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育何时迎来“艳阳天”
2009-12-23熊维
熊 维
我国的职业教育从无到有,逐步壮大,培养了大批技能型实用人才,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然而,职业教育在取得令人瞩目的成绩的同时,也面临着“叫好不叫座”的尴尬。
2009年3月30日下午,温家宝总理在武汉考察了湖北思远信息技术培训学院,学校的负责人告诉总理,去年共培训1.2万名学生,今年计划培训1.5万名学生,受过培训的学生大部分找到了工作。温总理说,职业教育就是就业教育,是面向人人、面向全社会的教育,要大力发展。他勉励学生们既要学知识,又要学技能;既要会动脑,又要会动手;既要学会生存,又要懂得做人,这样才能为自己创造美好生活,为国家作出贡献。温家宝总理的话让广大职业教育工作者看到了光明的未来。
既能找到工作,还能挑个好单位
惊讶之一:嘉兴职院就业率连续多年超过94%
进入5月份,当不少高校的毕业生都在为找工作而发愁时,嘉兴职业技术学院的毕业生却被加西贝拉、阳光大酒店、金悦大酒楼、海宁中国经编园等单位大批预订。
“这么多学生到大企业、大公司集群就业,是从来没有过的,照这个形势,毕业生只要不挑不拣,找工作应该没有问题!”面对喜人的就业形势,嘉兴职院招生就业办主任代绍庆欣慰不已。四年来,嘉兴职院毕业生的初次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4%以上,去年更是达到了创纪录的98.3%,在全省同类高校中位居前列。
惊讶之二:在校生开公司聘用师哥师姐
大家对校园招聘会都不陌生,但2009年4月10日芜湖市安徽工程科技学院举办的一场招聘会,却和以往的招聘会有所不同,聘员工的是由该校一名大二学生发起创办的公司,计划招聘13名本科毕业生。
这名大二学生叫邵小浩,是安徽工程科技学院艺术设计系广告专业的学生。大一那年,他萌生了创业的想法。刚刚迈入大学校园的他就发现了一个商机:校园内张贴的各种宣传海报没有专人进行艺术设计,因此很难吸引大学生们的眼球。于是,他花了3个月时间学习了电脑绘图、设计,随后与几名在校生成立了一个设计工作室,对外承接设计业务。最初的20天里,他就接下了13笔单子。
今年1月6日,邵小浩与两个伙伴正式在芜湖市注册成立了一家公司,这名在校生成了这家公司的经理。他在学习之余,为客户进行广告设计、提供校园营销服务。
小浩创业之后,也给芜湖的在校大学生提供了很多兼职机会。目前,公司里有100多个兼职人员,基本上都是学生,他们的日薪不低于40元。而这一次,邵小浩决定招聘13名正式员工从事营销工作。在征得校方同意的情况下,他在安徽工程科技学院举办了这场校园招聘会。
惊讶之三:高职生被国家级用人单位录用
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1997年开始开办法律、文秘专业,一开始,这个专业的毕业生很容易找工作。但随着市场经济体制和法律的逐步完善,加上用人单位提高了门槛,就业形势每况愈下。针对这个情况,该校不断对专业进行改进,后改为法律文秘速录专业。事实证明,他们改对了,因为法院缺书记员,国家机关缺速记员。国家级用人单位录用速录员起初的标准是:硕士以上、每分钟录200个字、党员,结果全北京市都难以找到。后来降低门槛,本科生也行,还是很难找到。最后又降低门槛,高职生也可以。于是该校文秘速录专业的毕业生有的被全国政协录用,有的被中国银行录用。
惊讶之四:中职生未毕业却已被“订购一空”
2008年11月,以海南省农业学校为“龙头”的海南省农业职教集团挂牌成立,集合教育、农业、科技、林业、海洋与渔业、水务等政府六大厅局,六个与“农”相关的协会,省内18所农校和各市县职教中心,116家企业,还有16个市县政府等资源,为农校学生架起了实习、就业、创业的“立交桥”。
如今,距离毕业的时间尚早,学生却已被订购一空,特别是涉农专业学生更成了用人单位争抢的“香饽饽”。不久前,海南省劳动人事保障厅公布2008年海南省大中专学校就业率情况,海南省农业学校毕业生就业率以98.78%高居全省榜首。
需要小白领,也需要一线蓝领
目前,技能型人才的紧缺,已经成为制约中国经济结构调整和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瓶颈。
中国IT职业教育第一品牌北大青鸟,依托北京大学的技术和人才优势,秉承“提供最优质的教育产品,教育改变生活”的经营宗旨,以创新的职业教育课程研发理念,成功开发出软件工程师、网络工程师、软件测试工程师等培训课程以及针对院校合作的课程置换产品。
截止到2008年2月,北大青鸟IT教育培养出的31.2万人已经成功就业,其学员毕业后三个月就业率达到90%以上,主要去向为IT企业和国内大型公司,其中,IT行业与非IT行业的比例为9∶1。这得益于北大青鸟实施的“底线”教育管理模式。
