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站照片背后的故事

2009-12-24徐宜发

鸭绿江 2009年11期
关键词:小站郑州铁路

徐宜发,生于1949年10月,河南长垣人。1968年毕业于郑州铁路司机学校,历任机务段司炉、副司机、司机、郑州铁路分局秘书、郑州机务段党委副书记、副段长、党委书记、段长、郑州铁路局纪委副书记、郑州铁路分局副分局长、郑州铁路局副局长、局长,现任郑州铁路局调研员。1998年开始发表散文作品,著有散文集《我心永恒》《我的太阳》,其散文作品常在全国报刊发表。系河南省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铁路作家协会副主席。

一大早,路局《绿灯》编辑司宾雪打来电话,要给我送新近出版的杂志。这些年宾雪常编发我的稿子,我们常在一起交流,他对我的生活习惯和兴趣爱好了如指掌,当然主要还是写作了。郑州是因为铁路而发展起来的,与铁路有着不解的情缘,我们聊起来话题肯定离不开铁路,也很自然地谈到摄影爱好者陈国恩的铁路题材作品。他与宾雪一起拍了不少沿线小站的照片,很想让我看一看,可能会对写作有所帮助。我欣然同意。

司宾雪一个电话,陈国恩召之即来。

陈国恩中等个头,看上去也有五十来岁,说话面带微笑,给人以和善的感觉。国恩1971年参加工作到铁路,1975年涉足摄影圈子,经过几十年的磨练与探索,他的摄影技术已达到专业水平。这些日子他和宾雪不辞辛苦,足迹遍布中原铁道,让一个个铁路小站的影子定格在那里,成为铁路发展的见证。其实,我与国恩十几年前都在郑州铁路分局工作,经常碰面却没有太多的了解,更不知他有摄影爱好。国恩把这些凝结着汗水的小站照片摆放在我的面前,犹如一幅幅历史的画卷,再现了中原大地的风雨沧桑,每张照片的背后都蕴藏着许多故事。

这是黄河南岸小站的照片。看到这张照片就让我想到了人们常说的一句话:“郑州是火车拉来的城市。”小站的站房不大,“黄河南岸”四个字清晰可见,门前两棵常青树枝繁叶茂日夜守望在这里,见证了京广铁路的百年历史。正是当年的京汉铁路从这里跨越黄河才有了郑州的今天。

1825年人类第一条铁路在英国大地诞生,标志着人类工业革命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1876年上海英国怡和商行在吴淞口擅自修建了一条14.5公里长的铁路,清政府发现后用白银赎回将其拆除。这条铁路尽管存在时间不长,当时也在我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一些朝野人士开始萌生修筑铁路的念头,慢慢地还引发了一场关于修不修铁路的争论。到了19世纪末,这场争论在清朝政府官员内部愈演愈烈,成为文武百官的重要话题。先进事物必将要战胜陈旧腐败的东西,筑路派的呼声最终还是占了上风,以张之洞为代表的洋务派力主修筑京汉铁路,理由充分,几经周折终于获得朝廷批准。在勘探设计过程中,张之洞十分重视黄河铁路桥的修建,多次过问选址情况,亲自参于审定建设方案。四年时间专家们先后提出了四个方案,经过认真比选,多数专业技术人员认为在开封、荥阳、孟州架桥过河的三个方案都不理想,黄河水面宽地质复杂,修筑黄河铁路大桥难度很大。在郑州修筑黄河铁路大桥相较很有优势,北岸有大坝防护,南岸有邙山头把守,土质坚硬,河床较窄,河道相对稳定,建桥费用较低。张之洞反复听取意见,最后敲定大桥修在郑州,京汉铁路从郑州穿过。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中原郑州历史上也曾有过辉煌,古代的中国郑州有过五朝首都的辉煌,被列为八大古都之一。世界上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曲折的,郑州千百年来也走过了一条不平坦的路,有过高峰也有过低谷。20世纪初的郑州不再以国都而风光,只落了个小小的郑县之称,城区只有两条土马路,人口不过万人,处于风雨飘摇之中。张之洞一锤定音,京汉铁路要从郑州经过,预示着郑县的发展将要有新的机遇。清政府看中中原这块肥沃的土地,1906年4月1日京汉铁路建成通车之后,以郑县为支点的郑汴(开封)、郑洛两翼支线铁路也动工修建,后来逐步延伸成为横贯祖国东西的陇海铁路大干线。1908年经由郑县的汴洛铁路修通投入运营,郑县形成了铁路十字交叉的交通要道,这座古老的小城镇在人们的视野里也悄然发生了变化,令人刮目相看,郑县随之升格为郑州。现在的郑州今非昔比,当年郑县的模样早已荡然无存,道路平坦宽阔,到处高楼林立,街道干净整洁,交通四通八达,充满了现代化气息。不久的将来京广、沪兰两大铁路客运专线又会在这里交会,形成交通枢纽新格局,明天的郑州会更加美好。

