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凡达》导演谈电影未来
2009-12-24
本报特约记者 张佳佳
2009年年底,全世界影迷的目光都聚焦到名导詹姆斯·卡梅隆(见下图)身上。由他执导的3D电影《阿凡达》上映3天已取得2.3亿美元的全球票房成绩。12月23日,卡梅隆来到中国宣传《阿凡达》,也向《环球时报》记者描绘了他眼中未来电影的模样。
电影技术不能代替演员
集电影科技之大成是《阿凡达》的卖点之一。利用最先进的虚拟摄像技术、表情抓取和联合数字立体摄影机等设备。卡梅隆为影迷们营造出一个逼真的“潘多拉”星球以及生活在那里的“纳美人”。在卡梅隆20多年的导演生涯中,他一直极为强调视觉冲击力,由他执导的《泰坦尼克号》在12年前引发的视觉盛宴至今令人难忘。如今,卡梅隆认为任何一部电影都能拍成3D的,包括文艺片,他也相信随着3D技术成本的下降,会有越来越多的导演在他们的影片里运用这一技术。“其实这和黑白照片发展到彩色照片一样,是个必然趋势。”卡梅隆说。
同时,卡梅隆也强调技术不是万能的,视觉的力量远远不能取代故事和演员的力量,“真正好的影片必须要给出让人眼前一亮的东西,要跌宕起伏,出人意料的情节才是影片的灵魂。好故事必须要用演员的心灵来表演。”卡梅隆也给出了《阿凡达》不是纯技术影片的理由,“《阿凡达》中所有的动画人物都100%有真人原型。电脑技术捕捉真人演员的表情变化,细致到眼部周围的表情,剧中角色是经过技术处理过的真人表演。作为导演,我也只能和真人演员交流,是他们给了《阿凡达》以灵魂,这些全凭电脑是做不到的”。 卡梅隆相信,电脑已经发展到能够自主的为人做一些事,但这叫做人工智能,而不是人工心灵,因为在电脑会哭、会笑、能感到爱之前,它们都不是人类。它们代替演员?也许还要等1万年。
《阿凡达》受到中国文化影响
卡梅隆是首次到中国,他对中国电影市场的迅速扩大感到惊讶,“在5周时间内,中国为《阿凡达》放映准备的3D屏幕从500块增加到了600块,这在美国也是个奇迹。”同时,卡梅隆也表示《阿凡达》不仅试探着中国市场的潜力,也对3D屏幕是一种检测。他说:“普通3D屏幕会让《阿凡达》的效果打折扣,巨幕3D比较合适。”
卡梅隆的中国行还首次揭开了一个小秘密:《阿凡达》中“潘多拉”星球上哈利路亚山的造型灵感的确取自中国黄山。《阿凡达》剧组工作人员曾特意来华取景拍摄。卡梅隆说:“我们在电影中做的,只是把黄山抬到了空中而已。虽然我没去过,但是拍完电影我觉得我去过了,身临其境。”
裸眼看3D电影不是梦
12年磨一剑,卡梅隆等的是技术。他说:“《阿凡达》的故事在20多年前就成形了,但当时的电影技术不足以完成我的科幻梦。”直到今天,卡梅隆仍对新技术充满期待:“拍这个电影就像煮汤做饭,我们准备了材料和工夫,但最终成品却未必是想象。”在卡梅隆眼中,未来的观影体验就是要让人身临其境,“带入感”是全方位的,从故事到故事中的人、事、物,都要像真的一样。“最起码,人们不再为笨重的3D眼镜犯愁。”卡梅隆笑着说。
新技术意味着从拍摄到观影的成本都在增加。针对这个问题,卡梅隆认为未来电影的成本肯定会降低,他说:“最昂贵的《阿凡达》只是为人们打开了一扇全新的电影技术大门,随着技术的普及,成本会大大降低。这是一项挑战,但我们现在已经做到了丰富人类的表情,我们还有什么不能做到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