价的激励、教育、导向的功能。因为学生的见解是他们自主思维或讨论的结果,是学生探究的结果。如果在课堂上不断容忍、尊重学生的观点,使其心理上产生一种安全感,就可以激发其不断地进行求异思维,有创见的思维成果就会瓜熟蒂落。当学生可以抛开羞怯,无需掩饰或隐藏自己的思想,可以自由地表达、自由地思维、自由地塑造自我,学生的潜能就一定会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探究学习的目标就一定会实现。

(2)不要吝啬表扬。老师的眼中,要常含赞许的目光;老师的嘴里,要常说“你真棒”;老师的大拇指,要常对学生竖起;老师的双手,要常为学生鼓掌。成功,会给孩子带来自我满足和积极愉快的情感体验;表扬,是孩子不断进步和健康发展的动力和源泉。古代教育家王阳明主张:“今教童子,必使其趋向鼓舞,心中喜悦,则其进自不能已。譬之时雨春风,沾被卉木,莫不萌动发越,自然日长月化。”

(二)缩短学生之间的心理距离

1.建设良好的班风

班风是班级所有成员在长期交往中形成的一种共同的心理倾向,是一种最持久、最稳定的激励力量,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引导着学生的思想、规范着学生的行为、塑造着学生的个性。

一个优秀的班集体应该有整洁宁静的教室环境、催人奋进的的文化氛围,应该有井然的秩序、竞争的精神。这样必然会使学生精神振奋、情绪愉悦,从而促进智力活动的发展。

教师应运用成功教育的活动性原则,以活动为中心,创设适合学生自身发展的丰富多彩的活动,并在活动中使学生的潜能得以真正地展开与实现。为了使学生都能够找到适合于自己发展的空间,结合学生的特点,可以设计“班级吉尼斯”系列活动。这一系列活动中包括一分钟跳绳、一分钟踢毽子、原地投掷、跳长绳这些深受孩子喜爱的活动。开展活动的过程中,要注意面对全体学生,带动全体学生结合自己的特点参加到活动中来,如某些个别同学,学习马虎但喜欢手工制作,可以将他们新颖别致的作品展览在学校的实验室里。这样可以为学生提供相互学习的机会,吸引更多同学的注意,使许多平时默默无闻的同学脱颖而出,使同学们对他们刮目相看。这样的氛围,使学生感到心理的安全,这种行为对学生来说,无疑是莫大的鼓励与肯定。这些鼓励与肯定,将成为一种动力,推动他们不断努力,不断地向新的、更大的成功迈进。

2.促进学生间的合作

在各项集体活动中,要尽可能让学生合作,这有利于成员学习动机和健康情绪的维持。让学生在合作中促进了解,联络感情,形成共同的感受和共同的经验。而且,合作能帮助学生克服孤独和羞怯感等消极心理,为将来走上社会“合群”生活打下了良好基础。

合作学习是小组成员共同的、开放的、包容的学习,目标与资源共享,共同参与、直接交流、互相依靠、群众决策,不仅能促进知识技能的学习,而且能增进学生间的信任,培养责任感,逐渐形成竞争与合作并存的人际关系。

(三)缩短家长与学生之间的心理距离

在对孩子实施教育的整个过程中,学校教育始终处于主导地位,而家庭教育却起着关键作用。由于这种关系,两者必须有机结合,达到和谐统一。前苏联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曾把儿童比作一块大理石,他说,把这块大理石塑造成一座雕像需要六位雕塑家:家庭;学校;儿童所在的集体;儿童本人;书籍;偶然出现的因素。从排列顺序上看,家庭被列在首位,可以看得出家庭在塑造儿童的过程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在这位教育学家心中占据相当的地位。

1.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

家庭是人基本固定的生活场所,人的一生大部分时间是在家庭中度过的。孩子的生存离不开家庭,家长应为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尽管每个家庭因经济水平、住房条件各有不同,其布置标准不可强求,但居室布置整洁、色彩素雅谐调还是可以做得到的,使孩子能生活在一个环境舒适、宁静、温暖的家庭中。有些家庭不注意环境布置,不讲究清洁卫生,家中家具陈设杂乱无章,污垢处处可见,给人一种无插足之地的感觉,这样的环境不利于孩子身心健康发展;有的家庭尽管经济条件很优越,家中布置很有现代气派,家长却忘了给孩子一个游戏的天地;还有的家长极讲清洁卫生,各处一尘不染,对孩子限制太多,这也不许玩,那也不许坐,使孩子行动极受限制,这都是不可取的。

2.亲子沟通,营造和睦的心理氛围

家长还应为孩子在家庭中创造一个和睦的心理气氛。家庭成员和睦相处,平等待人,互相关心,互相信任,互相体谅,即使发生矛盾也能顺利解决。研究表明:在民主、和睦、文明的家庭中成长起来的孩子,表现出情绪稳定,情感丰富、细腻,性格开朗,团结友爱,有自信心等特征。这是因为文明家庭一方面能给孩子以安全感,使其置身于家中感到温暖、幸福、愉快;另一方面满足了孩子的归属感,在家庭中孩子能感到被爱、被尊重,也学习到如何爱他人,如何尊敬他人,从而增强了自尊和自信。当孩子遇到困难、挫折而灰心沮丧时,可以从家庭中吸取力量,得到指引。家长要抽出时间来与孩子做游戏,在游戏中培养孩子的独立个性,对孩子正当的行为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对其不良的行为要讲明道理予以制止,而不能简单粗暴。这样,孩子将家长视为大朋友,能使家长进行家庭教育时更能奏效。

有一句教育名言这样说:“要让每个孩子都抬起头来走路。”“抬起头来”意味着对自己、对未来、对所要做的事情有一种安全感。给学生创造一个和谐,安全的环境,使他们感受到自己是心理安全的,我相信我们的学生肯定能不断进步,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好学生。

参考文献:

[1] 贝莉.“关注与爱”谱就和谐乐章[J].教育科研论坛,2005,4(7).

[2] 张大均.教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3] 宋杨.培养学生恰当的自我形象[J].辽宁教育,2005(11).

(作者单位:浙江省杭州市下沙中心小学)

猜你喜欢

健康和谐
新课改下如何建立高效和有效的高中体育课堂教学
跳动的精灵
对班主任管理的几点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