东双桥站是京广线上一个四等小站,看到这张照片一些往事涌上心头。2003年底铁道部决定在郑州地区新修一条欢河至东双桥的西北环线,部分客车将经由西北环线绕道运行,缓解郑州车站的压力,压缩北京到西安方向旅客列车的运行时间。铁道部明确要求,这条线必须在2004年3月15日前建成交付使用,确保2004年4月18日全国铁路第五次大提速顺利实施。一声令下,全局上下紧急行动,展开了一场史无前例的大决战。承担线路主体工程施工任务的郑州工务段,按时间要求倒排进度,集中优势兵力日以继夜修路基、架桥梁、铺钢轨,施工现场彩旗飘扬,呼声震天,激动人心。2004年大年三十,西北环线进入通信信号调试阶段,当时担当技术主管的郑州电务段的杨艳芳深知责任重于泰山,日夜盯在现场,每一个细小环节都不放过。她知道任何闪失都是隐患,都有可能造成意想不到的后果,“万无一失,确保安全”是她常年遵循的座右铭。从大年初一到初七,现场调试了七天七夜,她七天七夜没有回家,用责任和心血兑现了自己的诺言。那天,西北环线建设进入了“百米冲刺”阶段,我又一次来到施工现场,时任郑州工务段段长的张建波和党委书记赵亚平,用自信的目光和笑容回答了我最关心的问题,西北环线从设计到竣工仅仅用了62天,照铁道部的要求提前交付使用。这在郑州铁路局历史上是一个奇迹,是一个伟大的创举!

记忆随着照片游走。这是一张新乡到焦作电气化铁路改造后待王车站的照片,“和谐春运,我们与社会同行”的大红横幅悬挂在候车室醒目处,铁路运输的色彩浓重。看到这张照片我不由得想起那年铁道部有关人员曾来郑州铁路局审定这段铁路电气化改造方案,我带领路局各个业务部门专业人员会同他们到沿线小站逐一考察,来到待王车站看到候车室大门上方镌刻着“1936”的字样,如同满目沧桑的老人向人们诉说着中原大地的铁路史话……

1896年(光绪二十二年),意大利人罗沙第以代理牧师的身份来到中国,发现焦作是一块宝地,地下埋藏有大量的优质无烟煤,心中暗自盘算要干一场大事。罗沙第回到欧洲在英国注册了一个英意联合公司,随后在北京设立办事处,策划掠夺中国煤炭资源的方案。他们采用施加压力、玩弄经济手段等伎俩迫使清政府就范,并于1902年7月在未经清朝政府批准的情况下,公然开工修筑道口至焦作矿区的铁路。这条铁路最终修到河南博爱县的清化镇,故称“道清”铁路,1907年3月3日正式通车,全长150公里,是河南境内建成较早的铁路之一。六十三年之后,1970年道清铁路开始向太原方向延伸。铁路建设者们见山凿洞,遇河架桥,1979年这条盘旋在太行山区的铁路大动脉连接太原与焦作,构成了我国又一条南北铁路交通干线,对晋煤外运和加强河南、山西、湖北、湖南、广西之间的联系发挥了重要作用。进入80年代太焦线又进行了电气化改造,列车载重由1600吨提高到3900吨,运输效率大幅度提升。21世纪初期,新乡到焦作铁路电气化改造全面完成,列车改由电力机车牵引,运能提高,运量增加,大批物资源源不断从这里流向全国各地。