北大青鸟IT教育CEO杨明认为,“底线”是企业最低的质量标准,这个最低标准决定了一个企业和产品的档次、水平和发展的潜力。对企业来说,接受培训之后的学员无论是理论知识,还是实际操作技能,都得达到相应职位的任职标准。从这点上讲,所有的职业培训,都应以就业为导向进行技能培训,并遵循同一标准。
“软件企业的健康快速发展需要既懂技术又懂管理的软件高级人才、系统分析及设计人员(软件工程师)和熟练的程序员(即软件蓝领)这三类人才,并且人才结构比例应该呈金字塔形,需求量最大的是软件蓝领。”杨明说,在我国,软件人才结构却呈橄榄形,中间大两头小,缺少软件高级人才和基础的程序员,许多软件企业都存在大量使用本科生、研究生等高级软件人才从事初级程序员工作的现象,这就导致企业用人成本高、人员不稳定。
事实上,软件设计和编制是两种完全不同的工作,前者需要创造性,后者需要职业精神。北大青鸟提出的“软件蓝领”概念,就是致力于培养技能紧缺型实用人才。于是,培养大批IT“蓝领工人”的标准化模式,就在北大青鸟取得了极大成功。
2008年,北大青鸟首创了以企业用人要求为基准的课程逆向设计模式。经过对400家企业进行近一年的市场调研和深度访谈,并结合企业招聘及岗位工作需求,进行课程的开发与设计,以确保课程内容的岗位适用性、前瞻性、先进性和实用性。
为让走出去的学生更有竞争力,北大青鸟在教学中引入金融、电信、交通等八大热门行业项目实践,使学员在培训期间就能获得丰富的实战经验,提前进入工作状态。同时,注重对学员必备的职场生存能力及职业操守进行强化训练。总部、区域和中心联合组建三重人才推荐服务网络,还与国内外3000余家知名企业签订人才合作协议,为学员提供了充分的就业保障。
考试好是好学生,创业好更是好学生
自从淘宝网店在2007年5月开张后,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大四学生杨甫刚几乎每天都要忙到凌晨3点,中午11点起床,然后接单、打包、发货、进货和处理客服问题。如今,网店生意越做越红火,年仅23岁的小杨已经月入纯利3万元。
杨甫刚是那种传统教育观下典型的“后进生”——初高中时性格叛逆,成绩倒数第一,经常逃课不上学。第一次高考失败后复读了两年,才考上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
杨甫刚最终决定在大学毕业前一年创业,是为了“回报父母的养育之恩”。他的淘宝饰品店在2007年5月1日开业。5个月后,他发现学校宿舍已经装不下货物。2007年10月起,他就花了约6000元年租金租下了一间50平方米的房子做仓库。
杨甫刚开网店成为万元户的故事很快在学校流传开来,并成为学校推动学生创业的契机。
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副院长贾少华认为“创业就是最好的学习”。于是他决定在全校举办“明日网商”淘宝网店大赛。2008年4月的这场比赛激发了学生们的创业热情,在义乌这个“60%的家庭都拥有营业执照”的城市里,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的大学生创业蔚然成风。
市场营销专业大二学生王佳荥就是其中之一。王佳荥到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上学后,父母就给他买了一台电脑。老师们逐渐发现,自从有了电脑,王佳荥变得不爱学习,却对网络游戏兴趣浓厚。一个学期下来,他两门功课不及格。
等到他“抱着玩玩的想法”参加那场网店大赛时,转折开始了。王佳荥趁五一放假回杭州,进了一些丝绸开始在网上商店销售。但他出师不利,过了7天还是无人问津。他四处转悠,看到其他同学的网店生意红火,都在忙着装箱发货时,他的主意来了。
“只要发货就要用到纸箱、胶带,我何不为他们提供纸箱、胶带呢?”于是,他开始转向做提供纸箱、胶带的生意。他说,起步时很辛苦,人家一个电话,他就得送货上门,从这幢公寓跑到那幢公寓,10分钟内就得把货送到。
如今,王佳荥已月入7000元。为了进一步开拓外贸市场,不久前,他报名参加了自考本科国际贸易专业的学习。
目前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全校约有1800名学生通过开设实体店或网店创业,其中20%的学生能够做到学费自理。校内已经形成了一条电子商务供应链,多家快递公司进驻学院专门给创业学生提供快递服务。
“在今年2500多名毕业生中,10%以上是以‘老板身份毕业的。要感谢金融危机让更多学生的就业观念得以迅速改变。”贾少华说。
2008年12月,该校还设立了创业学院,培养未来的企业家,学生从高年级中挑选。目前学校正在准备招收第二届创业学院学生。
在这里,学生们不必担心因为有校外创业行为而遭到“不让毕业”的处罚。学校出台各种制度保障学生的创业权利,创业学生可以通过网上交作业、个别辅导、单独考试等形式修完课程,创业实践还可抵学分。
“考试好是好学生,创业好更是好学生”。创业学院设有创业奖1万元,创业特别奖10万元。贾少华说:“这比8000元的国家奖学金还高啊!”
