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电视新闻的“平民化”之路

2009-12-21孙夏卿

新闻爱好者 2009年18期
关键词:平民化电视新闻方言

孙夏卿

中国的电视新闻,在经历了漫长的英雄、神话、政治宣传和说教的阶段之后,终于在20世纪末走下“神坛”,来到民间。开始了它的“平民化”历程。尽管其“平民化”的过程不是一帆风顺的,并且还出现过各种背离“平民化”初衷的现象,但是毫无疑问,从英雄到平民的转变是中国电视新闻传播理念的一个巨大进步。本文试从电视新闻“平民化”产生的历史背景人手,梳理中国电视“平民化”发展的几个重要阶段。

电视新闻“平民化”产生的历史背景

无论是新闻的“平民化”革命,还是平民意识的觉醒,其实都是更大背景下革命与思想觉醒的结果和延续,这个大背景就是1992年由邓小平同志南巡谈话而引起的思想大解放。在南巡谈话中,邓小平明确指出中国的改革是一场“革命”。而新闻界的“平民化”革命只不过是这一大革命的具体化。随即,以中央电视台大幅度增加新闻播出次数、实行新闻滚动播出、加强现场报道和纪实报道、精办新闻评论和新闻杂志性栏目等一系列着力于增强信息性、可视性、服务性的改革措施风行全国。我国电视人开始自觉地下移视角,以一种平视的目光来关注生活,着力从受众的意识、情趣和情感世界去寻找、认识和衡量新闻价值,打破以往新闻理论固定的条条框框,向传统的新闻理念步步挑战。一场旨在满足大众消费者的需求,从而保证媒介自身足够经济利益的新闻转变在更广阔的空间中展开。新闻事业本身酝酿出一场声势浩大的关注“人”的革命即“平民化”运动,电视新闻也迅速投身其中,并凭借其独有的“快”、“广”、“真”的传播特性更好地演绎着“平民化”倾向。

电视新闻“平民化”的起始——《东方时空》的开播

新闻“平民化”倾向在“社会新闻”报道上早有所表现。改革开放初期,学者们在对社会新闻的论述中,就体现出新闻“平民化”的思想萌芽,如“社会新闻是把各种各样人的行为图像给人们作为镜子”,“应将其广泛的社会兴趣的特点和社会效果更好地结合起来”。“而中国电视新闻“平民化”的标志则是《东方时空》的开播。其内容和形式上的“平民化”以及“人文关怀”理念开了中国电视改革的先河。

首先,《东方时空》在栏目用语的选择上就煞费苦心,“真诚面对观众”和“讲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不仅把“平民化”的价值取向和平视生活的视角这一新闻理念传递给了广大电视新闻工作者,更是道出了国内亿万观众的心声。此外,《东方时空》在栏目设置上还尽力体现出一种浓厚的平民意识《生活空间》、《焦点时刻》和《东方之子》3个板块,从内容到形式上都始终贯穿着对人的生存状态的关注与重视。《生活空间》力图用短纪录片呈现生活的原汁原味,将镜头对准生活中最普通、最平凡的老百姓,如实记录老百姓的生活、思想和感情状态:《焦点时刻》传递的是生活中的最新资讯、社会上所关注的热点话题;而“浓缩人生精华”的《东方之子》在展示备受人们瞩目的“天之骄子”的同时,也非常重视挖掘这些时代风云人物在日常生活中作为普通人的一面。从《东方时空》开始,中国电视新闻转向关注人的生存状态:关注人的命运、人的日常生活和内心世界、关注人深层的心理状态以及与之相联系的社会背景的变迁。也正是这种平民意识和人文关怀将我国的电视新闻带人了一个崭新的“平民化”时代。

电视新闻“平民化”的典型代表——民生新闻和方言新闻

民生新闻。2002年1月1日,以“我们就在你身边,我们与南京没有距离”为口号的《南京零距离》在江苏电视台城市频道横空出世,引发了一场电视新闻的变革。此后,以该节目为先锋的一批电视新闻栏目,都明确打出了“民生新闻”的旗帜,例如安徽电视台的《第一时间》、湖南电视台的《都市一时间》、海南电视台的《直播海南》、河南电视台的《民生大参考》等,民生新闻在短时间内就从“星星之火”发展到“遍地开花”。

民生新闻是指“采用平民的视角,站在百姓的立场,去播报百姓喜闻乐见的新闻,评说百姓关心的事情,并为百姓排忧解难,从而体现出社会主义媒体对百姓的社会关怀,是一种以大众为收视对象的新闻样式”。民生新闻与以往新闻最大的不同就是把关注对象彻彻底底地转向现实生活中的芸芸众生,百姓生活和市井百态也自然成了民生新闻的“源头”。重大新闻以“平民化”的面孔示人变得轻松有趣,“说新闻”那消解调侃的语气颠覆了郑重其事的官腔、嬉笑怒骂、表情丰富的主持人取代了循规蹈矩的播音员。民生新闻“关注人”的理念和做法使中国电视传媒与观众的贴近达到空前的高度。