在太行山区还有一条侯马到月山的铁路线,负责这条线路日常养护维修的是洛阳工务段驻守在沿线小站的员工。2004年夏秋之交,《工人日报》社的记者们组成采访组专程来到郑州铁路局,采访报道现场工人的事迹。记者们来到大山深处,亲眼看到我们的养路工人头戴安全帽,身穿防护衣,腰挂安全带,手拿铁锤钢钎,登悬崖,攀山峰,顶风冒雨打孔、串索、编织防护网,不怕吃苦,不畏艰险,千方百计守护着大动脉的安全畅通。这一切都令大家深受感动,一篇篇来自一线的报道,展示了铁路工人的风采。一天下午,陪同采访的局宣传部新闻科的艾霞告诉我一件事儿,让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工人日报》采访组走进深山大川,问我们的养路工人:“你们天天生活在深山小站,身靠大山,以路为伴,什么事让你们感到最高兴?”他们不假思索脱口而出:“当火车开来的时候,我们都停下手里的活儿,向火车行注目礼,列车安全通过是我们最高兴的事。”一件普普通通的事,几句朴实无华的话,表达了郑州铁路局几十万劳动大军对铁路事业的无限深情。那天夜里凌晨3点钟我一觉醒来,又想起白天的这一幕,躺在床上翻来覆去怎么也睡不着,索性起床打开电脑伏案疾书,写下了《大山人的情怀》一文,很快见诸于报端。这篇抒情散文字字句句都是我的肺腑之言,字里行间都散发着我心中的爱。

这是一组陇海线上的小站照片,邵岗集、杏花营、兴隆、内黄集……一个个熟悉的面孔又唤起我心中的赞歌。

从1997年到2007年,全国铁路进行了六次大面积提速,郑州铁路局在六次大提速中都肩负重任,每次大提速都是一幅气势恢弘的壮丽画卷,每次大提速都是一首难忘的歌!2006年11月中旬,距第六次大提速全面实施的时间只有五个多月,陇海线郑州至张阁庄210公里的线路上还有26万根轨枕需要更换,责任重大,任务艰巨。按正常计划郑州铁路局管辖的2412公里线路每年更换的轨枕是5万根,要更换26万根轨枕相当于全局五年的工作量,而且时间紧,要求高,天寒地冻施工条件十分艰苦。再苦再难这活儿也要干,这是一场硬仗,只能前进,绝无后退之路。我们把时间排在年底,45天要拿下26万根轨枕的更换任务,平均每天要更换大约六千根,无论从哪方面讲,这对我们都是一次严峻的考验。11月17日,路局副局长胡绍海、工务处长李保成带领全局工务系统三千多名精兵强将,拉开了波澜壮阔的“陇海大会战”序幕。这样大规模的更换轨枕,在郑州铁路局的历史上绝无先例,在全国铁路中也是独一无二。在那些日子里,我作为一局之长,每天的施工任务都让我牵挂,更令我坐卧不安的是安全,有空我就到现场去,抽出时间我就登上机车亲身感受线路施工质量,千头万绪最核心、最关键的是要保证列车运行绝对安全。进入12月上旬,气温骤降,天空还不时地飘着雪花,轨枕更换难度不断加大,现场施工进入关键阶段。12月7日一大早,我从局调度所出来直奔郑州车站,登上开往商丘方向的机车,检查沿线。列车驶出郑州不久,机车出现明显晃动,虽在安全系数范围之内,严格要求的话也是不允许的,只有降速运行才能消除或减弱列车晃动。我立即用电话通知调度所下发列车减速运行命令,趟趟列车必须按规定速度通过这一地段,同时又安排郑州工务段抓紧整治,尽快恢复正常。就这样到傍晚我返回郑州前,共查出11处晃车地段,都一一作了临时性处理,绝不能出现任何失误。针对这些问题我要求绍海副局长组织有关部门连夜开会研究制订措施,一切服从安全需要,施工质量要实现“零”误差。绍海这位上世纪80年代毕业的大学生,积累了不少实践经验,有能力,有干劲儿,干活从来不知道累,那天他们开会一直到深夜,从施工把关到检查验收及恢复正常运行速度的条件等都作了详细规定,发现问题整治病害要件件落实有回音。

