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媒关注中国经济“调结构”
2009-12-25
本报驻加拿大特约记者 陶短房
中国央行23日表示,“明年将继续实施宽松的货币政策,把握放贷速度,引导均衡放款”。这一表述被西方媒体认为是中国在调整信贷结构。有西方媒体称,中国的行动表明,中国正在贯彻将经济目标从今年的“保增长”,转变到“调结构”这一轨道上来。
中国股市24日也作出了积极的反应。中国央行重申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加上房地产营业税征收幅度低于预期,推动了中国股市24日的大幅上涨。当天,上证综指收于3153.14点,上涨2.59%,并重返被视为“牛熊分界线”的半年线之上。
“一行三会”要求均衡放款
中国人民银行23日公布了货币政策委员会四季度例会内容,表示将继续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把握信贷增速,引导均衡放款,避免过大波动,严格控制新开工项目等贷款。同一天,央行和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还联合发布《支持重点产业调整振兴和抑制部分行业产能过剩的指导意见》称,2010年将保证重点产业调整振兴“合理的资金需求”,同时对于不符合产业政策、市场准入条件、技术标准、项目资本金短缺的项目,不得提供授信支持。指导意见称,将严格发债、资本市场融资审核程序,禁止不符合规范和产能过剩的行业、企业融资。指导意见还表示,将要求银行严把信贷关,禁止对严重过剩产能的相关企业、项目盲目发放信贷,同时加强对地方政府融资平台信贷资金运作的风险监测与防范。
美国《华尔街日报》24日的文章称,由“一行三会”发布的这份指导意见,是迄今为止中国就计划如何遏制产能过剩,如何鼓励新兴产业等问题,所发表的最详细、最严格的文件。文件是基于今年9月国务院关于收紧对违反行业政策公司及投资项目贷款的通知拟定的。
文章称,今年大部分时间,中国都在谈论如何实现经济增长的“保八”目标,自9月份中国经济数据强劲增长以来,抑制过剩产能的问题再度成为关注重点。此前,央行提出在明年要把握信贷增长速度,引导金融企业“均衡放款”,避免“过大波动”。
部分产业产能过剩严重
路透社评论说,在水泥、钢铁等领域,中国存在产能过剩严重,而制药、环保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投入严重不足。中国政府的这一政策,希望通过信贷调控,抑制过剩产能,从而避免不当投资、不良贷款和通胀等后果。
《华尔街日报》的文章则认为,中国自今年下半年以来,已多次发表抑制过剩产能的文件,发改委在今年10月中下旬两次明确表示,将“坚决抑制”部分行业的产能过剩,并点出了钢材、水泥、多晶硅和风能设备行业等“重灾区”,此番“一行三会”再度强调抑制产能过剩,一方面固然表明了政府抑制的决心,另一方面也反衬出以往的调控效果不大。
“调结构”效果仍待检验
《澳大利亚人报》24日表示,中国政府发布的调控政策表明,2010年中国不会很快全面结束经济刺激政策,但会重点强化经济结构调整,平衡“保增长”与“调结构”二者间的关系。文章说,在21世纪初的一轮经济过热和随后的宏观调控中,中国遇到了一个难以解决的问题,即地方政府出于自身利益,对中央的调控政策置若罔闻,导致调控效果大打折扣,这种情况在未来可能仍难避免。
法国《财经观察家》认为,中国央企和上市公司通常会擅自改变融资用途,上市公司年报中,许多以提高产能、开拓市场或研发新产品为由获得的融资,最终却用于金融和房地产投资,如果不从制度上遏制这种“资金用途变更”,很难说投入到新兴产业的信贷,最终不会流入产能过剩行业,甚至金融、房地产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