浙江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的做法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尤其是在我国大学毕业生普遍面临就业困境的背景下,“商贩之城”的另类教育和就业模式给我们带来了很多有益的启示。
增强职业教育的吸引力
不久前,教育部职业教育中心研究所举办了关于“如何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课题研讨会,会上有专家给大家出示了一组数据,这组面向10万名中小学生及其家长、老师的调查数据显示:只有不到5%的家长期望自己的子女进入中高职学校学习,10.5%的学生自己愿意选择到中高职学校就读。在接受调查的人当中,真正到中职和高职就读的学生分别只占0.3%和0.6%。
而与这组数据相对应的背景是,我国已把职业教育发展作为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和教育工作的战略重点:“十一五”期间,中央财政将拿出100亿元用于加强职业教育基础能力的建设;每年中央和地方财政还将拿出近180亿元建立健全中职校的学生资助政策体系……可以说,目前我国的职业教育已迎来了一个最好的发展阶段,但是,为什么还有这么多人不买职业教育的账呢?
四十多岁的老王是上个世纪80年代电工专业的中职毕业生,凭借自己学到的专业技能,他很容易就考取了电工资格证,并顺利地成为了北京某工地的电工。作为技术工种,老王每个月都有几千元的收入,比同工地里只能做小工的工友强多了。但是,当他上初三的儿子想分流到中职学校学焊工时,却遭到了他的强烈反对。这让很多人不解,老王自己就是中职毕业生,挣的钱比自己的工友多,按理说对中职应该是有感情的,怎么还这么强烈反对自己的儿子读中职呢?
“可怜天下父母心!谁不希望自己的孩子一步一步往上走呢?但他要是读了中职,毕业后估计混到头也就我这个样子!虽说职校毕业生有一技之长,找工作时相对容易点,但是,他们中大多数人还是像我一样从事一些社会地位不高的工作,不仅工资跟高学历的人群没法比,工作环境、劳动保障等方面也差很多。”说起反对儿子读中职的理由,老王也是一脸无奈。
老王的话其实道出了很多反对孩子读职校的家长的心声,采访中很多家长都表示,他们认为职业学校的学生大多是学习成绩不好或是家庭贫困才去读的,如果让自己的孩子读职校会有“低人一等”的感觉,而且职校毕业生大多工资低、福利差、工作不稳定,家长要不断为他们的将来担心。而此次研讨会上提供的调查数据也显示:在不愿意让孩子到职校就读的家长中,有36.6%的家长是顾虑孩子职校毕业后工资待遇和社会地位比较低。
小李是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三年级的学生,学习数控机床专业的他,从去年就开始参加各种行业技能大赛,表现上佳。今年年初,他被亦庄经济技术开发区内的一个合资企业相中,即将走上工作岗位的他,见到记者时,却有点郁郁寡欢,脸上看不到半点找到工作的喜悦。
“我们这个单位实行的是级别制,工资、福利等都跟级别挂钩,要想从初级工晋升到高级工,不仅技术要过硬,还要有相应的学历。”他相信自己在技术方面的能力,只要给他时间学习和实践,肯定会大有长进。但是,在学历方面,他就有些心有余而力不足了,他说:“从我内心来说,一直都很渴望能继续学习深造,可是从现实出发却太难了,现在专升本考试也差不多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在文化课方面,我们这些职高毕业生与那些普高毕业生们相比,差距还是蛮大的。”
确实,小李的困惑并非个别现象,很多学生和家长都表示,普教和职教不能沟通、“一次选择定终身”、中高职的路一直不畅等问题,都成了他们在考虑是否就读职校时的“拦路虎”。许多不愿意让孩子到职校就读的家长认为,上了职校等于断送了孩子进入高等学校深造的机会。
“要想从根本上提高我国职业教育的吸引力,就要建立让职业教育及其学生、教师可持续发展的体系。”面对职业教育仍遭“冷遇”的现状,参与此次“如何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课题研讨会的专家和业内人士纷纷支招。
“职业教育专业千变万化,切忌‘一刀切,比如数控技术,3个月就能学会,却要学生花费3年的时间来学习,结果造成毕业生上岗快下岗也快,转岗却很难,这就提醒职业院校在设置课程时,不能只面向一个专业,而要面向一个专业群,使学生学成之后在一个专业群里不仅可以转岗,还可以晋升。”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理事蒋乃平认为,首先,社会各界都应转变“重脑力轻体力、重经理轻工人”的传统观念,真正尊重劳动,重视劳动者;其次,职业教育者自身也应积极行动起来,通过调整专业课程设置、提升技术含金量等来增强职业教育的吸引力。
专家们认为,就教育环境而言,应制定公平的政策,让职教毕业生在工资、社会保障、人才选拔等方面与其他人才享受同等待遇;而就教育内部而言,应铺设一条“让学生继续学习的路”,使中高职衔接畅通,普高和职高“同等”,这样才能让老百姓认可“职业教育也是一条成才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