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一时 彼一时
2009-12-23孙小琪
孙小琪
金融危机来袭,整个地球上的国家大多受影响,这就是大事了。4月初,伦敦二十国集团峰会,全世界数得着的国家领导到会,一起来商量怎么办,同时在那里互相会见,谈谈相互关心的事。报上说,这个会议取得的成绩比预想的好,在加强国际金融监管,恢复世界经济增长方面达成多项共识。世界舆论认为,中国的态度中国的作用中国的地位十分重要十分受关注,中国的空间将更为广阔。各国领导人在会议期间拍“全家福”,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稳妥地站立中间,有人说,上次在美国开会也拍了照,排位也是这样的。
看着这张照片,读着这些报道,会心生感慨。
我们年轻时,常常说要解放全人类的,那时总以天下为己任,觉得人家还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但是天下如何,其实我们并不知道也从没见过,世界上的事,我们也是说不上话的。那时不知天高地厚,那时候的豪言壮语,应该是属于无知无畏。
直到“文革”结束,直到中国实行了改革开放,三十年前,国门艰难而不可逆转地慢慢打开,我们有机会走出去,人家有机会走进来,渐渐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一个充满活力的拥有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十三亿人口的泱泱大国,在国际事务中能接触、能合作、能适应,同时又有担当,自然而然就会被大多数国家接受,中国当之无愧地成为国际社会中的重要一员,中国政府的声音自然不可小觑。这样,我们才真正和“全人类”有了关系,才真正有可能帮助自己也帮助人家。
一切源于改革开放。做出这一选择并坚定地走到今天,有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才有了今天的中国,才有了今天我们的生活,这是我们不能忘记的。国家社稷如此,个人命运也如此。可谓此一时,彼一时。
因为一部新上映的电影,最近朋友相聚,话题就总绕着“1977”,绕着恢复高考的种种记忆。
我是1975年进复旦,第二年逢打倒“四人帮”,很长一段时间都没能有正常的学习环境。恢复高考的消息风一样传遍祖国大地的时候,牵动着所有人的神经。“文革”前我所就读的复兴中学,当时也列为复旦大学的附属中学,考进复兴中学的学生,多半会在跨进校门的同时也向往着将来的复旦校园,只是由于“文革”,这样的梦想不再可能。大家十年来散落在田野山坡,工厂军营,虽也有紧跟时代的激扬,唯重进校园读书的愿望从来不曾泯灭。我后来的许多知青兄弟姐妹们同样如此。恢复高考,大家至少有了分数面前的平等,至少有了依靠自己的努力和奋斗改变命运的机会,这样的信息,带给大家的狂喜是难以形容的。我们开始互相联系,期待着在大学校园里相聚的一天。
1978年春节过后,恢复高考后第一批学生进校,昔日的不少老同学如愿以偿。记得,重聚的兴奋并没有持续多久,很快,大家就各自争分夺秒地进入学习状态,似乎稍有时间和精力上的松懈就会有犯罪感。
当时的复旦校园,无论是在去教学楼还是去食堂的路上,总能看到捧着书本边走边念念有词者,甚至在食堂排队买饭等待时也如此。除了手里的书本,心无旁骛,目不斜视。晚饭后的图书馆、大教室,同学们更是早早争抢着去占坐位,一头扎进书本,很多教室灯火通明,但整个校园是静悄悄的。那样的夜晚,偶尔走在静静的校园里,看着那静静的不受干扰的课桌,心里总会产生感动。同学们会一直坐到快熄灯才恋恋不舍地离开。宿舍楼的盥洗室里,经常有人在熄灯后还借着那里昏黄的灯光看书写作。那样的情景,今天想起来,回味无穷还有点快乐。
学习的权力被剥夺太久,学习的自由来之不易,学好本领有所作为的愿望无比强烈,这就是恢复高考后迸发出来学习高潮的原因。十年蹉跎,能够走到正路上,国家和人民都付出了沉重代价。算起来,那正是中国实行改革开放的前夜,是新长征蓄势待发的准备。
那些仿佛还在眼前的场景已过去了三十年,当年的莘莘学子后来不少都在自己的专业领域有所成就,也有不少人走上了重要的领导岗位,为国家和人民服务。如今,不少人已近花甲或已退休,而我们的国家和人民又站到了三十年后的新的起点上。
我们总在回顾中总结比较,今日的“此时”也会是明日的“彼时”,那么,对于未来,今天又意味着什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