第二天一大早浓云密布,天空飘起了雪花,更加重了我对线路施工的担心。我让路局值班室通知各有关部门负责人,一同到郑州车站乘车检查线路质量,落实对前一天发现问题的整改情况。我们来到民权车站,雪花漫天飞舞,大地白茫茫的,千百名劳动大军顶风冒雪展开了一场前所未有的攻坚战,人拉肩扛,吼声阵阵,劳动号子一浪高过一浪,十里战场热气腾腾。东边,绍海亲临一线指挥。西头,路局党委副书记杨树新身披雪花与大家一起研究道岔区板结地段的攻坚方案。风吹意志坚,雪打劲更足。这一天,陇海大会战在210分钟的施工中更换轨枕7343根,超额完成计划22.3%,打了一个漂亮仗;这一天,一线工人不畏严寒争分夺秒,苦干实干拼命干的精神更加坚定了我的信心;这一天,风雪中那一幕幕气贯长虹的动人场面,将永远铭刻在我的记忆里!

12月28日下午14时,这场刻骨铭心的陇海大会战圆满结束,提前三天完成任务。这四十二天,全线更换轨枕263000多根。这四十二天,相当于干了五年的活。这四十二天,全局上下奋力拼搏了众许不平凡的日日夜夜。我们一线的劳动大军用他们的双手和汗水,在郑州铁路局的历史上写下了辉煌一页,他们是真正的英雄。

古古寨、延津、满村、东堡城……这是新(乡)菏(泽)线上的一串小站。这条铁路穿越了我的家乡,这条铁路富裕了我的家乡。

我的家乡在河南长垣县,历史上那是个有名的穷地方。上个世纪80年代,新乡至菏泽的铁路穿越长垣建成通车,极大方便了家乡人对外交往,人便其行,货畅其流。家乡的人们充分发挥“能吃苦,肯钻研,勇于创新”的自身优势,培育了一批以“卫华起重”为骨干的优秀民营企业,锻炼了一支能打硬仗的队伍,成为远近闻名的“起重之乡”、“防腐之乡”、“烹饪之乡”,年创收达二百多亿元,一举甩掉了贫穷落后帽子。现在的长垣,旧貌变新颜!

随着时代发展、科技进步和铁路运行速度的提高,曾经为铁路事业发展发挥过重要作用的许多小站,渐渐地退出了历史舞台。高速运行的铁路列车必然走向以长远距离运输为主的发展之路,把近距离的短途客货运输交由公路或其他运输方式经营,这是历史的必然,是运输大格局的需要。然而,这些小站在铁路运输中的历史功绩,在人们的记忆中永远挥之不去,透过其曾经的辉煌,也可印证共和国铁路发展的轨迹。国恩他们不辞劳苦用影像把一个个渲溢着历史沧桑的小站纪录下来,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

眼望着这一张张小站照片,我想到了很多很多,想到了过去,想到了远方……

责任编辑 牛健哲

猜你喜欢

小站郑州铁路
第九届“博博会”将在郑州举办
入口、入心……一杯清茶 三人小站 四成市场
哥哥从郑州来
哥哥从郑州来
沿着中老铁路一路向南
梦启郑州
铁路通信线路维护体制改革探索与实践
无人机在铁路工程建设中的应用与思考
GSM-R在铁路通信中的应用
小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