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科学发展观的农村公共事业发展思考

2009-12-23熊春林李红琼

党史文苑 2009年20期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思考

熊春林 李红琼

[摘 要] 科学发展观是一个追求和谐的综合发展理念。以科学发展观指导农村公共事业的发展,就必须明确农村公共事业发展的核心内容是以人为本,基本原则是全面协调,内在要求是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 科学发展观 农村公共事业 思考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在反思了传统的发展观以及现实中所存在的许多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长期以来,在我国经济与社会发展中存在着一条腿长,一条腿短的问题,而在农村表现得尤为突出。同时,农村的文化、教育、卫生等社会事业发展明显滞后,公共服务严重不足,这已成为农村发展中最为薄弱的环节,也成为农民群众反映最为强烈的问题。基于此,中共十七届三中全会在《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必须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范围,发展农村公共事业,使广大农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如何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发展农村公共事业,直接关系到广大农民生活质量和综合素质的提高,关系到农村社会的全面进步,也关系到整个国家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本文将从宏观层面上对此进行探讨,以期能为我国农村公共事业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启示。

一、以人为本:农村公共事业发展的核心内容

以人为本,说到底就是社会发展以人为基础,以人为前提,同时,社会发展又以人为动力,以人为目的,社会发展是否能促进人的发展,是衡量社会进步与否的根本标准。正因如此,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指出,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在农村公共事业发展中,贯彻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坚持以农民为本,始终坚持农民是农村公共事业发展的主体。只有在发展农村公共事业中始终坚持依靠农民群众的智慧,充分尊重农民的独立性、自主性和创造性,满足农民的利益,才能保证农村公共事业不断进步,才能有效地提高农民生活质量和综合素质,实现农村社会的全面进步。一方面,农民是农村公共事业发展的利益主体,是这项事业的直接受益者。“发展农村公共事业,促进农村社会全面进步”,是党和政府改善民生的重要举措。“发展农村公共事业,使广大农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就是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农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农民愿意不愿意、高兴不高兴、支持不支持作为衡量本项工作成效的根本标准,诚心诚意为农民群众办好事、办实事,让农民群众得到实实在在的利益。另一方面,农民是农村公共事业发展的实践主体,是推动这一事业发展的主体力量。农村公共事业发展,要坚持相信农民群众,依靠农民群众,让农民群众唱主角,努力激发广大农民群众发展农村公共事业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虽然各级政府是发展我国农村公共事业的主导力量,发挥发起和推动的作用,承担倡导和扶持的任务,但这一切是为了调动农民的组织发展能力,激发农民的主体意识,整合全社会的力量,以推动农村公共事业的发展。政府千万不能本末倒置、喧宾夺主,否则只会是“剃头刀子一头热”。所以,在农村公共事业发展的实践中,政府不能大包大揽,要将政府的外在驱动与农民的内在自觉有机的结合起来,也就是说,要把政府支持、依靠全社会力量和农民出资出劳结合起来,始终坚持农民是农村公共事业发展的“本”,尊重农民的“话语权”,反映农民的意愿,培养农民对农村公共事业发展的参与意识,让他们在农村公共事业发展中得到实惠,使他们对农村公共事业发展有一种主人翁意识。唯有其如此,农村公共事业发展才能真正改善民生、造福亿万农民。

二、全面协调:农村公共事业发展的基本原则

农村公共事业发展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基础设施、环境建设、扶贫开发、防灾减灾、社会管理等各个方面,构成系统的各个要素及其相互联系、相互制约。所以,农村公共事业发展是综合性的,是农村社会生活各个方面发展的有机统一,不仅要从整体上把握农村公共事业发展问题,而且要做到各个方面全面协调推进农村公共事业发展。

科学发展观要求用全面的而不是片面的观点看问题,强调只有农村社会的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基础设施、环境建设、扶贫开发、防灾减灾、社会管理等各个方面全面发展,才能推进农村社会和谐发展,促进农村社会的全面进步。全面发展是农村公共事业发展的基本原则,无论是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基础设施、环境建设、扶贫开发、防灾减灾、社会管理,还是其组织、管理及决策实施等,都只有表现出发展的全面性特点,才能真正体现出农村公共事业的发展。因此,全面发展是要着眼于促进农村公共事业各个方面发展,着眼于实现农村社会的全面进步和农民的全面发展。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进程中,我国农村要实现的小康社会,是全面的小康社会,不仅要在经济指标方面提高农民的小康水平,而且要在社会指标、精神生活、社会福利和劳动环境等方面提高农民的小康水平;不仅要使农民安居乐业,接受良好的教育,推进农民的全面发展,提高农民的素质和发挥农民的潜能,创造更多、更有价值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而且要使农民享有更加完善的社会保障、更加完备的社会管理和更加良好的社会环境;不仅要在生态环境方面改善环保设施,强化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走可持续发展道路,而且要在整个社会发展方面,加大扶贫开发力度,提高社会管理水平,提升农民生活质量,促使农村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以及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和谐。总而言之,要实现全面的农村小康社会,就必须促进人与自然相和谐,促进经济增长与社会进步相统一,促进政治进步和文化繁荣相结合。而这一切都离不开农村公共事业的全面发展。

