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阳(一)
2009-12-23常建华
常建华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唐代诗人王维这首《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的重阳诗,妇孺皆知,脍炙人口。农历九月九日是我国传统的重阳节,每逢此时,人们都要出游登高,欣赏大自然美丽的风光。佩茱萸,赏菊花,饮菊花酒和吃重阳糕,一派节日气象。
重阳来历
南朝梁人吴均的《续齐谐记》记载:汝南桓景随费长房游学有年,长房因此对桓景说:“九月九日,你家当有灾厄,宜赶快离开,令家人各作绛囊,盛茱萸系在臂上,登高饮菊酒,祸乃可消。”桓景如其言,举家登山。晚上回来,见鸡犬牛羊一时暴死。长房听说后讲:“这些家畜代替灾厄了。”今世人九日登高饮酒,妇人带茱萸囊,就是由此形成的。这个传说至少反映出南朝已具备了重阳节的主要习俗,而故事中的人物则是东汉时代的。另外,北周文学家庾肩吾《九日宴乐游苑应令》有“献寿重阳节”之句,表明南朝时重阳节已形成。
农历九月九日为何叫重阳呢?《易经》说:“以阳爻为九”,把九定为阳数(奇数),这个记载大约是在西周早期。战国时诗人屈原在他的《远游》诗中,有“集重阳入帝宫兮”的句子。洪兴祖注释为:“积阳为天,天有九重,故曰重阳。”可知这里的重阳是指天空或穹苍,而非重阳节。不过屈原《离骚》也有“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似乎战国时已有类似后世重阳节饮菊花酒的风俗。
重阳节开始的确切时代难以确考,从三国晋已有九月九日登高、采摘菊花、茱萸避恶延年风俗,已有重阳之名,它的产生当略早于此时。结合阳数观念、《西京杂记》等,估计重阳节形成于东汉末期。
登高远眺
法国学者葛兰言《中国古代的祭礼与歌谣》认为,从《诗经》里有以春天在水边集会(例如溱淆诗)、秋天在高地游览(例如草虫诗)为主题的诗歌来看,中国古代重视在山川的祭礼,渡河是春的祭礼,登山是秋的祭礼。中村乔进一步揭示出,从川禊以招魂续魄、采兰祓禊为核心来看,登高也应是相同的,具有祓禳的含义。像河川具有净化作用一样,高爽之处也有净化的作用。
茱萸避恶
唐人张说《湘州九日城北亭子》首句:“西楚茱萸节”,反映出古人把茱萸作为重阳节的标志之一。据《风土记》可知,三国时代已有用气味浓烈的茱萸插头避除恶气的习俗。这种茱萸,属香料,味辛香,可入药。茱萸在古代有多种作用,其一是饮茱萸水;其二是种茱萸益寿除患;其三是悬茱萸子却鬼。总之,古人认为茱萸可健体避邪,特别是茱萸子具有却鬼的咒物功能。插茱萸于头避恶的作用与种茱萸舍下类似。重阳插茱萸之俗自宋以后渐衰,但一直流传下来。
(作者为南开大学中国社会史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