方言新闻。方言新闻是指用本地方言土语报道新闻,它是电视新闻“平民化”倾向中“说新闻”方式的新尝试,是对新闻“接近性”的进一步演绎。从杭州电视台西湖明珠频道的《阿六头说新闻》开始,我国出现了众多类似的方言新闻节目,例如重庆卫视的《生活麻辣烫》、山东电视台齐鲁频道的《拉呱》、绍兴电视台的《师爷说新闻》、云南电视台都市频道的《大口马牙》、苏州电视台的《天天山海经》等,这些节目不仅收视率可观,还成为各自电视台的品牌节目。

用本地百姓耳熟能详、天天挂在嘴边的方言说新闻,充分说明了电视新闻人对地域文化的重视。另一方面,方言新闻也缩短了电视和观众之间的距离,不由自主地让人从心理上更乐于亲近,电视新闻从“熟悉的陌生人”转变为“身边人”。同时考虑到市民受众的接受心理和接受习惯,使“方言”的传播效果更有张力。通过方言这一载体,以故事化的方式将节目内容与当地文化对接,拓展了普通话播报新闻之外的新的生存空间,成为民间文化的传播方式和展示舞台。这不仅是媒体在“平民化”基础上寻求突破口的创新之举,也是媒体为了谋求相对稳定而有限的受众所采取的一种新的市场化策略,更是对个性化传播、窄播化的一种响应。

电视新闻“平民化”新的发展方向——公共新闻

“公共新闻”这一新闻理念最早起源于20世纪90年代的美国新闻界。公共新闻的出现被认为是美国媒体为改变当时民众普遍对政治丧失兴趣,对媒体不信任、不关注,媒体与大众疏离的情况而做的努力。与“民生新闻”不同,“公共新闻”强调的是媒体力量在公共生活领域的导向与介入,意在通过媒体搭建的公共平台,促成政府、媒体、公众的交流与沟通,共同探寻公共问题的解决之道。2004年10月,定位为民生新闻栏目的江苏电视台《1860新闻眼》改版,打出“公共新闻”的口号,众多电视民生新闻栏目纷纷引入公共新闻理念,称之为电视民生新闻的自我提升。学者们指出,公共新闻理念的及时引入,使众多专家学者将其视为民生新闻下一步的转轨方向,公共新闻理念蕴涵着巨大的创造力。

当“平民化”浪潮席卷而来之时,大众传媒主动放下姿态,纷纷表示“以民为本”、“我们和你零距离”。“公共新闻”是将“国家的声音”和“民间的声音”整合为“公共的声音”,为“公共的声音”搭建一个平台,使百姓事、国家事、天下事,都能有所反映又相得益彰,公共新闻就是这样一个存在于政府、媒体与民众之间的公共领域。通过媒体将政府的工作方式、解决途径告知公众;通过与公众的互动,媒体进行民意调查,搜集公众的意愿;同时,通过“公共新闻”这个平台将公众在现实生活中的所需所求展现出来,真正架起政府与公众之间的桥梁。在“公共新闻”这个平台上,政府、百姓、媒体可以同时发表自己的看法,为同一个问题的解决出谋划策,集思广益。从这点上来说,公共新闻将电视新闻“平民化”you0向前推进了一大步。

结语

从《东方时空》“讲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到当下如火如荼的“民生新闻”和“方言新闻”,再到处于探索中的“公共新闻”,我们清楚地看到了中国电视新闻的“平民化”历程。而电视新闻“平民化”所倡导的这种关注人、尊重人的“人文关怀”精神和“以人为本”意识已经成为当今主流新闻传播观念中的一个亮点,这是新闻媒介提高自身品位、塑造媒介公信力乃至提高市场竞争力的关键,也是新闻传播成熟的标志。在党的十七大政治报告中,“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作为一个部分被单独提了出来,这显示了党中央对民生问题的重视,也预示着百姓的生活将在更广的范围、更深的程度上得到改善、发生变化。中国电视新闻的“平民化”将在政策指导下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同时也将不断地发展和深化。

猜你喜欢

平民化电视新闻方言
方严的方言
方言
说说方言
留住方言
电视新闻中的图片应用
论电视新闻编辑的创新之路
电视新闻报道中的平民化视角
关于电视新闻平民化的分析
同期声在电视新闻报道中的作用
电视新闻平民化不等于娱乐化