协调发展是实现全面发展的立足点和着眼点,农村社会全面进步是通过协调发展来实现的,没有协调发展不可能有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同样是农村公共事业发展的基本原则。从农村公共事业的构成要素上看,协调发展就是要协调好农村社会的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基础设施、环境建设、扶贫开发、防灾减灾、社会管理之间的关系,既要依据各个要素的重要程度重点发展,更需要保证各要素的协调发展,既要依据各地特点优先推进某一或某些方面的发展,更要从整体上把握协调发展。从地域上看,要协调经济发达地区与经济落后地区、东中西部地区、自然条件好的地区与自然条件差的地区农村公共事业的发展,防止“马太效应”。从农村社会阶层上看,要协调全体农民在农村公共事业发展的受益分配,尤其,要让农村中的特殊阶层和群体分享农村公共事业发展的成果。所以,农村公共事业协调发展的含义是多方面的。农村公共事业协调发展强调的是农村社会系统和自然系统以及社会系统内部的各个不同领域之间的相互适应和相互促进。在农村公共事业发展过程中,就是要通过协调发展解决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出现的地域、不同社会阶层和社会群体等差距较大的问题,实现农村经济、政治、文化之间的相互衔接和相互推动,区域间的相互联系和共同发展,人口、资源、环境的相互配合和和谐发展,不同社会阶层和利益群体的利益关系的协调发展,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管理民主、文化繁荣的文明发展道路,最终建设一个以科学发展、协调推进、社会和谐、全面进步为特点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三、可持续发展:农村公共事业发展的内在要求

可持续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特征,也是实现全面协调发展的重要条件和重要保证,是农村公共事业发展的内在要求。可持续发展就是要立足现实、着眼长远,实现社会的永续发展。我国农村公共事业发展就是根据当前农村社会发展的需要,着眼于未来,为农村社会的永续发展提供保障。农村公共事业可持续发展包含两层含义:一是农村公共事业要发展。只有农村公共事业发展才能满足农民的生产生活需求,才能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二是农村公共事业发展要具有可持续性。从横向看,农村公共事业发展应该是把农村文化教育系统、医疗卫生系统、社会保障系统、环境生态系统、社会管理系统等多层次、多方面的内容加以整合,使自身成为具有自我再生能力的生态系统;从纵向看,国家应保持对农村事业发展的扶持力度,保持相关政策的科学性和连续性,将眼界看得更远些,实现农村公共事业当代发展和未来发展的统一。对此,农村公共事业可持续发展必须坚持两大原则:一是公平性原则。这里的公平包括两个方面,首先是农民之间的公平,农村公共事业发展应覆盖全体农民,满足全体农民的需求,尤其有利于消除农村贫富悬殊和两极分化;其次是城乡之间的公平,强调资源分配和利用的公平,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二是可持续性原则。农村公共事业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不断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促进农村经济的健康发展和保持农村社会的稳定,强调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人与自我的和谐,把农民的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有机结合起来,保持农村发展的持续性。

科学发展观是一个追求和谐的综合发展理念。以科学发展观指导农村公共事业的发展,就必须明确以人为本是农村公共事业发展的基本价值取向和核心内容。以人为本,就是把全体农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关注民生、重视民生和改善民生,从农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并且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农民,实现农村公共事业各方面的协调发展,为农村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文化繁荣的生态文明发展道路提供有力的保障,保证农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促进农村社会全面进步,建设一个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实现千百年来农民所祈求“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的美丽梦想。○

参考文献:

[1]杨之兴,赖路成.发展农村社会事业,推进新农村建设全面和谐发展[J].求实,2007(9):84—87.

[2]国家发展改革委社会发展司.加快发展新农村社会事业的基本思路与政策措施[J].中国经贸导刊,2006(1):25—26.

[3]刘德才,叶文英.科学发展观视野中的社会建设[J].江西社会科学,2007(12):178—180.

[4]张润君,孟蔚.试论科学发展观与新农村公共产品建设[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1):114—116.

责任编辑 马永义

猜你喜欢

科学发展观思考
科学发展观指导视角下的工会工作创新与水平提升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村镇规划方案设计思路
浅谈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创新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
对于少儿英语教育的几点思考
少儿图书馆小志愿者工作的意义和思考
浅论高中化学生活化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语用”环境下对古诗词教学再思考
科学发展观视阈下高职院校学生党建工作实效性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